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教”,培养学生语文审美能力

 GXF360 2019-09-26

诗教指的是通过诗歌来起到教化民众的方法,古代先人将《诗经》作为“五经”之首,并探索怎样运用学习诗歌、创作诗歌的方法来启蒙和教育青少年。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了不少经典的诗歌,这些诗歌大多短小精悍、寓意深刻,能让读者产生无限的遐想,这正好符合小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我在教学中也尝试采用诗教的方法展开教学,促使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的价值观、思想观得到升华。

半内藏式滚筒结构原理:特定轴承安装在凸出结构的法兰盘上,后置于滚筒内部,滚筒内一端附内有键槽的特制主轴,且主轴不伸出滚筒,特定的液压马达主轴深入滚筒主轴,通过键与其连接。

一、背诵,体验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时主要考察的就是记诵和积累的能力。”由此可见,背诵古诗词是诗教中的重要方法。我在鼓励学生背诵古诗词的时候并没有让学生囫囵吞枣地背诵,而是鼓励学生一边背诵一边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并鼓励学生尝试表达诗歌中的情感,这样就能让学生带着情感背诵,背诵的效果会更好。

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的《山行》是一首十分优美的诗歌,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参与到配乐诵读的活动,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眼前看到的场景,并说说作者看到了怎样的景物。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我首先指导学生了解古诗的节奏,说说整首诗歌何处停顿,怎样读出韵味;其次我鼓励学生了解诗歌的押韵特点,看看“家”“花”等韵脚字的读音具有怎样的特点;最后我还鼓励学生说说诵读这首诗歌后的感受是什么,能否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停车坐爱枫林晚’,作者为何要停车呢?看到了怎样的风景呢?傍晚时分的枫林为何能吸引作者的注意力呢?”有学生将自己想象中的画面说了出来,认为:“傍晚的时候或许会有红色的晚霞,而此时作者看见了霜叶这样红,他或许想要停下来看看,是晚霞还是红叶。”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指导学生诵读古诗词的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在想象中领悟诗文的大意。”我在教学中常常鼓励学生展开诗歌的配乐朗诵活动,并鼓励学生想象诗歌的意境,并说说这些诗歌给人怎样的感受。学生就能感受到诗歌中的情感美,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二、画面,浸入意境

诗歌往往具有一定的画面感,古人有“诗中有画”的评价。《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在指导学生诵读诗歌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获得初步情感体验,感受诗歌的优美。”我鼓励学生一边诵读一边想象诗歌的画面,并尝试用笔墨将诗歌的画面描绘出来。在尝试绘画的过程中,学生进入到了诗歌特定的意境中,逐步接受作品的感染和激励,产生了追求美的理想。

二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色彩丰富,十分具有画面感。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并尝试将自己感受到的画面画下来。我提出了一些问题,让学生一边创作一边思考:“红和绿都不是什么特别的色彩,但是作者为何认为这样的色彩特别引人注目呢?‘风光不与四时同’,这样的风光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让作者格外关注呢?”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到了诗歌的意境中,体会荷叶和荷花的状态,并在绘画中展现出荷叶之多,并用绿色衬托出荷花之红。学生认为:“六月的荷花给人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色彩格外鲜亮,所以作者觉得这样的风景格外迷人,希望用文字展现出来。”学生在想象中体会到了诗歌之美。

在尝试将诗歌中的内容画出来后,学生感受到了诗歌文字所表现的画面,在学生的内心深处,诗歌的文字变得更为鲜活。这样学生的心灵就能和作者的心灵进行沟通,进而提升自己的审美感受能力。通过绘画的方式学生感受到了诗歌之美,起到了“诗教”的效果。

三、对接,激发共鸣

学者周国平认为:“诗人的性格各有不同,都是一些性格执着的人,他们的心灵凝滞在童稚时代,是一种带着丰富色彩的印象。”因此,诗人和孩童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具有诗性思维。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一边诵读一边感受诗人的情感,尝试和诗人进行情感共鸣。这样就能唤醒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尝试将自己的想法和诗人的想法进行对接,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想法。

选取90例糖尿病患者为观察对象,均无意识障碍、语言障碍以及所用降糖药物的相关禁忌证,对该研究均知情同意。将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5例。其中,参照组女21例,男24例;初中及以下学历21例,高中和中专学历18例,大专学历5例,本科学历 1例;年龄最小为 49岁,最大为 75岁,平均(59.31±4.15)岁。 实验组中,男性 22例,女性 23例;本科学历2例,大专学历4例,中专和高中学历16例,小学和初中学历23例;患者的年龄在47~76岁之间,平均(59.28±4.22)岁。两组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在指导学生学习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的《望洞庭》时,我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体会作者的感受。我鼓励学生思考:“大家在生活中是否也曾经有过安安静静地欣赏某处美景,感受湖光山色的时候呢?你是否能体会到作者的感受呢?”“作者只是在诗歌中客观地描述自己看到的景物吗?他是否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了诗歌中呢?”学生认为:“我在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后,心中哪怕再烦躁也会安静下来,我觉得作者也会这样。他不仅写下了水面好像镜子一样平静,我觉得他的内心深处其实也和水面一样平静。”在这样的讨论中,学生和作者形成了情感共鸣,并用自己的生活感受唤醒了感悟,在思维对接中理解了作者的想法。

(2)通过DEA模型对静态数据测算表明:2016年与2009年相比,创新效率的提升主要由规模效率拉动,纯技术效率并没有太大提高,有些地区还出现了下降,反映出纯技术效率不高是抑制我国各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学者维柯认为诗性的思维就是凭想象来创造的能力。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因此在“诗教”的过程中也要充分唤醒学生的想象力。我鼓励学生联想自己的实际生活,然后和诗歌中所绘制的画面结合起来思考。这样学生能更真切地体会到诗歌中的意象,感受到诗歌的特殊情境,从而深入体会诗歌的意蕴。

四、练笔,个性表达

学者徐晓珍认为:“读诗歌和写诗是儿童的本能,是生命的本能,所以教学中要顺应学生的本能。”不少学生对新奇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在诵读了美好的诗歌后,总是想要自己创作一下。我鼓励学生采用自主揣摩的方式探究诗歌的形式和技法,并尝试通过模仿的方式展开仿写。通过仿写的方式,学生自主掌握了诗歌中叠字、押韵、比喻等手法,提高诗歌赏析的能力,同时也认识到了诗歌是用来展现美好世界,表现内心情感的文体,这样也能起到“诗教”的效果。

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的《咏柳》这首诗歌运用了独特的比喻句,展现了柳树的形象。在教学中,我首先鼓励学生揣摩作品中的比喻用法,然后引发学生思考:“春天是多么美丽的季节啊。除了柳树以外,你还看到过哪些春天的花草呢?你是否也想和作者一样,用唯美的诗歌将其表现出来呢?”这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我鼓励学生展开仿写的活动,让学生尝试自主创作。学生感受到了比喻手法的生动,并开始自主思考怎样运用比喻手法进行创作。有学生尝试以“樱花”为对象进行创作:“满树裹着白雪衣,远看好像天上云。”在创作的过程中,学生展现了自己的想象力,并通过实践掌握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我鼓励学生通过仿写写出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眼中的世界。在学生完成创作后,我还会鼓励学生编辑成册。这样的活动点燃了学生的诗心,能让学生对诗歌创作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尝试借鉴“诗教”的方式,利用诗歌展开教学,促使学生感受美、体会美、创造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提升了审美赏析和创造的能力,体会到了诗歌诵读和创作的乐趣,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2.5凝血功能障碍者所致出血根据产妇的不同病因、疾病种类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如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应采取输入新鲜血或成分输血;如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应立即配合医生抢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