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言意兼得:从人物内心走向文本核心 ——例谈名人类课文的“双核”特质

 GXF360 2019-09-26

小学语文教材中较为常见的一类题材是名人类文本,对于这类文本的教学,传统的教法往往是带领学生反复地去论证人物的形象特点,体会人物的情感,实则不然。“言”与“意”,应是名人类课文教学的两翼。在教学中,应遵循写人叙事类文体的特征,以事为经线,用情作纬线,带领学生在真实的阅读体验中习语用文,达到“言”与“意”的同构共生。

《钱学森》一课是苏教版教材中的一篇典型的名人类文章,展现了“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伟大形象。单就这篇课文而言,人物的形象十分鲜明,情感的表达也非常直接,学生基本上一读就懂。教学此类课文,笔者认为重在引导学生阅人、习语、用文及拓展。

一、阅人得“意”,与人物相识

阅人,意为观看人、观察人。关于阅人,就是要识其人、听其言、观其行。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披文入境,和文本对话,感受人物的高尚品德,从而使语文课发挥“立德树人”的价值。

本文的核心是钱学森的两段语言。古语有云:“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虽然钱学森已经离开了我们,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他留下的语言和他进行心灵上的对话。聚焦两段话,能很好地把握人物形象。爱祖国的不止钱学森一个科学家。但是,他爱祖国跟其他人爱祖国有什么不一样?原来,钱学森的爱国,自有别样情。

1.第一处语言:留学报国表忠心

钱学森的第一处语言,是他一个人的心理独白。对于钱学森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学生相距较远,但这并不妨碍学生读懂钱学森的语言。想要真正理解他说的话,必须让学生真正沉入文本,透过一字一句的品读,可以更好地明白钱学森所说话语中的深层含义。学生再来认识钱学森,就不是简单的浮于表面的“爱国主义”了。此时,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对情感的体会更加深刻,此为得“意”。

第二种类型,即“党纪轻处分和组织调整要成为大多数”[2]。这种类型的监督执纪特征:监督、执纪的对象从行为上说是党员情节较轻的违纪行为;监督执纪的手段或方式是党纪轻处分、组织调整;监督执纪运用的理想状态是“大多数”,即这种监督、执纪的党员对象人数是“大多数”,比第一种类型少,但要比第三种类型多。这一形态针对的对象是那些违反“六大纪律”但属情节较轻的党员,处理原则是及早发现、及时处理、即刻纠偏,以防止一些轻违纪行为发展成重违纪行为。

2.第二处语言:科学救国诉衷肠

钱学森的第二处语言,是向留学生倾诉的心声。教者通过勾连钱学森在美国的优越待遇以及回国后的艰辛条件,贴近人物语言,学生真正明白了爱国不是口号,而应落到实实在在的行动上,这一点在钱学森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证。爱国就是留学还想着报国,爱国就是用自己所学的科学知识来救国,这才是真正的爱国,也是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家的伟大人格,这样的教学才算是真正的得“意”与“得意”。

二、习语得“言”,与表达相逢

得“意”的语文课,在于帮助学生感知形象,体会情感。而得“言”的语文课,绝不仅仅只是了解一个人物,感受一种情感,还需要习得一种语言。因此,语文课不仅要阅人得“意”,更要习语得“言”,捕捉表达特色,关注表达方式,提升表达能力。那么,这篇文章的语言魅力在哪?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挖掘,感受语言的秘密?

(4)有效的再就业培训和再就业安置。国外大力推进煤矿工人跨行业就业、就近就业、开展多样化经营,创造就业岗位、开设专业的再就业培训机构,帮助失业人员尽快再就业。国内同样重视职工再就业,但有效性有待提高。由于技能特殊,职工再就业依然会选择煤矿行业,随着煤矿关闭工作的进一步展开,其失业隐患一直存在并进一步扩大,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有效的职工安置。

1.提炼中心,明思路

在学生初读体会钱学森的第一处语言后,教师引导学生试着把一段话浓缩成一个词,即“留学报国”。至此,教学并没有停止。教师进一步归纳总结:学会读出人物语言中的核心意思,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形象,在读到这样的语言描写时,同学们首先要学会提炼中心。在接下来学习第二段人物语言时,继续引导学生试着用凝练的词来概括人物语言的核心意思。同时,这也是在培养学生读懂人物语言核心意思的能力。

2.联系背景,识环境

通过品读钱学森的第一处语言,学生初步认识了钱学森一心想要回国、报效祖国的决心,然而钱学森在留学期间所做的更多准备、更多努力学生并不知晓。想要更深入地理解他说的话,还必须把人物还原到他生活的背景中。因此,教者在这里适当地引入了钱学森在美国留学时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快速浏览,自由地谈谈自己的读后感受,从而让学生明白钱学森所说的话的深层含义,更将这一份“留学报国”的情怀落到实地。

2.2.4.3 发病条件。病原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脱落病叶上的分生孢子器中越冬。次年春季牧草返青后遇到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即可侵染植株下部叶片,后通过田间多次再侵染,病害逐渐向植株上部蔓延。

3.关注层次,悟真情

在依次学习文中的人物语言后,非常有必要将几处语言放到一起,让学生比较着读一读,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的异同。

图1为电化学方法乳液聚合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的FT-IR图.从图中可以看到,2 996 cm-1处代表CH3中C–H键的伸缩振动峰.由于C=C双键的极性小于C=O的极性,因此C=C双键吸收峰的波长应小于C=O吸收峰的波长.图1中在1 700~1 650 cm-1没有观察到明显的吸收峰,所以认为已成功将C=C打开,进行了聚合;在1 730 cm-1的吸收峰是酯羰基的伸缩振动峰.

例如,相同之处,那便是两段话语中都强调了一个词“祖国”,可见祖国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钱学森的心里,无论他身在何处,他的心始终牵挂着祖国。又如,不同之处,学生通过比较和揣摩,深切地感悟到,第二段话的语气更强烈,心情更激动,决心也更为坚定。这些话语饱含了浓浓的深意,不去咀嚼推敲,怎会读到这层味道?

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提炼中心,联系背景,关注层次,使学生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此为得“言”。教师最大的责任,就是让我们的课堂以适合小学生悦纳的方式展现出来,让他们不断领悟语言的秘密,最终习得语言的智慧。

三、情境表达,与心灵相融

引导学生得“意”、得“言”后,我们的教学还需引入“言意兼得”的高级领域,即语言的迁移。符合“双核”特质的迁移运用,由学生学习文本句式,说出钱学森的内心话语。透过迁移,我们发现,此时的学生已经走进了钱学森的内心世界,感同身受,有感而发。他们情不自禁地将自己当成钱学森,想人物之所想,念人物之所念。他们的表达言意相融,无不透露着这样的情愫:他们读懂了钱学森,读懂了钱学森深埋心底的爱国情。

四、拓展延伸,与名人相交

本文最能体现钱学森精神的是人物语言,然而,文中的语言毕竟是有限的,无法折射出人物的精神全貌。教师在课文收尾部分再适当拓展几句课外的语言,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语言背景中去加深对人物的认识,无论课内课外,钱学森的语言中聚焦的就是一个词:“中国”“祖国”已经流淌在他的血液里,镌刻在他的心灵深处。同时,在学习《钱学森》一文后,教师结合高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推荐学生去阅读《走近钱学森》这部著作,书中有大量的人物语言,关注语言描写,将会从文字中看到人物丰满而又鲜活的形象。

1.2 咨询表的设计 咨询表包括:①卷首语及课题说明;②专家基本信息、熟悉程度、判断依据;③专家评价部分,即专家对各级静脉输液风险环节及内容的组成进行评价,采用同意、不同意进行评判,并对不同意的条目提出修改意见。

此外,教者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读一些名人传记,如《居里夫人传》《苏东坡传》等。这样分类汇总,触类旁通,在无形中慢慢地构建了一个语文微课程的雏形,从而在学生的心灵烙上深深的“名人印记”,将名人的精神内化为自身学习、生活的一股动力与能量,从而来缔造属于他们自己的名人历程。

从钱学森的身上,学生知道了有一种爱国叫“留学报国”,有一种爱国叫“科学救国”。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钱学森等一大批热血青年纷纷回到国内,报效国家。他们竭尽自己的一生,为着一个梦想而奋斗,那就是我们的中国梦,这也应是每一个青少年心中的梦。“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两大核心,我们语文课堂的学习之旅变成让学生自主阅读、质疑探究、体验发现的美妙历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