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很多被称为神童的人物、或者日后有大成就的人,往往在小时候就显露出了和常人不同的聪慧、机灵。如果天资聪颖,再有家庭的后天培养,成材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有才的孩子连要生活费的方式都跟普通孩子不一样,今天我们就来讲这样一个故事。 黄云鹄是晚清时期著名的学者,家学渊源。身为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的后人,黄云鹄的一生也非常热爱文学,从小,他就发奋苦读、饱阅诗书,立志将来做个为国为民的精英。黄云鹄出生于1819年,在咸丰三年(1853年)考中了进士,开始步入仕途。 黄云鹄擅长诗文,这一点比较像他的先祖,也像北宋时期的文豪苏东坡;不过,他为官的态度却比较像另一位北宋名臣包拯,因为不畏权贵、处事公正廉明,黄云鹄获得了百姓们的称赞,大家都说他可以和包公媲美,纷纷称他为“黄青天”。 可想而知,这样一个人,家里不会有多少积蓄。他虽然做到了清朝的二品大员,最终却还是被排挤出京,职位越来越低,他干脆辞职回到故乡湖北蕲春县,开始专门研究学问。但是家里还是要吃饭,所以黄云鹄又在友人的帮助下,去了外地教书,赚些钱财贴补家用。 再说黄云鹄家里,他的妻子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名叫黄侃。黄侃后来成为了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被称为“国学大师”,而这一切除了他恩师章太炎的影响,也跟父亲黄云鹄的言传身教脱不了关系。黄侃继承家学,小小年纪就文思敏捷,聪慧出众,爱好读书。 那时候黄云鹄不在家,母亲一个人带着小黄侃生活。有一次,黄云鹄没有及时寄钱回来,母亲算了一下家里的开支,觉得很有必要跟丈夫要一些钱才能撑下去,就让黄侃代笔,给他父亲写一封信,信的内容是要生活费。而那个时候,黄侃还只是一个7岁的孩童。 黄侃提笔构思了一会儿,把自己要说的话写成了一首小诗,寄给了远方的父亲。再说那边黄云鹄收到这封信时,正好他的朋友、担任山西布政使的王鼎丞就在旁边,所以也看到了黄侃写的这首小诗:“父作盐梅令,家存淡泊风。调和天下计,杼轴任其空?” 王鼎丞一看大为惊奇,觉得这首诗写得实在很妙,全篇没有一个字提到钱,却委婉地表明了自己的意思。他迫不及待地问黄云鹄,这首诗是谁写的?黄云鹄回答是自己犬子所作,王鼎丞赞叹不已,又问了黄侃的年纪,连连说他是个神童。 他当场就跟黄云鹄提出,自己想把女儿王采蘅嫁给黄侃,因为“令郎有才,正为佳婿。”黄云鹄当然欣然同意,于是两家从故交变成了儿女亲家,才7岁的黄侃,就用自己的才华折服了未来岳父,不仅收获了一名娇妻,还顺利要到了生活费,这桩趣事也流传下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