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开信仰之门 | 休谟

 有而无限 2019-09-28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 (1)

我大学主修哲学。当时教材是英文版《从苏格拉底到萨特》,作者Samuel Enoch Stumpf。哲学是个特别的学科,中文翻译常常诘屈聱牙,英文反而容易。

年轻的时候无心向学,旷课居多。毕业后二十年,重新捡了起来。

罗素的这本《西方哲学史》相比于Stumpf,在哲学之外,辅以文学和各种史料,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行文优美,个人风格强烈,实在是很好的入门读物。

读书笔记,从我最倾心的哲学家休谟开始。

休谟(1711~1776)生长于苏格兰的爱丁堡附近。家人希望他修习法律,但他觉得自己“对哲学和学习以外的事物有不可抗拒的排斥心理”。

在休谟之前,包括中世纪到十七世纪这段期间,理性主义哲学家对于人的认知,留下许多理论,大意是人有一些与生俱来(innate)的观念,可以作为认知的起始与依凭。这一流派上溯到柏拉图的洞穴说。

休谟作为实证经验主义者,拒绝理性主义者的空谈。他主张我们能够认知的一切,只能来源于我们的经验。

他的认知论对因果律做出了革命性的颠覆。今天翻开任何一本统计学教材,能对相关性(correlation)和(因果性)causation清楚区分的人,都能理解休谟的天才。

当然天才一词辱没了他。这不是他的追求。

休谟的好友,亚当斯密(写《国富论》那位)在休谟逝后写道:“人性脆弱,不足依凭。在人性允许的可能范围内,休谟达到了明智与善良的极限。” … approaching as nearly to the idea of a perfectly wise and virtuous man as perhaps the nature of human frailty will permit.”

观念与印象

在休谟看来,人类大脑中的认知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观念”,一类是“印象”。

观念,譬如带翅膀的天使;

印象,譬如翅膀,和小婴孩。

印象来源于经验与事实。观念是印象的叠加。

即,人们没有理性派所言的,与生俱来的先天观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遭遇事实,形成观念,并不加思考地使用一些复合观念。

休谟希望审查每一个观念,看看它们是不是以不符合现实的方式,复合而成。进而对它们做出认知上的判断,是否为真。

休谟之叉

对于休谟而言,这世上只有两类论断statements:

1)1+1=2

2)阁楼上有只猫。

这种对知识的二分法,哲学上称之为“休谟之叉”。

第一种论断,具有直观性和逻辑必然性,在演绎逻辑,和数学之中广泛运用。

第二种依赖我们的事实经验才能做出判断。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休谟之叉的二分法,并不依据两种知识的来源。因为你可以说1+1=2也是来源于人们的实际观察的。

二分法的真正意义,来自两种知识的特性。即是否,以及如何,能证明其必然性/真伪

对于第一种论断,数学系的同学们容易接受的例子是:虽然我们经验里并没有超越时空四维世界的体验,但通过推理,我们可以正确的推演维度大于四的多维世界。

这类知识具有与生俱来的必然性,不依赖人们的直观经验,仅仅凭借观念自身就可以判断。他们的关系一旦确定,将不会产生任何疑问。

而第二种知识,则依赖我们的经验来做出真伪的判断。

有些事情是可以通过经验来做出判断的:

“阁楼上有一只猫”

也许是薛定谔的猫。我们需要爬上去看看才知道,但仍然可以得知真伪。

类似的基于事实和经验为真的论断还有:

“伦敦有一条河”

“苏格兰的首府是爱丁堡”

鉴于此,我们可以询问任何陈述是否属于上述两种。 

如果都不属于,那么我们就无法知道它的真伪,因此,它们是毫无意义的陈述。

然而,是那些不能被证伪/真的知识或问题,构成了人们生活所依赖的绝大部分知识:

譬如基金未来的回报,

譬如四月天会下雨,

譬如太阳会照旧升起。

对休谟来说,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不可知”的。

不可知论

极端一点的例子:

“太阳会照旧升起”

“明天太阳照常升起”,这种判断无法被证实。

我们所有能够依赖的,是过去每一天太阳都照旧升起这一统计学样本,这一逻辑归纳

然而这不必然预示着明天的太阳会照旧升起。参见三体。

所以,对于休谟而言,只能说

“我们相信明天太阳会照样升起”,

而不是

“我们知道明天太阳会照样升起”。

因果律

同样的问题还有因果律, 看到黑猫过马路和发生不幸,这中间没有必然因果关系。这是容易理解的。但休谟要挑战的因果律是这种:

因为白球撞到了黑球,所以黑球开始滚动。

我们没有办法从经验上感知这前后的因果,我们只能从逻辑上进行归纳,从数据产生的一致性中形成习惯性期待

我们认为明天太阳会照旧升起,不过是因为习惯性期待。

而孩子看到所谓“超自然现象”是不会感到吃惊的。因为ta们还没变为“习惯性期待”的奴隶。

面对不可知我们能够依赖的只有:

实证科学,

观察与数据,

临床实验,

正态分布,

standard deviation,etc.

休谟,或者科学家,只能说:

我有95%的把握A发生的时候B也发生。

但我们永远不能说A是B发生的原因。

Custom as A guide

虽然归纳推论不可证明,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没有用处。 毕竟,从观察和经验来看,我们对一些事保有期望,是合理的需求

习惯性期待是可以理解的。

面对生命中的不确定性,休谟进一步幽默推荐解决方案:

 “粗心大意 

carelessness and inattentiveness”  &

“信念 belief”

“Careless and inattention alone can afford us any remedy. “If we believe that fire warms, or water refreshes, ’tis only because it costs us too much pains to think otherwise.”

人们选择相信,因为不相信带来的痛苦是无法承受的。

We cannot help believing, but no belief can be grounded in reason.

我们无法不去相信。

但我们不接受这种“相信”是基于理性的推演,而不是基于情感的选择

是不是听起来像一场精致的抬杠。

对科学和逻辑的意义

对于逻辑学家罗素而言,放在人类的认知哲学史上,休谟的不可知论,与对因果律的颠覆,它的实际意义在于:

What these arguments prove, is that induction is an independent logical principle, incapable of being inferred either from experience or from other logical principles, and that without this principle science is impossible.

休谟证明了,归纳是一种独立的逻辑原则,这一原则不是来自经验或其他逻辑原理推演。

而没有这一原则,科学是不可能的。

此外,休谟对观念和事实的厘清,对因果律的质疑,也牢固了科学方法的根基。

对我个人而言,最颠覆和具有意义的是下面一点:

信仰 Belief

作为一个不可知论者,休谟最伟大的地方,是他打开了信仰 (belief)之门。虽然这不是他的主观意愿。

1)面对某些不可知却必需面对的事情,我们能够依赖的,唯有我们的信仰:

“卫国战役是否能赢”;

“孩子是否能撑过这场瘟疫”;

“明天你是否依然爱我”;以及

“标普500是否会去往3000点” etc.

我们永远无法凭经验或观念得知这些问题的答案。

信仰来自兵临城下,来自病榻前的祷告,来自爱人无畏的守候。

夸张一点说,每一个相信太阳照旧升起的人,都是有信仰的。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这一点。

面对不确定而又必需接受的事, 我们能做的唯有精进。

愚公移山,精卫填海。

Work on it, enjoy the moment。

2)什么是真实?

哈利波特第八部电影,火车站,邓布利多和哈利的对话,也是JK Rowling对读者或者还有她的魔法世界批评者的发问,

“只是因为它发生在你的头脑之中,就是不真实的吗?”

什么是真实?有一些哲学家认为我们只不过是存在于一个容器中的大脑 brain in a vat 罢了。

这听起来是否令人难过?

我想,它取决于你的信念。

最后附上一张老照片。

07年。爱丁堡。Old Calton Burial Ground。休谟之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