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呵护思维的火花—低年级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GXF360 2019-09-28

问题意识是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在人的认知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不明白的问题或者是现象,并且通常会产生疑问、探求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和解决问题。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学研究表明,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越来越呼唤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日前,《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一篇论文,描述的是中国科学院覃重军研究团队与合作者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创建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创造了自然界不存在的全新生命。有意思的是,这个被认为是继原核细菌“人造生命”之后的又一个重大突破,最初源于覃重军5年前一个大胆到近乎“疯狂”的猜想,当时很多人觉得他就是在异想天开,如今这个“异想天开”却成为了现实。

一、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及成因

笔者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发现,小学生的问题意识随着年级的升高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望浓厚,敢于发问。但是,提出问题的能力不强,所提的问题往往只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常规问题多,有质量、能促进思维发展的问题较少。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学生口中“为什么”“怎么做”这样的问题逐渐减少。导致这样的现状产生,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原因有二:

一天,我正茫然走在大街上时,突然看到了小满。我正要喊她时,不知为什么,小满突然全身着起了火。火势在小满的周身上下蔓延着,小满被烧得在地上痛苦地翻滚……不一会儿,伤痕累累的小满被一辆救护车载着呼啸而去。

1.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推行了许久,但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还是很深远,教师的教学观念也许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教学行为还是深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教学中依然存在教师灌输多,学生主动学习少的情况。这样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师的知识权威性较高,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强,会扼杀学生思维的火花。

2.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思考质疑的习惯。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多的是完成学习任务,获得更好的学习成绩,而不是追求问题的本身。在这样的学习动机驱使下,学生不容易在遇到困难时,刨根问底,思索探究。这样又会反作用于学生自身,时间一长,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逐渐减弱,也没有机会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上的几种尝试

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求知欲特别旺盛的阶段,那么怎么保护学生思维的火花,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型, 笔者在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上做了几点尝试。

(一)审题质疑,问题引领阅读

《课程标准》规定第一学段阅读课文的要求是能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课堂教学中,在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外,还需要指导学生感知文章的大意。一篇文章的题目与文章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教学中可以教会学生审题质疑,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在阅读中解决问题。这样的方法,使得阅读教学层次更为清晰,也给学生感知课文大意提供了抓手,更为学生问题意识的生成提供了可能。在教学二下部编教材《青蛙卖泥塘》一课时,笔者与学生一起从课题出发,提出问题:(1)青蛙为什么要卖泥塘?(2)青蛙怎样卖泥塘?(3)青蛙卖出泥塘了吗?为什么?从三个问题出发,分层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文章的大意和传达的思想也就逐渐在学生眼前清晰起来。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一次成功的体验,这样的体验一定会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二)巧设“留白”,让思想“活”起来

艺术需要留白,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也需要“留白”,在高效紧凑的教学活动中,给学生思维一个活动的空间,这样的课堂,就犹如白居易笔下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在教学《春雨的色彩》一课时,笔者在最后留给了学生一个问题:

你觉得春雨是什么颜色的呢?并仿照课文表达形式,出示了一段填空:

“第一等工人”是提高工作效率的第一个具体,什么是“第一等工人”呢?这个概念常常会引起人们的误解。因此,它给泰勒引来了不少麻烦,如果他知道之后会发生克罗泽将军在兵工厂引入自己科学管理而引发员工罢工以至于遭到国会调查,当初他一定不会用“第一等工人”这个概念。因为工会的很多人不理解他的“第一等工人”的含义,却在一味地指责他不顾及除“第一等工人”以外的其他工人的生死。那些只懂斗争不懂经济的政客让一个55岁的老人(泰勒)在4天内断断续续地站在证人席上站了12个小时来“解释”什么是“第一等工人”,可笑的是他们却不听泰勒的解释。工会也想方设法攻击泰勒,听证会场“充满了恐怖气氛”,问答中带着冷冷的刀光剑影。

春雨是___________ ,因为,春雨落在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学生结合自己日常生活实际,发挥想象,通过思考后,就会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答案。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去思考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有新的收获。

又如,生字教学中,在教学“覆”字时,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组词“覆盖”,教师提问,还能组什么词语呢?学生没有更多的答案,教师指导学生可以使用查字典的方法解决问题,并鼓励学生积累更多的新词,学生在查字典后获得了“颠覆、全军覆没、重蹈覆辙”等这样的答案,一方面解决了问题,巩固了所学,扩展了知识,另一方面又收获了成功的愉悦。

10月以来,随着豆粕价格逐步回落,提货量慢慢下滑。截至11月22日,90家豆粕提货量约为14.33万吨,较10月初下降19.6%。与此同时,盘面压榨利润在经历小幅反弹后回落明显,截至11月15日,仅有巴西大豆盘面压榨利润为正。加之当前豆油库存较高,故而油厂总体压榨意愿一般,开机率徘徊于45%~60%区间,截至11月25日,油厂开机率回落至48%左右。

(三)激活已知,小组合作促成长

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原理,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根据班级中大部分学生智力发展水平,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班级中的学生,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具备了教师所教学的内容,或是通过预习,已经习得了教学内容,当然这部分的学生人数不多;一类是经过教师在课堂上的牵引启发能够习得教学内容,这类学生应占班级人数中的多数;还有一类是经过课堂学习,还是不能掌握教学内容,这类学生的人数也很少,这类学生往往学习习惯和能力较弱。所以,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可以使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激活少数学生的已知,让这些学生在学生群体中发挥作用,带动其他学生共同进步。这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个体的思维在小组合作中都能活动起来,促进学生的表达、求知欲、问题意识的发展。笔者推荐课外阅读《疯狂动物城(第2级)》时,在班级中选出经典的篇章师生共读,每个小章节读完后,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内容从字词理解到情节。学生可以在小组中提出问题,由小组成员进行解答,再由小组代表把自己小组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拿出来与全班同学讨论。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师生共同生成新的问题、新的知识。并且在这样的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可以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敢于提问,并愿意付出努力寻求问题的答案。

三、从“敢问”到“善思”“善问”

从各种教学实践中发现,低年级的学生在老师创设的学习氛围中多数都能做到敢问、想问,但是提出的问题往往缺少质量,没有价值,很多学生是为了提问而发问。首先,要呵护好学生想问、想思的火花,不能因为学生的问题缺少价值,就否定打击学生。其次,在教学中可使用教师示范、启发等方式,引导学生“善思”“善问”。

问题意识的形成一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从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开始,注重保护和培养,实践探究方法。这也呼唤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不断学习最新的教学知识,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不断丰富自己。相信,不久的课堂学习,定会绽放出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 刘巧亮.小学语文问题意识培养初探[J] .语文知识,2017(16).

[3] 丁薇薇.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激发语文课堂活力[J] .教育观察,2016(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