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描写宝钗黛三角恋的爱情故事,那说明你处于青春期;如果你认为《红楼梦》是一部贾府的兴衰史,凡事不进则退,那说明你已经成熟懂事;如果你认为《红楼梦》就是一群富二代整天吃吃喝喝,无所事事,那说明你很上进,期待改变;如果你在《红楼梦》中发现了自己的人生密码,那说明你要么快要成功,要么看透世间事,心如止水,幸福在向你招手。它就是这样一部自带魔法的长篇小说,有的人读了一时,有的人读了一世,有的人爱有的人恨。不管怎样,它都能让你对它产生这样那样的感受,而不是毫无感受。 那么,它的中心思想又是什么呢?综上所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 近代各大名家对《红楼梦》的评价近代文学家王国维:《红楼梦》,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 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他认为一个人要成大事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即立场坚定、执着追求、勤奋专注。他在史学、文学、哲学等方面成就斐然。所以他在《红楼梦》更多的是探求这方面的意义。 近代教育家蔡元培:《石头记》者,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也。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离痛惜之意。 蔡元培是红学索隐派的主要代表,他写过一本《石头记索隐》,书中对人物原型及事件都有详细的分析。这个评价就是在索隐的基础上做出的。 现代文学家鲁迅:《红楼梦》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 鲁迅先生的评价较为客观,肯定了一部小说的价值,抱着仁者见仁的态度。明清时代的小说多半假借汉唐之名嘲讽当代,即借古讽今的写法。但是《红楼梦》跳出了这个写作套路,把朝代完全模糊化,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其次,书中没有单纯的写男女爱情故事,而是其中男女主角作为引领小说的一条线索,写尽人生酸甜苦辣。 现代文学家胡适:《红楼梦》是一部自然主义的杰作。因为它描写了一个“坐吃山空” “树倒猢狲散”的家族的灭亡,这是自然趋势。 胡适是红学研究考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最早在《红楼梦考证》一文中,《红楼梦》是自传小说,贾宝玉就是曹雪芹自己的化身。这一篇文章,引发了轰动效应,也催生了一个新的学派--曹学派。与此同时,考证派似乎得了一道谕旨,从此找到了方向,由此也引发了一场所胡蔡大战。 现代红学家俞平伯:《红楼梦》作者第一本领,是善写人情。《红楼梦》作者底第一大本领,只是肯说老实话,只是做一面公平的镜子。 胡适考证先行,俞平伯继其后。俞平伯就红学研究的集大成者,他著有《红楼梦辨》(《红楼梦研究》。《红楼梦辨》是新红学史上的第一部专著,影响深远。 现代红学家周汝昌:《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是一部以重人、爱心、唯人为中心思想的书,是我们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部最伟大的著作。《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性最强的作品。 周汝昌也是考证派的主力代表和研究的集大成者,是当代红学研究的泰斗级人物。他还参与了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指导工作,并著有《红楼梦新证》一收,奠定了现当代新红学研究的基础。 2 红楼讲的乃是劝人看破红尘的神仙之道《红楼梦》的中心主题是贾府的兴衰,透过写大观园的枯荣,最后道出人世的沧桑、无常,“浮生若梦”的佛道思想。 大观园的顶盛时期在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刘姥姥一人把贾府众人带向了欢乐世界,整个大观园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自家人率先开启了抄家模式,预示着祸起萧蔷之内,赶出了不少人,晴雯也因此而惨死,宝钗避嫌搬出了大观园,园内众丫鬟死得死,逐得逐。大观园由此萧条,黯然失色。到了第一百零八回“强欢笑蘅芜庆生辰 死缠绵潇湘闻鬼哭”,贾府已被抄家,黛玉泪尽人亡,贾府的人死得死,散得散。生日宴上,大家各怀心思,强颜欢笑,贾府的颓废之象尽显。此时的大观园已荒凉,宝玉走到曾经林黛玉住过的潇湘馆,闻有哭声,他心下想必定是妹妹在伤心了,遂悲痛不已,痛苦流涕。曾经充满欢声笑语热闹非凡的人间仙境大观园,如今已沦为千红一窟(哭)的幽魂鬼蜮。 可见,人生不过梦一场,来来回回终为他人作嫁衣裳。世事无常才是本真,缘直缘灭,皆是因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