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隨和的豆腐。

 真水斋主1 2019-09-28
有一种说法是,有中国人的地方,便有豆腐。
这松松软软的一点白物,不光烧煎拌煮样样皆可,还能同任何食材结缘。
食欲不振时,一盘香椿拌豆腐便能打开胃口。时间充裕时,下一碗麻婆豆腐配米饭,幸福一整天。
然而能同所有事物相配的豆腐,却始终自带着一份清白。作家林海音将其比作孙大圣,明明能七十二变,却傲然保持着本体。

豆腐是有地域之分的。
北方的豆腐也称老豆腐,质地较硬,硬到过去甚至有人可以用秤砣将其勾起来走几十里路。
南方的豆腐又叫水豆腐,质地软滑,软到在湖南衡阳,给豆腐撒点葱花、姜末和胡椒粉,再浇上一股豆豉水,就直接开吃了。


民间素有“豆腐十八配”的说法,可荤可素可搭配一切食材,简直比“药中甘草”更有适宜性。

皮实的豆腐,煎炸卤炒都不怕,怎么都能成佳肴。细嫩的豆腐,讲求平淡和鲜美,宜拌宜炖也能自成风味。
豆腐的真谛就在于一个“鲜”。
湖南长沙有一道菜叫“畏公豆腐”,虽然豆腐是主角,精华却全在汤上。将肥母鸡、火腿、猪肉、干贝和关东口蘑及猴头菌放进砂锅中,用文火熬六个小时,才能得其滋味。


拌豆腐是最家常的方式。

香椿拌豆腐,留下一嘴清香;小葱拌豆腐,总是菜尽意未尽;皮蛋拌豆腐,是恰到好处的软硬咸淡。
最简单的是在豆腐上浇点芝麻酱或韭菜末,哪怕就着一张薄饼,也是一道好饭。


又下饭又多变的是小炒豆腐。

在北方,有小豆腐炒腌菜,切碎的萝卜缨在腌制过后,同小豆腐混炒,清爽脆嫩且下饭。在西南地域,多见的是肉末炒豆腐,有时会改油盐为番茄,也别有一番滋味。
除此之外,汪曾祺在《端午的鸭蛋》中曾写过一道“朱砂豆腐”,便是用高邮咸鸭蛋黄炒出来的豆腐佳肴,有如豆沙,味极鲜香。


论粗暴,大概要属虎皮豆腐了。

冷油下锅,中火煎炸,最后根据自己的口味加以点缀,浇以碎肉汁的是徽州口味,放菌油的是湖南人的偏好,佐以葱花辣椒糊的则在全国通用。
众人皆爱的麻婆豆腐也算炽烈,除了麻和辣,烫也是重点,要的就是舀起一勺热气腾腾的辣豆腐,吸溜在口中的过程。


最怪的是源于安徽的长毛豆腐。

据说是当初朱元璋屯兵扎营期间,百姓送来的水豆腐太多,因为天热长出了白色和褐色的绒毛。为了不浪费,朱元璋就命厨子先油炸,再用多种佐料焖烧,便有了今天的毛豆腐。
好的毛豆腐,要待白毛长到两寸长,上面有黑斑可见,才算成熟。再炸着或烤着吃,滋味极好。为了调味,还可以放几粒虾米,让油豆腐也能有股鲜味。


豆腐像是一块海绵,和什么食材在一起,就吸收了什么滋味,寡淡又炽烈,温和也独特。 也正是因为这份随和,让它成为了人们最为日常和喜爱的食材之一。


豆腐不光滋味百种,形态更是千变万化。
凝聚了是豆花,脱水了是豆干,晒干了是豆皮,发酵腌制了是豆腐乳,留在最后的是豆腐渣。
将吃发挥到极致的国人,从不放过任何一个潜在的新食物。


闲来无事时,来一碗豆花是最好的。
南方人嗜甜,给豆花配上红糖或黑糖水,再在里面撒上几片豆瓣和花生,可作为午后消遣。
北方人嗜咸,要给豆花配上由肉和碎蘑熬制的卤,再加上些麻油、滴醋和小虾米,酣畅却不齁腻。
而至于无辣不欢的四川人,即便是白白嫩嫩的豆花,也要佐以辛辣调料,并就着米饭,是为“豆花饭”。


对比豆花的碎腻口感,通透的豆皮更别有一番滋味。其口味就可酥脆,也可丰润。一张豆皮,里面是可以包裹万物的。

杭州名菜炸响铃,便是用豆皮,裹上剁成细馅,拌了葱花姜末的瘦肉,再用刀剁成小段,最后放到油锅里炸熟。因为这菜嚼起来发脆响,形略似铃,故名响铃。
到了潮汕一带,豆皮里的馅料就变成了木耳、韭黄和红萝卜等,佐料也更加丰富。


至于豆干,那就更绝了。

在扬州茶馆,有一道叫做“干丝”的点心,用精细的刀工将一块豆腐干切成30条细丝,再用开水滚过,浇上榨菜和香油等,以保全干丝的香味。
后来又有了鸡汤煮干丝,尽管不是正宗的旧味,但也算鲜美。


南京人的口味倒是较怪,有香干与臭干之分。
香干是熏制的零嘴,没事便嚼上两块。臭干则是在天热的时候,用陈年老卤或锯木屑子熏成的,臭却不刺鼻,切成片,蘸着香油吃,反而极香。
不过豆干终究比不上正经的菜肴,它更多融入在闲散的休息时间里,带着放松的滋味。在凉风习习的秋夜里,一碗豆干,两杯白酒,也是种属于老百姓的独特情调。
让人不禁想起了明末怪才金圣叹,临刑前的那句留言,“豆腐干与花生米同嚼,有火腿的滋味。”


清朝有一个爱豆腐之人,曾总结了豆腐系列的各种食物,并分别它们写了小诗,有一句是“形毁质消俱不顾,竭残精力为苍生”,这大概是对豆腐最好的总结了。

它不但自身能搭配各种食材,能适应各种烹饪方式,就连其不同的形态和余料,都能为人所用。这也真不愧是如海绵一般的,多变又随和的豆腐。

豆腐因为其充实的口感,也被认为是肉的代替品,因此也被清人称为“小宰羊”。在食物资源贫瘠的古代,豆腐可以说是每个平民人家的恩赐,也象征着朴实和勤劳。
在古代章回小说和杂剧中,作者总是喜欢安排一对孤苦无依的,以磨豆腐为生的老夫妻。在中文里,用“豆腐西施”指貌美的贫家女,用“豆腐官”指两袖清风的廉官。
而我们口中说的“麻婆豆腐”,也可以追溯到清朝一个温姓的四川姑娘身上。她凭借自己烧豆腐的绝技,和勤快的性格,成为了当地众人皆知的名掌柜。


尽管豆腐是平民的食物,帝王将相却也难抵它的魅力。据记载乾隆在一次游江南时,在乡下吃了一道农家菜,菠菜炖豆腐。

乾隆吃后很喜欢,便问农人这菜是什么名字。农人不敢直说这是菠菜和豆腐,便说是“金镶白玉板,红嘴绿鹦哥”。


其实这农人大可不必惶恐,毕竟早在之前就有热爱豆腐的康熙,将其视为御膳的一种可口食材。

在清朝的宫廷,豆腐是用来养生的。康熙就曾对自己年老的属下,安利了豆腐的功效,“朕有日用豆腐一品,与寻常不同。可令御厨太监传授与巡抚厨子,为后半世受用。”


除了延年益寿,豆腐也被认为有美容的功效。

据民间传说,慈禧太后为了驻颜,每天都要吞食珠玉。她让御膳房备了四十九口蒸锅,每口锅里都放着要四十九天才能煮烂的,镶着珍珠的豆腐。这些锅轮番蒸煮,慈禧太后就每天都能吃到一味养颜的“珍珠豆腐”了。
无论是平民大众,还是皇宫贵族,豆腐都能是他们的心头好。在万种食材里,唯一一个能达到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想必就是这软软嫩嫩的豆腐了。

淮南的豆腐宴


豆腐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口腹之欲的满足,还有它的平凡与谦和。

像豆腐一样随和,包容他人一时的失态;也如豆腐一般洁身自好,无愧于心;更要懂豆腐的俯仰随俗,不事纷更。
豆腐的修养,也是我们做人的修养,即要清白一身,和而不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