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祖庆:我的裸课史(成长叙事4)

 大奔h1wmjlcm1r 2019-09-28

我的近期写作计划——

                    我的听课史(已写)

                    我的仿课史(已写)

                    我的磨课史(已写)

                    我的裸课史

                    我的说课史

                    我的评课史

                    我的辩课史

                    我的换课史

                    我的败课史

我的裸课史

关于“裸课”,我已经写了好几篇文章,网络上、杂志上,都发过,且引起了不大不小的争议。

激烈反对者,往往断章取义,没有看到我最重要的一句话“职初教师、年轻教师,要老老实实磨课;走向成熟的教师,要减少重复磨课,甚至不磨课。

断章取义也好,歪曲事实也好,我不想无谓地争辩。有争议,至少说明引起了大家的思考,这是好事。

当年,我关于《猴王出世》的文章,不也引发了大家对略读课文的深度关注与研究吗?

很多事物,往往是在争议中曲折前进的。

1

其实,我最先在公开课上展示“裸课”(未经试教的公开课),是2005年10月。算来,已是14年前的往事了。

《詹天佑》一课,在网络上饱受争议(褒少贬多),一度让我错以为自己深处舆论漩涡——实际上,哪是什么漩涡?!被人关注并引发讨论,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今天,基本上不太会有一拨人再对一节具体的课,深入持久地讨论了。

从教育在线到人教论坛,不少人参与对《詹天佑》的讨论。

人教论坛网友“贝壳的泪”更是连续发了三四篇相关的文章。大家的“炮轰”,也让我对《詹天佑》一课,有了更多的思考。2005年,恰逢京张铁路肇建100周年,首都各界举行了系列庆祝活动,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我对《詹天佑》一课做了截然不同的重构。

人字形铁路

我以评选“感动中国世纪人物”为依托,让学生到字里行间寻找詹天佑让人感动的事件和细节,通过《詹天佑》电影的插入,在詹天佑铜像前写颁奖词的方式,让学生动情地阅读、表达。

此课,与特级教师吉春亚同课异构,在北京翠微小学展示,受到特级教师张光璎先生的肯定与鼓励,也得到与会教师的喜爱。

这节课,我是未经试教的。那会儿,五、六年级学生学农去了,我根本没办法试教。其实,这一课,已思考了近半年,在心里,已反复试教多遍了。用“成竹在胸”来形容,恐怕不为过。

课的成功演绎,就水到渠成了。

2

不过,这节课,还不是我真正意义上“裸课”模式的开启。

此后,我还是在上课前精心打磨了不少课。《我盼春天的荠菜》《和时间赛跑》等,都试了两三遍。

真正意义上自觉主动'裸课'的,应该是《穷人》一课。

2012年11月,“千课万人”,我执教两课时的《穷人》。

选这一课来上,说实话,是需要勇气的。勇气,源于对这个经典文本的发现:我发现了“睡觉还早”的叙事张力,发现了死去的西蒙惨死的重要细节,我发现了小说教学的重要密码。

2012年,恰逢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于是,课前谈话,在聊莫言与张艺谋的联系开始,过渡到雨果与托尔斯泰,无痕开启。

自以为,课设计得颇为开放、大气。第一课时,探究“穷人之穷”,第二课时,思考“穷人不穷”。因问题思维含量足,探究空间大,孩子们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了学习主人的作用,课呈现了“疏可走马”与“密不透风”高度统一的特质。

此课,获得了周一贯先生与曹文轩教授的高度评价。

此课,也在我的“裸课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更坚定了我“将裸课进行到底”的信念。

(链接阅读:王小庆:在贫穷中感受人性的力量——评《穷人》

3

印象最深的一次裸课,大概是2014年前后,我上的《微电影VS微辩论》。

课上,我截取了《更好的世界》中的电影片段——

医生安东,为了劝解自己的儿子与修车工儿子的小矛盾,遭修车工掴掌。后来孩子们找到修车工的工作地点,希望讨回公道,安东不但没有讨回公道,反又一次被扇巴掌。安东却对孩子们说,自己赢了,修车工输了。

课堂上,我让学生谈自己的想法:是支持安东的做法说法,还是反对他的做法说法。我原先预设,应该是反对和支持,各占一半。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居然所有学生都支持安东的做法——被学校德育驯养的结果——一个个都选择了“君子动口不动手”。

意见一边倒,还怎么辩论啊?!学生的态度,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这可怎么办?这课,辩论是我的预设啊。没有了辩论,这课怎么上?

大脑飞快运转,寻找对策。

停了大概三秒钟,我自我解嘲地说“哈哈,真没想到,居然没有一个人反对安东?再想想,也许你的态度会改变?”

还是无人举手!

“这节课,是要组织辩论的呀,你们这么一边倒,这课怎么上?”我耍赖了!

终于!有两三个孩子举手了!

我捞到了救命稻草!于是,把孩子们请了上来。

“你们看,三个人,要面对那么多同学,肯定势单力薄。这样吧,哪些同学愿意加入他们的队伍,让他们更强大?你们也可以找几个老师过来帮忙。否则,力量太悬殊,你们辩不赢的。”

我继续煽风点火。

终于,慢慢地,反方人多起来了,也有一些老师加入了反方的队伍中了。

课,就这样起死回生,柳暗花明。

后来,孩子们越辩越精彩,课堂掀起了一个又一个小高潮。

(在长达近十年的裸课史中,大部分课是比较成功的,偶尔,也会有滑铁卢的时候。那,就是我的一部辛酸“败课史”了,留待后面再写吧。)

4

其实,倡导并实践“裸课”主张,绝不是心血来潮,更不是夺人眼球。而是基于对变态磨课的忧思。

“好看不中用”,长期以来让公开课饱受诟病。公开课执教者,也常常以“公开课是时装表演”为由,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她打磨得花枝招展,光彩夺目。以至于,公开课与家常课的距离,越来越远。

一线教师常常听课时大呼过瘾,听课结束后,却不知从何学起。

公开课,在艺术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也正因看到了公开课的异化,不少老一辈特级教师,在不同场合呼吁公开课的常态化,并身体力行,努力把公开课上成常态课,成为了他们返璞归真的行动。

老一辈名师中,倡导边上课边打磨的完善的,也越来越多(恕我不一一举例)。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从骨干教师努力向卓越教师迈进的我,把公开课上得贴近家常,成为了自觉追求。

因是第一次亮相,没有试教机会,因此,我会反复钻研文本,反复在脑海中预演教学细节,我会更加重视锤炼自己把握课堂的能力,也会不断深入反思自己的课堂。

说真的,倡导裸课,不是不磨课,而是把功夫下在日常的细水长流——所谓“功夫在课外”:对教材系统梳理,对学生深入研究,对课堂精准把握,对学科深刻理解。

把每一节家常课当公开课认真上,把每一节公开课当家常课从容上。慢慢地,公开课,就贴近了常态。

其实,无论家常课还是公开课,都是我们生命中具有“此在”意义的独一无二的课,都是我们真实的生命叙事。每一课,都不可苟且,不容苟且。

一生都在备一节课,一生都在上一节课。这节课,叫生命。

5

其实,裸课对教师的挑战与考验,是全方位的。它考验教师的设计能力、预测能力、应对能力,也考验教师对学情把控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

每一次裸课,对我来说,都是一次全新的冒险。略略忐忑,更多兴奋地走进课堂,面对着一群陌生的孩子和一群挑剔的听课老师,大幕拉开,真“戏”开场。

遇到预设与学情对路,师生很快融为一体,课也往往渐入佳境。一课终了,畅快淋漓的高峰体验,常常会让我好几天激动不已。这种高峰体验,犹如钢琴演奏家忘记曲谱后的即兴创作,亦如雕塑家全情投入时的物我两忘。这种体验,大概可称之为“醉课”——醉在课中,回味无穷。

遇到教学预设与学情稍有出入,或学生久久无法进入常态,也往往会捏一把汗。这时,我还得假装声色不动,暗中调整教学节奏,使出浑身解数,努力激发学生。慢慢地,发现问题所在,终于激活一潭死水,孩子们慢慢被点燃。一种“点石成金”的成就感,油然而生。此时,上课也便成为莫名的享受。

倘若教学预设与学情相差太远,使尽各种招数,也回天乏力。眼看着时间一分一秒溜走,课堂却死一般沉寂,最终波澜不惊,乏善可陈。每每此刻,会有深深的挫败感和沮丧感。

不过,挫败和沮丧所持续的时间,往往很短。来不及难过,便开始反思。“这节课,为什么上砸?”往往成为脑子里挥之不去的疑云。一旦症结找到,便会豁然开朗,云开雾散。

也许,你会问,既然裸课会上砸,为什么不多试几次,把更成熟的课拿出来?

我深知,多试几次,的确会大幅度减少上砸的机会。但,反复打磨的课,一定是离家常课越来越远的。我的初衷,就是以家常课的心态来上公开课。成功了,给一线教师以信心——原来,不试教,也可以上得这么好;失败了——相当于在此地立一个牌:此路不通,请往他途。“此路不通”,不也是有价值的经验?

想到此处,便会释然。

6

裸课的感觉,酸甜苦辣,百般滋味,回味无穷。

读写互动

读了我今天的文字,你有哪些想法,欢迎把想法留在此帖评论区。

你可以谈谈,你曾经裸课或磨课的经历?当然,你也可以继续认同或批评我的观点和做法。

以下,是我的近期写作计划——

                   我的听课史(已写)

                   我的仿课史(已写)

                   我的磨课史(已写)

                   我的裸课史(已写)

                   我的说课史

                   我的评课史

                   我的辩课史

                   我的换课史

                   我的败课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