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格明:加强逻辑思维能力测评 促进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张福涛lu70kpm9 2019-09-27

2019年第9期

第44-46页

作者:

吴格明,江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摘要:逻辑理性应当是教育永恒的主题。重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与测评,是本世纪基础教育最了不起的进步。基础教育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有2个基本思路:一是将逻辑的思想和方法渗透到具体的课程中去;二是在中小学开设逻辑课程。逻辑思维能力的测评有2种模式:一是标准的逻辑思维能力测评;二是在具体课程中的测评。语文考查逻辑思维能力的题型有写作、阅读分析题和语言应用题。

关键词:逻辑思维;能力测评;能力培养;语文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测评有机联系,相辅相成。没有测评的培养是粗放的,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没有培养的测评是空洞的,失去了其主要的意义和功能。

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测评

  逻辑是人类长期思维实践最伟大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成果,是人类理性的集中体现,是人类文化的根。逻辑理性应当是教育永恒的主题。世纪之交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许多先进的理念和实践,然而由于未能对后现代课程观及其背后的后现代文化进行深刻反思,由于对逻辑理性与人文性、逻辑理性与创新关系的误解,走过一段淡化逻辑理性的弯路。课程改革强化感性是对的,因为课程改革之前的教学少了感性;但淡化甚至贬抑理性就错了。许多人以为既然少了感性,那就是多了理性,这样的认识是以认知结构感性——理性的二分为前提的。殊不知在康德、黑格尔这些大哲学家那里,认知结构是三分的:感性——知性——理性。课程改革之前的教育,少了感性的同时也少了理性,多的是知性。当我们丢掉了“知性”这一概念时,就将知性的东西误认为理性,从而误认为课程改革之前的教育多了理性,于是就淡化理性,其实中国的教育从来没有多过狭义的深刻理性。人类文化是感性、知性、理性的和谐统一,教育也应当是感性、知性、理性的和谐统一,但教育要在较短的时间传承人类文化知识,不得不以知性为主体,这是教育的无奈。然而,当教育中的感性太少的时候,教育就枯燥了;当教育中的理性太少的时候,教育就肤浅了。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是丰富感性而深刻理性,这是课程改革健康发展的双翼或两轮。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倡导教育的逻辑理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报告明确将“逻辑清晰”“思维缜密”作为重要内容提出,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不仅强调逻辑思维,而且明确提出学习推理。我们看到课程标准的进步是清醒的、坚实的,语文课程需要推理。以《论语为政》学习为例:“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究竟想让我们怎样做?这里没有结论,结论需要推出来。通过联言推理、假言推理等步骤,可以得出结论:学则思,思则学。我们的教育就是要让学生用可操作的方法,学会解决问题,获得能力。因此,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测评是本世纪基础教育了不起的进步。

2

基础教育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基本思路

  基础教育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有2个基本思路:一是将逻辑的思想和方法渗透到具体的课程中,二是在中小学直接开设逻辑课。
  将逻辑的思想和方法渗透到具体课程中的思路,在理念上应当明确“需要与可能”2个哲学坐标,以语文课为例:所谓需要,即逻辑思维能力应当是语文素养的有机内涵与核心要素;所谓可能,即语文课程有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课文的情境为思维活动创造了生动的空间。在实践上,逻辑的思想和方法应当与具体的课程、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得自然和谐、浑然一体。例如,在语文课程中将语言的建构与思维的发展统一起来,在汉语中与思维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2个句式是“……是……”和“如果……那么……”,要让学生知道“是”不等于“等于”,因而判断句“是”两边的内容不能随意互换;要让学生懂得,假设复句“如果……,那么……”表明事物之间的某种条件关系,与2个分句中的内容是否存在无关。前后2个分句的内容也不能互换,因为前面的内容与后面的内容是充分条件关系,而后者与前者是必要条件关系;因此,“如果p那么q”等值于“只有q 才p”。这就是语文中的句式转换,而句式转换的原则正是语义的等值。再如,课堂教学教授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可以教反驳;教授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可以教选言论证。这就称作自然和谐、丝丝入扣,这样才可以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倡导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则是教学过程培养逻辑理性的途径,适用于所有学科。
  基础教育培养逻辑思维的另一个思路是在中小学直接开设逻辑课。在基础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深刻意义,而且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各门课程的学习。中学的逻辑课,内容应当是普通逻辑,而不讲数理逻辑;内容须精要,即教逻辑的主干,而舍弃非主干的内容。概念、命题、推理、逻辑规律、论证都要讲,但要讲得简洁。概念部分主要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命题讲直言命题、联言命题、选言命题、假言命题,不讲关系命题;推理以演绎为主,兼及归纳和类比;逻辑规律讲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不讲充足理由律。中学的逻辑课,既要考虑年龄特点,又要考虑学科本质:从中学生的特点考虑,应当多联系思维实际的生动案例;从逻辑学的本质考虑,又不宜完全由案例引申出知识点。

3

测评是促进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举措

  作为评价的重要方式,测试历来是教育教学研究的要点和难题。测试评价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测试是教育教学行为行之有效的必要保障。测试的困难在于,如何用最少的题目在最短的时间内高信度地了解教育教学目标或者说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及其分布。语文独立设科100多年来,语文水平的测试评价问题仍然没有真正解决,足见测评的难度之大。逻辑思维水平的测评是能力的测评,较之知识的测评更有难度。
  逻辑思维能力的测评有不同的测评模式,各有各的适应性,应当根据不同的需要和可能作分门别类的研究。首先是完整严格标准意义上的逻辑思维能力测试,即用一张试卷只测试逻辑思维能力,不考其他。标准的逻辑思维能力测试有2个用途:一是用于企业的人才选拔,这方面的社会需求会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是用于基础教育,用以评价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状况。在高中、初中、小学测评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最直接地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标准的逻辑思维能力测试,有专家提出可以将逻辑思维能力的测量要素划分为澄清概念、准确判断、严密推理、合理论证、辨析谬误,且题型均为选择题,这是一个不错的基础。接下来的难点在于测试量表的研究和整个方案的完善,逻辑思维能力的测评,应当有不同的层次,少年与成年相区别,小学生与中学生相区别,测试点、题型和量表均需有所区别。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测评受到智力发展和文化阅历的制约,因而最难,其测评方案的研制,应以小学生智力发展规律和小学教育教学目标为前提。有了好的测评方案,应当积极开展测评的实施和推广,以测评促进和改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逻辑思维能力测评的另一个方式是在基础教育具体课程中的测试和评价,例如高考。这个方面的问题更为复杂,也更需要扎实的研究。研究的基本思路是看具体的课程如何更好地落实逻辑思维能力的测量要素,因而标准的逻辑思维能力测试方案对于高考命题也具有指导意义。以语文为例。语文至少有写作、阅读分析、语言应用3种题型可以考查逻辑思维能力。
  议论文写作可以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观点提出写作应淡化文体,这是一个误区。淡化文体就是淡化理性。尽管事实上存在着文体不鲜明的好文章,自成高格;但基础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学习正格,有了正格才能求高格。淡化文体带来的弊端是规范不清晰,基本功不扎实。
  阅读分析题可以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论说类的阅读分析,可以考查对结论的把握、论据之间的关系、全文的论证结构,还可以考查论证的疏漏;可以考语义推理,也可以考语用推理。实用类文本的阅读分析,可以考查信息的筛选或比较,可以考查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其条件分析,还可以考语义推理或语用推理。文学类文本的阅读分析,同样可以考查逻辑思维能力。许多人认为,逻辑与文学无关,这是对文学或对逻辑的误解。元代姚燧的《曲子词》:“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受寒。寄与不寄,妾身千万难。”说是千万难,其实就是两难。伟大的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逻辑的力量。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塑造了4种人:内心美外表美、内心美外表丑、内心丑外表美、内心丑外表丑,可以涵盖世界上每一个人。这其实就是变项的取值组合。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其实就是事物之间的条件关系。某事物缺少任何一个必要条件,就成了反面事物的充分条件。钱钟书说得好:“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
  语言应用题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可以与语言能力结合得更加密切。例如,张同学说“我这次竟然考了80分”,李同学说“我才考了90分”,李同学比张同学考的分数高,为什么用“才”?对语言应用失误的逻辑分析,是很好的命题思路。再比如,某电视台“健康好生活”栏目的开头语“有健康,就有好生活”,就是典型的逻辑错误,本来“健康”是“好生活”的必要条件,却说成了充分条件,“有健康,才有好生活”才是正确的表达。
  通过测试考查逻辑思维能力对命题来说是挑战,需要作深入的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