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岁神童写诗要生活费,全诗20字无一字提钱,学者:让他做我女婿

 百灵和鸣 2020-09-22

四川内江有一座“太白楼”,是当地的标志性建筑。很多人都与太白楼合过照,也知道此楼是为了纪念大诗人李白与范崇凯(内江人)的友谊而修建,但未必记得“太白楼”三个字由谁题写。1.jpg

“太白楼”是黄云鹄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所题,这黄云鹄,人称“黄青天”,他既是北宋时期与苏轼齐名的黄庭坚后人,又是历任过兵部郎中、成都知府、下川南永宁泸州分巡道按察使等职的朝廷二品大员;他有个儿子叫黄侃,是近代著名的国学大师。

黄侃精通经学、文学、哲学,他能取得无数成就甚至与章太炎并称,离不开他父亲早年的教导熏陶。黄云鹄本来就是进士出身,晚清时期著名学者,写得一手好书法,更难得的是他个性非常正直,不畏权贵、不趋炎附势,结果遭到排挤,干脆辞官回家研究学问教儿子去了。2.jpg

那时候黄侃年纪还小,但他已经显示出非同寻常的才智,3岁背唐诗宋词,4岁就跟着名师读书。7岁时,黄侃写了一首诗跟父亲要生活费,这首诗充分展示了黄侃的聪明,竟然还因此意外缔结了一段姻缘,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黄侃的父亲黄云鹄“退休”后去了江宁,当上了江宁尊经书院山长,在那里靠教书为生。黄云鹄为人廉正,因此家里也没攒下什么钱,穷的不行,还要靠他从江宁寄些钱回去维持开销。某天,黄侃的母亲算了一下家里的账,感觉维持不了生活了。3.jpg

母亲叫7岁的黄侃写封信给远在江宁的父亲,告诉他家里目前的情况,等于是要生活费。《黄谱》记载:“......值家用告匮,(黄侃)奉生母周孺人命,肃书白状,即于书末缀一诗。”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父作盐梅令,家存淡泊风。调和天下计,杼轴任其空?

大概意思是说,父亲您当年清正,当了知府也不聚敛钱财,因此家中至今尚存淡泊名利的家风。您在外为大事忙碌,难道不记得母亲操持家务、“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粥”的难处吗?5.jpg

这首诗只有短短20个字,没有一个字提到“要钱”这层意思,但想要表达的内容已经很明确了。很难想象这是一个7岁的孩子所写,论神童程度,黄侃不输给7岁写《咏鹅》的骆宾王!黄云鹄看到信之后,对儿子的聪慧也感到欣慰,马上寄了一些钱回去。

恰好,当时还有一个人住在江宁,他就是曾经的山西布政使王鼎丞,黄云鹄的好友。王鼎丞在黄云鹄那里看到了黄侃的这首诗,惊讶万分,连连称赞,认定这个孩子将来必成大器,当即决定要将自己女儿许配给他。360截图20200815152821336.jpg

黄侃17岁那年,真娶了王鼎丞的女儿王灵芳,两家结好。一首要生活费的诗,竟然还能意外成就一段姻缘,比起因为门第联姻、因为财富联姻,这种“以诗联姻”的过程显然要风雅得多,因此,黄侃的这番经历也成了一段文学佳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