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蜀道难于上青天,为何五代时期的四川割据政权灭亡这么迅速?

 思明居士 2019-09-26

五代十国时期,在今天的四川地区出现过两个短命的小王朝:存在三十五年的前蜀;经历了四十年的后蜀。荒唐的是,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天险庇佑下,后唐出兵七十天而灭前蜀,北宋出兵六十六天而灭后蜀,所费时间相差无几,仿佛是巧合一般。个中缘由,着实值得玩味。

蜀道乃天险

宋代的张唐英在《蜀梼杌》里说,“观自古奸雄窃据成都者,皆因中国多故,而闭关恃险以苟偷一时之安”。这句话里的“闭关恃险”讲的很有道理。两个蜀国立国,所“恃”者就是蜀地天险。巴蜀是典型的盆地地形,在盆地外围的每个方向,都是崇山峻岭。明末清初学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里就说,四川“自昔称险塞焉”。

当然,唐代诗人李白所说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更加道出了蜀地与中原道路的艰险。蜀道上栈道林立,有“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之说,在此栈道上行军危险万分,三国末年,魏将钟会以十八万军队伐蜀。钟会“先命牙门将许仪在前治道,会在后行,而桥穿,马足陷,于是斩仪”。许仪是曹魏名将“虎痴”许褚的儿子,许仪乃名将之后,因治道失误,仍旧丢了性命。姑且不论钟会是否别有用心,斩杀许仪足见蜀道交通的重要性与危险性。

蜀道难于上青天,为何五代时期的四川割据政权灭亡这么迅速?

四川盆地外有崇山峻岭以为天险,内则有“天府之土”足以立国。李冰兴建了著名的都江堰工程,灌溉良田千里,从此四川盆地便被称为“天府”。《汉书·地理志》也称赞巴、蜀、广汉等地“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蔬食、果实之饶。”另外四川地多盐井,获利丰饶。所以到了诸葛亮做隆中对策之时,四川盆地所在的益州已经被认为是“天府之土”,“民殷国富”了。

前天有不足

五代时期的王建据有巴蜀之后,在十国之中,率先称帝。但这个前蜀政权,与日后孟知祥建立的后蜀政权一样,都有一个“前天不足”的问题。

蜀道难于上青天,为何五代时期的四川割据政权灭亡这么迅速?

前蜀与其他政权

问题来自统治者的出身。无论王建,还是孟知祥都不是巴蜀的本地人。王建本许州舞阳人(今属河南),任利州(治所在今四川广元)刺史,以兼并西川帅陈敬宣而据蜀;后蜀政权为孟知祥所建,孟知祥本邢州人(今属河北),后唐灭前蜀后,孟知祥为四川节度使,后来孟知祥兼并东川帅董璋而据蜀。

蜀道难于上青天,为何五代时期的四川割据政权灭亡这么迅速?

后蜀与其他政权

因此,两个政权的军事骨干都是外来军事集团。前蜀建立初年,由中原人组成的军队善战较之中原王朝军队并不逊色。以至王建本人也发出感叹,手下要是有几个像韩信一样的将军,都可以去平定中原了。可是,当开国创业的精兵悍将随着时间老去,四川本土却无法提供类似的优秀兵源了。这在蜀地历史上的割据政权里其实是个普遍现象。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不顾国力孱弱执意北伐中原,除了“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政治原因,《后出师表》里的另外一段话也是重要因素:“自臣到汉中, 中间期年耳, 然丧赵云……等及曲长、 屯将七十余人, 突将、 无前、 賨叟、 青羌、 散骑、 武骑一千余人。 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 非一州之所有; 若复数年, 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诸葛亮所担心的以巴蜀一地无法补充“纠合四方之精锐”的问题对于前蜀后蜀自然也是存在的。

偏偏五代时期的两个蜀国,统治者见识远不及诸葛孔明,王建的谋士就说,“陛下雄才大略尚不能得岐陇尺寸之土……愿陛下无以中原为意”。前蜀、后蜀君主大抵安于割据,不思进取,这就应了顾祖禹的那句话,“四川非坐守之地也。以四川而争衡天下,上之足以王,次之足以霸,恃其险而坐守之,则必至于亡”。

难以入中原

话说回来,即使前(后)蜀意欲进取中原,也绝非容易的事情。其中一个原因是很容易理解的,四川盆地四面都是山,限制了外敌进入,当然也妨碍了本方出击。对此最有感触的当然就是诸葛亮了,要不是秦岭山脉崎岖难行,诸葛武侯何至于辛辛苦苦“六出祁山”,为了运粮还要发明“木牛流马”呢?

另一方面,要进取,自然需要骑兵迅猛轻捷。一如五代前期的晋王李克用大将周德威所说:“吾所恃者骑兵,利于平原广野,可以驰突。”而巴蜀偏偏在骑兵实力上远不及中原。

五代时期,沙陀骑兵驰骋中原。他们在唐朝倾覆后,又战朱温、平幽州、败契丹,终得天下而建立所谓“沙陀三王朝(后唐、后晋、后汉)”。后唐庄宗、明宗、末帝、后晋高祖、后汉高祖、后周太祖都来自这个沙陀骑兵集团。沙陀人长居西北,骑术精湛,本为一支天然的精锐骑兵部队。

反观巴蜀,就是另外一番局面了。根据史料记载,在王建尚未建立前蜀的公元903年(唐昭宗天复三年),日后的梁太祖朱温(全忠)命押牙王殷入蜀报聘,王建不想在骑兵方面示弱,于是调集全川马匹,结果也不过一万出头。这个数字根本无法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当时的中原,后唐明宗就有马3.5万匹,倘以一兵一马计算,也有骑兵3. 5万人。

其实,蜀地产马。三国时期,东吴曾经遣使至蜀求马。但这种蜀马,体格较小而紧凑,腿粗短,适用于山地乘驮,却不适宜平原野战。所以到了南宋,范成大就有“峡马类黄狗,不能长鸣嘶”的说法。当时南宋骑兵依仗的就是蜀马,范成大当然不会无端灭自己的威风。

蜀道难于上青天,为何五代时期的四川割据政权灭亡这么迅速?

无可战之兵

尽管如此,以常理论,凭借蜀地的险峻地势,前(后)蜀自守仍应有余。后唐灭梁后,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入朝,后唐庄宗问他吴、蜀两国应先攻那个,季兴回答说:“宜先蜀”。其实他的本意倒是认为蜀地险要,后唐可能无功而返。他更不愿蜀国灭亡,因为“荆(南)、蜀成唇齿之形”。

结果事情的发展却并不如他所料。公元925年,后唐发兵六万进攻前蜀,其军队一开始就遇到了千里转运,军粮不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若前蜀军队坚守坚壁险关,等待后唐军队粮尽时反击,后唐军队势必败北。但是,此时前蜀的政治已经腐败至极,前线守将竟不战自降。后唐军队先后获得55万斛粮食,“军食遂优足”。加上前蜀兴州守将程奉琏降后唐后,“且请先治桥栈以俟唐军,由是军行无险阻之虞”。前蜀的险要地形根本没有发挥作用,“二十万军齐拱手”,仅70日便宣告灭亡。只是后唐又无善策抚蜀,孟知祥当此之时,安定西川,平定东川,包举山南,重新据有三川之地。故后蜀实际乃是前蜀割据的继续。

到了公元964年冬天,宋军出兵攻后蜀。宋军分两路进兵。第一路从凤州(今陕西凤县东)南下,这支兵要穿越秦岭、大巴山的天险,是攻蜀的主力。第二路从归州(今湖北秭归)西进,这支兵要通过长江三峡地带,行军也不容易。两路兵共计步骑六万人。

蜀道难于上青天,为何五代时期的四川割据政权灭亡这么迅速?

宋灭后蜀进军图

这次的情况稍有不同,后蜀组织了抵抗。问题在于,蜀中军队常年未经战阵(果然碰到了当年诸葛亮担心的问题),岂能与北宋军中的百战之余抗衡。后蜀主将王昭远从成都领兵抵御,此人竟自比诸葛亮,狂言“夺取中原,易如反掌”。结果成了笑柄。宋与蜀军主力交战,三战三胜,最后生俘王昭远,进兵成都。从出兵算起,北宋只用了66天就灭亡后蜀。当年前蜀亡时,降后唐的降表是李昊写的;这时后蜀亡时,这位先生居然还在世,又为后蜀修了降宋的降表。当时,蜀人夜晚在李昊家的大门上写道:“世修降表李家。”这简直是对前后蜀迅速灭亡的一个绝妙的讽刺。

参考文献:

杨伟立:《前蜀后蜀史》,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

杜文玉:《前后蜀兵制初探》,江汉论坛,2004年第11期

惠冬:《势在中原:五代时期中原王朝之地位与宋初统一战略》,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