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国藩为何不喜欢洋枪洋炮,真不是他不想用,而是用不起也用不好

 屠龙圣骑士 2019-09-28
晚清的资料中显示,曾国藩长时间内对于湘军准备洋枪洋炮不是很感冒,曾叫老九“洋枪洋药”少用为是,而且特喜欢劈山炮。当时李鸿章跟洋人接触多,眼界较为开阔,应该会与曾国藩交流过,为何曾对洋枪炮的态度如此固执?而左宗棠的态度就显得比较暧昧,“施放之远近,鸟枪不如洋枪,洋枪不如抬枪,抬枪不如劈山;以轻捷言之,则劈山不如抬枪,抬枪不如洋枪也。”

▲曾国藩,图/网络。

要解释这个问题,也要结合当时的时代大背景、政治环境和武器发展程度来看。
其一,钱的问题。前线指挥官和总后勤部考虑肯定有所不同。虽然出于成本和保障的问题不能提供最先进的武器,但是气可鼓不可泄,夸大手中的可靠但不怎么先进的武器的长处也是必然选择。李鸿章是在得了上海之后才能大量购买洋枪洋炮。湘军买洋枪洋炮没那么方便,而且摊子大,缺钱,如果曾不知道洋枪洋炮好,也不会创办安庆内军械所。

另外,曾喜欢劈山炮不是没有理由的,劈山炮较为轻便,便于搬运,而且威力明显大于洋枪。抬枪子弹大远程威力也大于洋枪。至于左宗棠的话也好理解,相比洋枪,当时洋炮更不易得,所以抬枪劈山仍有其价值。
其二,要考虑到那个时代中国士兵的特点,到甲午甚至民国初期,士兵文盲率太高,打枪都是不带瞄准的,给他们用洋枪确实用处不大,还不如各种散弹炮,抬枪,反正都是不瞄,打出去的子弹多,命中概率可能还高一些。基于湘军的素质,对于湘军这种结硬寨打呆战的军队来说,火枪实在太考验纪律性和训练,远不如劈山炮这种用着方便。因为湘军的组织,纪律,训练都不够,给他们装备洋枪也是乱放一气,还不如劈山炮大抬杆扫出一片霰弹雨——说起来,湘军的对手也跟他们一样业余。

▲湘军画像,图/网络。

后来蔡锷还将曾国藩的兵书给整理出来,其实曾那个时代压根就没沾过世界一流军事体系的边,曾翻戚继光的书是因为适合当时湘军冷热兵器混用的模式。曾胡兵法十三篇严格来说并不是兵法著作,而是卡耐基那种心灵鸡汤,谈的也是一些老生常谈。湘军的将领虽然仿效戚继光的《练兵实纪》来组建军队,但他们根本就没达到戚继光的境界——戚家军至少做到了不扰民,湘军的军纪就甭提了。

也有质疑当时的士兵闲着也是闲着,为何湘军不对士兵进行瞄准射击?这还得从湘军的特点和曾国藩的练兵思想说起。

拿破仑曾说过,新兵要训练三个月,但后来他没时间,也是要在补充队训练一个月,一个月在行军,第三个月投入作战,为此他搞新老搭配,用有经验的军官和老兵配备到新兵连。

但湘军却是谁募兵谁指挥的同乡军,从指挥官到兵丁都是战场新丁。加上过低的训练量,能把队形训练好了就不错了,练射击远谈不上。淮军训练量太低,这是清朝军队传统。此外射击训练非常费钱。湘军传统是训练一个月,从咸丰初到最后清朝灭亡,基本没有没有变化,训练一个月就可以举旗长征,淮军沿用湘军制度,也是一个月,而且他们的训练科目更是为了应付与太平军的低素质战斗而进行的,也不适合排队射击。曾国藩的定制是:一、练纵步上一丈高之屋,跳步越一丈宽之沟,以便踹破贼营。二、练手抛火球,能至二十丈以外。三、练脚系沙袋,每日能行百里。四、练每十人一队皆习戚继光之鸳鸯阵、三才阵,以求行伍不乱。五、练马枪抬枪,必须以打靶校准。

▲湘军资料照片,图/网络。

跟队列相关的只有班级二路纵队和横队。湘军有一项绝学站墙子,这倒是湘军打败太平军的根本,也就是结硬寨打呆仗的秘诀,大批部队轮换防御营寨,太平军攻不破湘军营寨,面对湘军一步步结寨的乌龟战术被逐渐压缩,越来越困窘。站墙子法挺简单就是五更三点起保持三成队在墙上防御,到晚上改为一成队在墙上警戒,这个防御兵力是非常之厚的,曾国藩战术就是先立住脚,至于野战不到迫不得已不打。曾国藩对浪战的秘诀也就是占据高坡排立不动,打仗要打个稳字,贼呐喊我不呐喊,贼开枪我不开枪,贼来冲扑时,扑一次我也站立不动,扑两次我也站立不动,稳到两个时辰,自然是大胜仗。

以曾国藩练兵的就这个指导思想来看,他确实不认为瞄准射击之类是必须的训练。

再者,清朝金松岑、曾朴所作小说《孽海花》中,有个全军练瞄准的清军部队去打甲午,结果一败涂地。估计临阵火炮一响,兵不顾将,将不顾兵,全体跑路了。哪有心思瞄准。瞄准的前提是做的出战术动作,能承受伤亡,要士兵能主动瞄准敌人射击是需要相当的勇气与纪律的。

▲湘军资料照片,图/网络。

可惜滑膛枪的性能在那儿呢,鲍超调集过200枝准头枪,狙击几百步之外的陈玉成,结果连对方汗毛都没伤到一根。

当时列强为什么提倡排队枪毙?原因也就在这里。糟糕的射击精度,只能用火力密度去弥补,而且火枪齐射时整齐划一的巨响和齐刷刷仆倒的尸体,对敌军的心灵也是巨大的冲击与震撼。

也有观点提出,如果当时太平军如果会了瞄准,能熟练高效使用洋枪,是否也能轻易轰杀湘军淮军?

这一点在前面就说过,太平军就比起湘军,兵源素质更差,训练更是几乎没有,太平军是靠少量精锐为核心打仗的,这些精锐的老兵包括广西贼和湖南贼少部分湖北贼,他们当初打遍天下无敌手的秘诀是敢于肉搏,射击也不是他们所长,等到后来靠火力战打架丧失了肉搏能力之后(敢肉搏的老兵损失光了)虽然从洋人那里买了些洋枪红粉,但是配套很成问题,通常很难凑齐合适的火药和子弹,这没有合适的火药子弹,就算洋枪也打不准,当时倾销进中国的洋枪大多数都比士兵们的岁数都大,再配套上不合适的采购子弹自造子弹,洋造红粉土造红粉,尤其是这土造红粉出名的质量低劣,想打准无异于天方夜谭。

▲太平军画作,图/网络。

其三,曾国藩毕竟少在前线,他对洋枪炮的态度也并非一直冷淡,有一个认识过程,最初他认为打仗“制胜之道,实在人而不在器”,和我们一直鼓吹的人是第一位不能惟装备论是一样的,到老九一直纠缠,他也就买了一批,到再后来,他接触洋枪炮轮船等多了,也就大力搞洋务了。

曾国藩早期主要靠自己造鸟枪、抬枪、劈山炮,不重视洋枪,等打下安庆,方便买洋枪后就重视了。至于洋炮,一直是比较重视了,湘军水师的长龙、快蟹这类“大船”,每船标配6-8门洋庄(6磅左右的过时前膛洋炮)。

▲曾国藩剧照,图/网络。

总而言之,就当时的环境及综合情况来说,曾国藩在奏折里曾陈述过湘军将领普遍重视火器而轻视冷兵器,曾本人就这一现象深感不妥,严令各将不得偏废冷兵器,这一处置总的来说,是符合当时实际军情的,清军传统火绳枪没有刺刀,若无刀矛装备,一挨近身便无力接战。他的“制胜之道,实在人而不在器”,也没有什么错误,搁在哪里都是真理。淮军建军伊始就用洋枪,采洋操。可西洋枪炮武装起来的淮军战力就达到欧洲军队水平了吗?结果是甲午年之役淮军还是被被东洋兵打得死去活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