分享

【心系列315】病理性Q波与等位性Q波

 小猪佩奇大家庭 2019-09-24

   心肌梗塞典型的心电图改变是病理性Q波,损伤性ST改变。其中病理性Q波是心肌坏死的标志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结合病理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急性心肌由于梗塞面积、厚度或部位等多种原因,虽未能形成典型的病理性Q波,但可产生一些特征QRS波群改变,这种QRS波群的形态改变和病理性Q波一样,可作为诊断D肌梗塞的指标,称为“等位性Q波”。

1病理性Q波 

1.1病理性Q波的诊断标准 

   Q波时限≥0.04S,振幅≥0.1mv。 

1.2病理性Q波形成条件 

1.2.1 梗塞的心肌范围 

   发生不可逆性梗塞的心肌直径大于20mm。 

1.2.2梗塞的心肌厚度

   梗塞厚度大于5mm或累及左室壁厚度50%以上。 

1.2.3梗塞的心肌部位

   梗塞区必须是心室除极起始40ms处,即QRS波群开始0.04s向量部位(如10%心肌梗塞发生在基底部,只影响终末向量,将不能产生病理性Q波)。

2等位性Q波 

2.1 定义 

   由于梗塞面积较小、部位局限于基底部或心尖部等处,或在心肌梗塞极早期梗塞尚未充分发展,在体表心电图上都不能形成典型的病理性Q波而产生各种特征QRS波群的形态改变,即“等位性Q波”。

2.2等位性Q波包括以下几种 

2.2.1  q波

1.q波不够坏死性Q波的诊断标准,即同导联Q波振幅O.04s,且伴有q波内的切迹或粗钝;

2.Ⅲ 导联达坏死Q波诊断标准,avF导联q波的时限>0.02s,Ⅱ导联有q波 即可,aVR导联有r波更支持陈旧性下壁心梗;

3.V1、V2导联呈qrS型,q波的出现可以排除右室肥厚(右室肥厚应伴有电轴右偏且V3R、v4R呈qR型减左前分支阻滞(左前分支阻滞在第3肋间V1、V2部位描记,q波更加明显,而在第5肋间V1、V2部位描记,q波消失);

4.V3~V6胸前导联q 波宽于或深于下—个胸前导联.

2.2.2 Q波区 

   怀疑心肌梗塞患者,在某个胸前导联的q波未达标,加做上、下一肋间或左、右轻度偏移,均可记录到q波的区域称为Q波区,这可以鉴别肺气肿(肺气肿在下一肋间描记QS波可转变为rS波或q波消失)或左前分支阻滞引起的Qs波或q波。

2.2.3 进展性Q波 

   同一病人在相同体位下,24h内原有的Q波出现进行性增宽或加深;或者排除了间歇性束支阻滞或预激综合征者,原先无Q波导联出现了q波。

2.2.4 新消失的间隔q波

   I、aVL、v5和v6导联q波消失或减少.

2.2.5 QRS波群改变 

   V4~v6的导联QRS波群R波起始部有切迹、顿挫,出现大于0.5mV的负向波,提示小面积心梗。

①V1~V4导联R波递增不良,或R波逆向递增Rv1>Rv2,Rv2>Rv3、Rv3>Rv4、Rv4>Rv5

②相邻2个导联的R波振幅相差大于50%,如Rv3>l/2Rv4;

⑦同一导联的R波在不同次的心电图记录中呈进行性的降低或丢失;

④V1、V2导联R波增大(正厚壁心梗的镜面像)

⑤RⅢ≤0.25mY,RavF≤O.25Ⅱ1v伴QII存在;或R II≤0.25mV,伴QIII,QavF存在.或RⅡ振幅进行性丢失,同时伴有ST-T改变,诊断下壁心梗价值更大。

2.3等位性Q波的发生机理及临床意义

   等位性Q波的发生机理同病理性Q波,即发生心肌梗塞的部位电活动消失,心室除极的前10-30ms心电向量背离该部位,不同的是发生梗寒的心肌范围小,或深度浅,或多支血管阻塞引起的较大面积心肌梗塞,但产生的梗塞向量相互抵消掉一部分;仅形成q波或者-QRS波群电压改变。

   临床诊断心肌梗塞依据患者的症状、心电图改变和酶学变化三方面指标,在心梗急性期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酶学检查尚要等待.只有心电图无创、简单,可反复检测。心梗出现后6-14h内Q波形成,掌握了等位性Q波的新指标有助于急性心梗的早期及时诊断,心梗后期遗留的心电图改变、大约30%的Q波消失,随着治疗手段的进步,最新研究证实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急性前壁心梗中,67%梗死相关血管完全闭塞者Q波消失,81%未完全闭塞者Q波消失,因此掌握等位性Q波有助于陈旧性性心梗塞的心电图。

版权 当代医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