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家谈 | 梁文道:读古籍你会很郁闷,为什么古人不用标点符号

 长沙7喜 2019-09-28

梁文道是香港知名传媒人和书评作家,也是一位活跃在媒体上的读书人。这些年,借助凤凰卫视的《开卷八分钟》《圆桌派》等节目,很多人认识了他。

梁文道

崔永元曾说过,媒体人最应该好好读书,但很可惜,愿意读书的媒体人很少。这样看,梁文道算是媒体人中的异类,他本身在做一档读书栏目,自己也是一个很勤奋的读书人,他不仅读书多,也读得很好,有很多心得。

如今,中小学课本中,古诗文越来越多,除了课堂里要学习的内容,也有越来越多人开始翻阅传统古籍,接触古籍多了,就会看到不少古籍的影印版本,看到上面一个标点符号都没有的样子,很多人就会产生疑问:古代为何没有标点符号?没有标点,古人是怎么读书的?这样读书效率会高吗?

《百尺梧桐阁集》康熙刻本

这个问题,梁文道先生有自己的心得。古代中国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所以,想要读书,先要跟着老师学习如何断句,即所谓的“知句读”。韩愈在《师说》里专门提过:“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古代教书先生,教童子读书入门的学问之一,就是“识文”和“断句”,这是一个孩子未来自主读书的根基。

现在看电视,重现孩子们在私塾读书的场景,就很能说明古人读书的状况。老师带着学生反复读课本,并要求背诵,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一来能认字,二来就明白了断句的要求。那时候读书,说某个孩子已经能读什么书,基本就是说他能背诵这部书了。

可是,并不是每个老师都会仔细给学生讲解书中的内容,不负责任的塾师会像赶羊一样,赶着孩子们把书里的内容背过就行。胡适讲过自己读书的故事,母亲送胡适去私塾读书,别的孩子都给老师交三个大洋的“束脩”,母亲会偷着多给两个大洋,就是为了让老师能在领着孩子读书之余,能给胡适多讲几句,让他除了识字还能知道意思。

为什么古人写书不标注出标点呢?梁文道认为,首先是写书的人没有分段意识。最早的书都是写在竹简、丝帛上的,如此珍贵的“纸”必然要物尽其用,写作的人也都是充分利用空间。例如在竹简上写内容,一卷竹简写完了,就换一卷接着写,这个时候,卷只作为物质单位,没有分卷、分册的意思。我们去看《论语》就能发现,其中一篇与一篇关联度很低,我们后来看到的卷、篇、章、段,都是后人分出来的。

其次,古人不刻意使用标点,还有一个原因,古人读书不需要读得那么快。古人读书,一概是精读,而且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每个字都要读出声来,通过朗读慢慢体会书中的意义,在熟知文章意义的基础上,文句自然就断开了,为什么还要专门标注标点呢?

因为是用这种读书的方法,古人读书的速度很慢。我们都熟读杜甫的一句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家会觉得,能读万卷书一定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古人生产书的速度慢,读物有限,加之读书速度更慢,一个人一生想要读万卷书确实很难。梁文道就举例说,中世纪欧洲最博学的学者,终其一生也只看过800本书。在中国也是如此,科举制没有取消前的清朝,一个致力科举的读书人,如果能读过百种以上的书,也算是很博学的人了。

但是放在今天,阅读已经全然不是如此状况了。有很多职业读者,一年就能读两三百本书,勤奋的阅读者,两三天读一本书,一年读一百本书左右,加上需要精读和反复查阅的书,一生读两三千本书的人,也是大有人在的。

读书量和读书速度能产生这么大的变化,和标点的产生有直接的关系。大概600多年前,古登堡印刷术产生,书籍从一种自带神圣气质的物品变成了商品,商品想要获利,一要摊薄成本,二要方便使用,书商从这个角度出发开始引入标点符号,让读书变得更容易,读得更快,这样,大家也就能读更多的书了。因为这个原因,人类就脱离了精读的时代,开始泛读。那个时候,我们还没有意识,不同的阅读方式会影响我们思考和理解世界的程度。

书里的标点符号,现在看上去很简单,但如果这样翻阅它们的历史,会感觉到这里面也经历了世事的沧桑和变迁。今天我们读书,更多是一种获取信息的手段,在大量、快速阅读中了解不同的人思考、认识这个世界的方法,通过读书跟他们对话。这样的话,大量读书的人,只要方法得当,就一定是思维活跃,对人生和世界有更深刻认知的人。

但是在古代,人们读书,没有标点帮助,只能一个字一个字辨认书中的文字和意义,读书的过程缓慢和郑重。按照梁文道的说法,古人读书,“不是要你明白书里的意思,是要你去做。所以,(在古代)真正读书好的人都会被某本书变成另一个人。古代读书人一定要是一个好人,如果不是一个好人证明书没有读好。所以读书是一种修炼,一种transformation(转变)。

所以,隔着看似简单的标点符号,是两种不同的读书人生和读书传统。我们今天谈阅读,既要了解这种传统背后的故事,也希望能有更多读书人能重拾这种读书的传统,即不再走马观花式的读书,而是把读书当成一种自我提升、自我修炼的过程,在读书中追求自己的变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