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叙文写作的提升技巧

 GXF360 2019-09-24

高中生对记叙文其实并不陌生, 甚至可以说是轻车熟路。 学生经过大量平时写作训练,在考场能较顺利而迅速地完成一篇较为规范的记叙性文章。 但从得分情况看,明显低于议论性的文章,有些考生甚至落入偏题的境地,因而大量考生畏之如深渊。 其实只要我们在平时的记叙文写作训练中适当运用一些技巧, 是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记叙档次会提高的。 本文介绍的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要化虚为实。 清代文论家刘熙载说:“山之精神写不出, 以烟霞写之, 春之精神写不出, 以草树写之。 ”换句话说,就是要用实在的有形的事物,表现抽象无形的事物,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 比如写“挤”这个概念,不能用“很挤、特挤、十分挤、挤死了”来形容,而要用实在有形的事物体现。 例如写学生下楼时的“挤”:“铃声刚刚响起,我便箭一般地飞奔出去,刚跑到楼梯拐角处,人群便蜂拥而至,刚才还大步流星,现在却寸步难行,肩并着肩,脚跟挨着脚跟,连转身都是奢念。 空气里夹杂着各种汗臭味,扑鼻而来,让人感觉像窒息了一般。 站在上面往下看,只见黑压压的一片,全是人头,如同蚂蚁在蠕动。 平时感觉很短的楼梯,此时竟如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般漫长。 ”这里调动感官并且用实物来表现“挤”的概念就形象具体可感了。 所以在记叙文中要做到化虚为实。

2007年12月22日,朱炳仁倾力打造的“同源桥”经国家宗教局支持,由杭州灵隐寺赠送给台湾中台禅寺,成为两岸文化交流史上一件盛事。

第二,要化叙为描。 叙述的东西往往只有共性没有个性,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必须用生动形象的描写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特征具体地描绘出来,具有个性,给人以栩栩如生、身临其境之感,才能够引起读者共鸣。

学生作文时在这方面经常出现的毛病是: 用平淡的叙述代替描写,叙述方法单一;分不清叙述和描写,抓不住重点,不清楚哪儿该叙述,哪儿该描写,结果叙述与描写掺杂到一起,写成流水账。 要想使自己的文章生动形象,就必须克服这两种缺点。

有些朋友或者学生,常常会觉得我很容易满足,奇怪我为什么会在很多事情里都能行到较好的那一面。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只是觉得,一切的事物都是互为因果的,尤其是爱情,你若善待它,它一定善待你。

综上所述,DM/PM及早诊断是获得良好预后的关键。对于ILD疑似炎性肌肉病者,应密切随访、完善免疫学相关检查、及早治疗,以期延缓肺纤维化进展,尤其应避免感染的发生发展,进而诱发ARDS等,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

虽然乡镇所属范围地域并不大,但每一个地方都有本地的民族民俗文化特色,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等内容并不少,所以乡镇电视台可以报道内容的素材很多,需要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生活中去挖掘。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报道,增加了亲切感,更容易获得观众的青睐。

那么, 我们如何化叙述为描写, 使作文内容丰富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常见的描写方法:肖像、外貌、语言、动作、心理、衬托(正衬、反衬)。 其次,要抓住人或物的具体特征,把人或物最感人的特征表现出来,从而感动读者,就塑造人物而言,描写要抓住人物特征,凸现人物性格。 然后,多用修辞格,例如比喻、拟人等使描写的语言有表现力。 另外描写中可以辅以精当的评论,使手法多样化。 最后,构筑画面。

比如,一个学生写他的奶奶,原文是这样的:“奶奶个子中等,身子有些薄弱,头发遮住了脸颊,但额头仍围绕着皱纹,眼睛已凹了下去,在眉毛的衬托下,眼球显得格外明显。奶奶的视力很好,有时远处我看不清的东西在她眼里却显现得十分清晰。鼻子下还有张不爱说话的嘴,嘴角边各有一个酒窝,每个灿烂的笑容都是发自内心的。” 这段写奶奶的语言长于概述而短于描写,过于平铺直叙而不能引起共鸣,应运用多种描写使之真实可感。 修改之后见下文:

奶奶已经八十多岁了,中等个子,身形瘦削,背也驼了,让我想到风烛残年。枯黄的头发无精打采地扒在头皮上,脸上的褶皱仿佛是黄土高原上纵横交错的沟壑。奶奶的眼睛很有特点——眼眶上全是皱纹,层层叠叠的把圆圆的眼球挤得凹陷了下去。这样,奶奶看东西的时候,总是要用尽全力张开耷拉下来的眼皮。但看透人间沧桑的眼球仍然放着慈祥的光。奶奶的嘴很小,现在牙齿已经脱落了,皱纹也就全部向这里靠拢、集中,以致把本来就小的嘴挤得只剩下一条缝。因为奶奶话不多,所以越发显得隐隐约约。但奶奶笑起来却依然很甜,虽然脸上的两个酒窝早已被岁月无情地拉成了括号,可那里却满盛着慈祥与善良。

这段文字运用多种描写手法使读者如观其形,如临其境,真实可感。

第三,要化直为曲。 “文似看山不喜平”,记叙文应当写得波澜起伏。 所谓“波澜”就是作者根据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和读者的阅读心理来构思的一种技巧。 常见的有悬念、抑扬、意外等几种。 “悬念”是逗引读者好奇心的一种手法,写人写事先把读者的好奇心逗引出来,当读者很想进一步了解的时候, 却突然刹住不告诉读者,再转换话头去讲别的,这就是悬念。 “抑扬”是指写人写事时先写不好的方面,然后再写出好的方面,突然给读者造成心理上的冲击。 “意外”就是让读者造成判断上的失误,一旦最后弄清了事实的真相,便会心头一震,印象格外深刻。

第四,要化情为物。 古语有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而意溢于海。 ” 说的就是将情感融入文章的语句中,融入所写的具体物象中,通过物象来表达情感的构思方法。 化情为物的物,包括人物、事物、景物、器物、动物、植物等,要做到情物交融、情景交融。

比如一个学生写他的父亲, 把对父亲的情感融入到对“一片竹子”的描写中。 他在文中写道:“那是我终生难忘的一个春天!初春时还飘着零落的雪花,当冻土还未化尽时,您带回来了几株瘦竹,叶尖微微泛黄,蔫蔫的,虽无生气,却有壮实的根。您种下了绿的希望,给我留下了窗外那片竹。就在当年暮春,你匆匆地走了,再也没有回来!夏天在昏黄的夕照中,我倚窗凝望那疲惫的竹,连日曝晒,叶面上蒙着厚厚的灰尘,叶片向下耷拉着,竹干微微倾斜,竹林似乎疏朗了许多,显得那样疲惫不堪。爸爸,这神情多像您!为了养育我们,您在暑天里四处奔走,收酒瓶,收破烂。归来时您是满身的灰尘,满身的汗,深深的皱纹里藏着辛劳和艰难。就这样,您还忙着为那片竹浇水!每当此时,我心中总涌动着阵阵酸楚。我觉得您很可怜,也恨自己无能。我下决心要好好学习,将来使您幸福。而今,我连这唯一的心愿也未曾兑现,您就走了,永远地走了!窗外的那片竹啊,只有你知道我的哀思有多深!”

文中写竹实际上是在写爸爸。 “叶尖,微微泛黄,蔫蔫的,但是有壮实的根”,爸爸虽然不能让家里富起来,但是在家里面是顶梁柱, 顶着这个家承担着养活全家的责任。 作者把情融在对竹的描写上,融在对人的描写上。 读来,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这就是成功的“化情为物”的例子。

除了以上介绍的几种方法外, 将记叙文写得生动形象的方法有很多,但这四种在教学中容易借鉴使用,可使学生的作文立即精彩生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