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死囚临刑前,碗里被放一块生肉,犯人通常会感恩戴德

 江山携手 2019-09-24

中国自古有句古话叫做“人命关天”,所以古人对生命的尊重绝不像古装剧中演的那样卑微,不管是什么人,就算是罪犯要被定死罪,也是要上报到皇帝那,这期间还要经过层层的复审,以免出现误杀的情况。

就算囚犯被定了死罪,也不能立马问斩,除了那些意图谋反和大逆不道的才会被立马监斩,但其他被定罪的死囚,必须要等到秋分之后,入东之前才能问斩,这就是“秋后问斩”,主要是为了顺应天意,春夏乃万物生长的季节,秋冬是肃杀的季节,所以死刑犯通常都选在这个时候行刑。

如此还不算完,就算行刑的当天也有许多繁琐的规矩,比如说要在午时三刻行刑,早一点晚一点都不行,因为古人认为午时三刻的阳气最盛,可以避免犯人的冤魂来祸害人间。

还有行刑时对刽子手的要求也比较高,但凡砍头的罪名可不像电视剧里演的那般人头落地,恰恰相反,刽子手必须要给死者留个全尸,一刀下去既要保证犯人死,还不能把犯人的头完全砍断。

纵观这些规定,我们不难看出古人对生命的谨慎对待,而这份“谨慎”又大多出自古人的封建神鬼的思想,就连那一碗断头饭也是。

“断头饭”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春秋战国是一个“君子”的时代,就连打仗开战都有许多讲究,比如说开战之前必须下战书,两军对垒必须等人家准备好了才能打,对手战败逃跑时,得等别人跑了一百步才能追等等。

而对待死刑犯也有相当人道的规定,率先制定“断头饭”这个规矩的,是楚庄王,或许他只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仁义,让犯人在临死前吃一顿饱饭,但他的这种做法确实受到后世的效仿和欢迎,甚至是到了不差钱的宋朝,这一顿饭的标准上升到了五千文钱的标准,不可谓不豪华。

然而可以想象的是,在行刑之前,犯人们大多没有什么胃口,所以有时候断头饭并不是一碗白米饭,一碗红烧肉,而是一碗白米饭加几片青菜叶子,但通常会在犯人的碗里放一块生肉,熟肉都没有胃口吃,更何况是生肉?

原来放生肉的习惯源于民间传说,古人很相信轮回的说法,因此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封建迷信体系,人们认为,要想转世投胎,必须要过了奈何桥,然而桥上有只孟婆养的狗,因此那生肉不是给人吃的,而是给孟婆的养的那条狗吃的,只有狗吃了那块生肉,死刑犯才能转世投胎。

正是由于这种思想根深蒂固,犯人们面对生肉自然感恩戴德,对于他们来说,这块生肉要比熟肉顺眼的多。

事实上不仅是死刑犯临死前碗里会放一块生肉,平常人家若有丧事,有时也会在在案上摆一块生肉,可以说是古人的封建思想,也可以说是古人对亡者的一种美好祝福,怎样看待这件事,完全取决于人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