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写作 | 写作文就是写套路?没有平庸的套路,只有肤浅的理解

 长沙7喜 2019-09-28


1

翻一翻报纸、杂志上的文章,很容易发现,偏向说理性质的文章,很多都是使用了总-分-总的行文结构。

这是一个大家都不陌生的文章结构,学生写作文常用,成人写报告、总结之类的应用文常用。即便是日常发自兴趣的写作,只要是有什么想法,想要写清楚、说明白,想要表达得重点突出,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在写作过程中,即便没有刻意突出结构,也会下意识地在表述过程中,搭建起这样的叙述框架。

总-分-总结构已然近乎一种写作套路,被使用得如同泛滥一般,所以,有很多人便想反其道而行之,试图在写作过程中冲破这种套路,去寻求结构形式的创新。有没有成功者?必然是有的。但是,若论冲破结构套路的难度,文章篇幅越短,难度实则越大。

凡事说起来容易,写成书面文章就难了。这是人人都有的经验。

书面表达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能力的进阶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在基础还不够稳固的时候急于创新,想要获得四两拨千斤的奇效,无异于自找麻烦。

篇幅越短的文章,想要兼顾结构的创新和表意的精准,可以发力之处相当有限,硬要挑战,难免顾此失彼,效果反而不如老老实实用总-分-总结构。

至少,屈从于现成的结构,可以把为创新结构绞尽脑汁费的力气,都用在如何更好地表述观点上。

2

学生写作文,千百字的篇幅内,最重要的,是先做到能围绕主题,说清主题,阐释主题,发挥主题。而这样的要求,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群体,能力级别又各有不同。

写作之路,只有进步,很难有终点;只有更好,很难有最好。

作文训练从小学开始,就一直循序渐进,持续学生生涯的始终。但即便这样,也不能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对书面表达心领神会,运用自如。

熟能生巧。“熟”尚且未达到,想要生“巧”,自然是困难重重。所以,在学写作的道路上,那些现成的结构就像如来佛的五指山,似乎很难挣脱。也因此,很多学生觉得,要写好作文,或者作文要得高分,就得乖乖写套路作文。

但问题来了,一旦心中认定自己在写套路作文,那么创作的热情就难免大打折扣,语言表述也容易流于自己认定的某种“套路”,最后,原本可以写出个人特色的作文,反而没了特点。

于是,“套路作文能得高分”和“套路作文得不了高分”,好像成了很多学生心中一对矛盾又统一的共生体,令人疑惑难解。

其实,套路作文能得高分,并不在于套路,而在于通过形式套路所表达的思想。而套路作文得不了高分,也在于只模仿了套路,却没有利用形式套路,很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总-分-总结构就是写作工具之一,想要写得好,就要将工具养护得好、用得好。

充分理解,就是有效运用的基础。

3

怎么才是将工具用得好?

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你是在使用工具,而不是被工具驾驭,被工具牵着思路走。

所以,如果套路没有成为帮助你更专注省力地表达观点的好方法,那么这样的套路,就是无效的。

在写作这件事上,导致套路无效的原因,恰是我们内心的疏漏:“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太常见了、太熟悉了,所以,就很自然地,熟视而无睹,逐渐忽略了其背后所蕴藏的深意。

如果你内心认定写作文就是照搬套路走过场,因此而鄙薄写作,抗拒写作,那么,应该反思的,恰恰是你为何将套路浅薄化理解了。

比如总-分-总结构,它看起来就是这么简单,三段体,开头总述或提出论点,中间分述各分论点,结尾总结、重申、总括或升华论点。

但是,如果你将它当成一个框架,写作的时候只管往里填充,却顾不得理顺各个部件之间本应连贯的内部关系,这样的结构就是割裂的,是误用的,也是无用的。

那么,总-分-总结构内部所蕴含的连贯关系,要如何理顺呢?

作为一种通俗的、大众化的行文结构,它所代表的,绝不仅仅只是我们所看到的那三个部件。

文章结构背后,本身就是一种思维逻辑,越常见的结构,所代表的就是一种越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的表述逻辑。

4

总-分-总结构以提出论点开头,这个论点,有两种常见的性质,而不同性质的论点,会导致后面的分述和总结各有不同。

一种论点是问题先行,也就是说,文章一开始先抛出问题。

自然,把问题摆出来,就意味着要寻求解决之道,所以后面的分述,就要围绕如何解决问题进行,最后的总述,就是对解决方案的升华总结。这样的总-分-总结构,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方案这样一个连贯的思路。

还有一种论点是结论先行,也就是说,作者事先已经就主题做出思考和总结,得出了结论,但是,他的写作,是将结论开门见山地提出来,再用倒推的论述方式,向读者提供论据,证明其正确性。

这样的总-分-总结构,是一种提出结论、证明结论、升华总结的思维逻辑。

这两种提出论点的方式,共同点是,无论先抛出问题,还是先给出结论,对作者来说,整个的思维过程,他是已然胸有成竹的。只是,要视不同的主题和情境,去选择更恰当、更容易有吸引力的表述方式。

演讲稿格外注重这两者间的不同。有些场合,先抛出严峻的问题,引起听众注意,传播效果会更好;而有些场合,则是先给出让人耳目一新的结论更容易吸引人心。这都需要根据具体场景下的需求做出选择。

顺着这样的思路,我们可以试着去分析总-分-总结构背后,还有哪些具体的思维逻辑,也可以试着去分析其他常用的结构套路背后,还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只要深入地去思考和探究,常用的行文结构,就不会还是平庸枯燥的套路框架。

当我们推而广之,对一些常见的作文要求也去“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那么所有的套路,都可以变得生活鲜活起来,让我们使用得更心悦诚服,更得心应手。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