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策神解密:浅谈明朝的武举制度及其影响

 思明居士 2019-09-28

说到中国的科举制度,很多人恐怕想到的就是一些名词和画面,一个读书人在酷暑和严寒中,依然勤学苦读四书五经,通过十年的寒窗,再经过童生,乡试,会试,殿试的层层筛选,终于一举成名天下知,将几十年的苦闷一扫而空。

策神解密:浅谈明朝的武举制度及其影响

高中状元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洛阳花。”

恐怕很多人都不清楚,以上这些熟悉的场景,都是科举制度中的文科举,在科举制度中,还有一个文科举的兄弟,武科举。

明朝之前的武举制度

文科举制度的开始起源于隋朝时期,而武科举制度的开始,则一直比较模糊。依据明朝末年的云间词派的盟主陈子龙考证,正式的武科举应该起源于武则天时期,也就是公元702年创建。

唐朝的武科举的选拔标准是非常的注重“武功”和身体素质方面的选拔。临危受命于败军之际,拯救大唐于大厦将倾的名将郭子仪就是唐朝的武科举出生,这位将军之所以能两度收复长安,一人就敢骑马深入回纥人的大营,最为重要的底气。

策神解密:浅谈明朝的武举制度及其影响

郭子仪

郭子仪的弓马技术非常娴熟,再加上过人的身体素质。再很多的唐朝记录中,就有人看到过,郭子仪可以坐在马上,左右手娴熟的拉弓射箭。

下马,就敢挥着陌刀,斩杀敌人,追着敌人奔逐。所以说,对于一个军人来说,有着过硬的军事素质,是及其重要的。

武举到了宋朝就有了很大的变化。因为大家都知道,宋朝之前的五代十国,之所以会有那么多的国家和朝代层出不穷,其主要的原因就是武将的实力过于强大,而每次的改朝换代,也基本上都是武将的军事政变所导致的。

策神解密:浅谈明朝的武举制度及其影响

武举考试场景

鉴于这样的案列太多,宋朝就一直对于武将保持一种谨慎的压制政策,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将文臣的地位抬高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所谓的刑不上士大夫,就由此可见。

所以宋朝的前期,就根本没有武举考试。但随着不断来自北方和西北地区游牧民族的军事骚扰和威胁,大量的军事武官战死于边境,迫于强大的军事压力,宋朝终于在仁宗时期,又恢复了武举考试,希望可以挑选出能战之士选派边疆。

宋朝的武举和唐朝的不同点在于,唐注重于武将的个人专业素质和体能水平。而宋朝的武举,在考试“武功”的同时,还要经行策论

策神解密:浅谈明朝的武举制度及其影响

武举人“试金石”

更为重要的是,这个策论还是宋朝武举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其实在宋朝的文科举中,也有殿试策论一项,文举与武举考试科目和内容重复,使得武举不再注重专业素质要求。这恐怕也是宋朝的战斗力一直很弱的一方面的原因吧。

明朝的武举制度

明朝虽然在建立之初,开设科举之始,就已经有了武举。但是因为其开国皇帝朱元璋对于武将的忌惮,害怕会武之人造反影响自己的统治,武举就一直有名无实。

毕竟朱元璋也亲眼看见,自己手下的大将,如常遇春,李文忠,蓝玉等人,一旦打破他们的“封印”,原来汉人也可以如此的强悍,甚至可以追逐蒙古人到草原,还把这群天生的战士打的溃不成军。

策神解密:浅谈明朝的武举制度及其影响

面对这样的恐惧,朱元璋选择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毁灭,于是定好重文轻武政策以后,朱元璋就开始了杀戮战功赫赫的武将。

自朱元璋之后,明朝的武将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第一个地方,就是来自于世袭制度,比如一些有爵位的家族或者卫所的百户和千户以及许多军户。

第二个方面,是文臣,比如大学士,在明朝很多的高级将领基本上都是由文官担任。像于谦,殷正茂,孙传庭和袁崇焕,基本上都是文官担任高级军事长官。

第三个方面,就是来自于武举考试。

策神解密:浅谈明朝的武举制度及其影响

但是到了天顺三年,明朝就此正式的设立了武举考试。为什么一直犹如虚设的武举,忽然一下子,就被提上了国家日程呢?

首先是土木堡之变,带给明朝的心里震慑太大。要知道,在土木堡之变中,大明五十万军队全军覆没,特别是最精锐的京军三大营,五军,三千,神机营更是损失殆尽。

在此之后,明朝对于蒙古的战争优势就几乎丧失,而蒙古诸部也通过此战,看清了明朝的虚实,从此之后,双方就在边境一直处于对峙状态。

策神解密:浅谈明朝的武举制度及其影响

而明朝也因为虚弱,重新修建了长城,并以长城为基础,设置了九边,修筑卫所和堡垒。因此,一下子,明朝的边军的建设和将领的选拔就成为了明军首当其冲的任务。

其次,在明朝时期,爆发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海洋危机,倭寇之乱。明朝的海岸线有数千公里,但是几乎都没有设防,毕竟,对于中原王朝最大的威胁一直来自于北方。

其实在朱元璋时期,就已经有小股倭寇在沿海骚扰,但是因为明朝后期国力衰弱,海防实力大大削弱,导致倭寇的骚乱日益严重。

依据明史记载,日本海盗最为猖狂的是在浙江地区竟然建立了自己的大本营,倭寇凭借这些大本营为据点,开始在内路实施抢劫。

到了1556年,一度有一只以日本浪人为中心的五六十人的小股倭寇,一度打到南京城下和杭州城下,一路上斩杀上万人。一直到南京兵部怕此事被朝廷知晓,有失国格,才派出几万军队实施围剿,才灭了这股倭寇。

策神解密:浅谈明朝的武举制度及其影响

倭寇

这一幕幕,上报到内阁,才引起朝廷的重视。军地对高素质军事人才的渴求,已经成为了国家刻不容缓的需求。

最后,明朝是依靠农民起义起家的,明朝的二百七十年时间里,其实也一直伴随着农民起义。从明朝的第三个皇帝朱棣开始,就已经开始有农民起义。明朝最后的灭亡,也是因为农名起义最后导致崇祯煤山上吊,明朝灭亡。

内忧外患层出不穷,就是明朝重开武举的重要原因。

明朝武举制度的地位

有一句话说的好,学的文武艺,卖于帝王家。

武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就是“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只要武举考试合格者,每月都会有俸禄二石米到三石米不等。武举所有中举者,都会被送到京城军营中担任军官。

策神解密:浅谈明朝的武举制度及其影响

嘉定的武科举博物馆

但是虽然都是科举考试,武举的地位却远远不如文举。在这里说一个小故事。

明朝嘉靖年间,浙江绍兴有一户姓邵的人家,这家的孩子自幼喜欢舞枪弄棒,喜欢读兵书。其祖父对其有着很大的希望,可以读书中举,光耀门楣。这家孩子到也还算争气,考过了举人,但是随后会试,三次都不及第。

迫于无奈,这个孩子就赌气参加了武举考试,没想到文举连会试都没考上,结果参加武举,一下子考了个武状元。

这个武状元欢天喜地的回家报喜,却被自己的祖父骂没出息,叫他在家静心读书,等到来年考文举,才是正途。由此可见,哪怕武状元,在普通老百姓的眼里还没有一个三甲的文进士值钱。

策神解密:浅谈明朝的武举制度及其影响

明武宗时期,内阁首辅李东阳就说过,武举考试的内容过于简单和空乏,即对专业素养的要求不高,也对军事策论简单粗暴,因此这样的考试,很难能选出具有真正军事素养的武将。

明朝内阁首辅夏言,徐阶首辅的老师,就曾经直接说过:

武举之开设乃选拔盖世之将才也,虽其规定甚详,然武举中试者皆资质平庸,难以委以重任。”

其实不单是明朝的武举考试内容空乏,很难选出人才,其关键的问题,还是待遇使得武举很难吸引到最好的人才来参加考试。

要知道,武举中试的人,每个月的俸禄只能有三石米,而一个三品的文官就有六十石米,这个差距也导致很多人哪怕经历千辛万苦,万水千山的阻力,也会考文举。

武举的待遇之低,考试的内容相对于文举简单,也是导致武举的社会影响度低于文举的主要原因。

策神解密:浅谈明朝的武举制度及其影响

到了明朝的后期,很多的文举的考生因为文举不行,从而“曲线救国”参加武举考试,成为很多人获得功名的一种捷径,这使得很多真有军事素质的人才反而被这些有着一定文举基础的考生给大量淘汰,从而进入军队后,真的是文不行,武不行,给军队和社会都留下了很多的诟病。

然而,尽管这样,也不能说武举真的一无是处。明朝后期很多著名的将领都是武举出生,比如像戚继关,沈有容,俞大猷,孙祖寿,等名将。还有一个明末大明鼎鼎的人物,吴三桂也是武举出生。

总结

其实细看了中国的武举之后,就会发现一个问题,为何中国的三大球始终不行,最为关键的是,我们国家因为历代都是重文轻武,总觉得四肢发达,头脑就简单。

使得很多得优秀人才都投身于读书,而将体育视为考不上大学,和学习不好人的出路。但是人们会发现,反而带兵打战的将军,和在竞技场上的运动员,更需要高素质人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