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保健面面观*星星论道

 健康讲坛 2019-09-29

我们在治病、防病、日常保健中会用到形形色色的中药,它也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那么到底什么是中药呢?中药的定义是什么呢?2010年版的【药典】中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治病、预防疾病、保健的物质,包括中药饮片、药材、中成药。以来源上分,它包括动物药、植物药、矿物药。本草在汉代时就作为了中药的代名词,因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中药都是由草药构成。

    中药都有哪些特性呢?四气五味代表了中药的最基本的特征。两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就已经明确了四气五味的概念。药有酸、咸、甘、苦、辛等五味,又有寒、凉、温、热四气以及有毒无毒。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千年前就给中药定了性,其包括药物的性质、药物的功能和药物的毒性。这些理论和实践延续了两千多年,并还在不断的延伸和拓展。

    药物的四气就是药物的四性,即药物的四种性质。它是我们能够亲身感受的物质的性质。当我们吃了雪糕,喝了冰镇啤酒,我们就会感觉肚子凉凉的就说它是凉的;而当我们喝了姜糖水后会感觉肚子暖暖的,就说它是温的。所以,药物的四性寒、凉、温、热一点也不抽象,它是药物作用于我们身体以后的不同反应。所以,热的就温暖,就助阳,就温里,就散寒;而凉的就能清热、去火。

    五味,与四性不同。它并不完全是我们吃了以后自我感觉的味道。说酸了、苦了、甜了等等。它来源于我们的祖先对于药物的直观的感觉认识,但更多的是后来的人们在临床实践中的总结,它赋予了这五种味道具有不同的功能。

    比如,酸味药,它能生津、止咳、开胃,还有收敛、固涩的功能。比如,夏天,大汗淋漓,可以用酸枣仁。月经过多也要用酸味药来收敛。白带多、白带清晰,慢性咳嗽,我们也要用酸味药进行收敛。

    苦味药也不是日常老百姓所说的一说苦味就泄火解毒,其实苦味也有许多不同的作用。苦味能够清泄,能燥,还能坚胃。苦味药可以用来泄火,栀子、黄芩都是泄火药,还有大黄等等都是往下降泄的,泄食邪积滞的。但苦味药还有很好的燥湿功效。比如风湿弊病、体内湿邪等。关键是苦味药还能够帮助我们养胃、坚胃和开胃。比如说,黄莲一般我们用于清火,这时候可能我们用10克;但如果用黄莲来坚胃、来开胃呢?小剂量的苦味药是非常好的,比如1克的黄莲、1克的龙胆草,它反而能够开胃、坚胃、养胃。大剂量的苦味药就会败胃了。

    甘味药最大的特点是能补、能缓、能和。能补好理解,我们的大部分的补药味道都是甜的,比如党参、黄芪等等。甘味药能缓,缓拘急疼痛,比如抽筋。甘味药还能帮助我们调和诸药,缓解、解除中药的毒性,比如许多中药方剂里都会使用甘草,所以甘草又叫国老,就是和事佬的意思。比如葶苈大枣泻肺汤,要泄水、沥水、泄肺火,为了防止药力过狠,把人伤了,就要把大枣加进去。

    辛味药的功能是能行能散,能散,大家都知道,就是解表,比如葱、姜、桂枝、麻黄。辛味药还能行血活血。我们在这里要解释一下,辣和辛不是一回事,辛是味道,而辣是物质对口腔的一种刺激。

    咸味药,海里面的东西都是咸味的。动物大都是咸味的。咸味药可以泄,比如芒硝就是咸的,可以泻下。咸味药还能软坚散结,比如,长了瘰疬,淋巴结肿以及其它的包块,都可以用咸味药来治疗。如马愣子、牡蛎、海藻、昆布等等。

    综上所述,必须把四气五味结合起来统筹看待药物的性质。当我们了解完药物的性质以后,就进入了用药的阶段。

    用药首先要考量的三大因素:

    1.药物因素

    2.患者因素

    3.使用中的诸多变数。

    它体现了中药的使用非常灵活,需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

    药物因素:

    1.质地

    质地影响着我们的用量。在中医里有一个约定成俗的规矩:轻轻重重。就是质地轻的,质地疏松的,比如叶类的、花类的中药用量要轻;而根类的、茎类的、贝壳类的、矿石类的中药用量要重一些。

    2.气味

    气味代表了功效的强弱。气味比较薄的,性质比较温和的,比如山药、薏米,就可以多用一点,比如30克;而气味较重的,比如麝香、冰片就只能用零点几克了。

    3.毒性强的用量要轻,毒性弱的可以多用一些。

    患者因素

    1.年龄

    老人和小孩相对来说体质较弱,抵抗力差,相对用量就要少一些。

    2.性别

    男女生理周期不一样,那么用药也应该有区别。

    3.体质

    用药目的

    目的不同,用量亦不同。比如,用黄莲、龙胆草开胃,那么1克就可以了;假如是用来清心火、清胃热,那就需要9克、10克了。再比如,高烧,急性的疾病,那么用量就要大一些;反过来,如果是慢性病,需要慢慢调理,那么用药就要少一些。再有,单味药,可能用量要大一些;而在成药里就要少一些。

    药有了,那么熬药的器具选用什么样的为好呢?

    最适合的熬药器具就是砂锅、陶罐了。实在没有,用不锈钢的也可以。但是,千万不能用铁锅、铜锅煮药。因为,药有五味,会与铜锅、铁锅其化学反应,降低药效,甚至产生副作用。

    熬药的火候也很重要。

    火候有文火和武火之分。大火为武火,小火为文火。一般熬药大都是大火煮开,小火慢炖。

    煎煮方法:

    1.一般来说,买来的中药不需要清洗,以免降低药性。

    2.煮药前需先将药物浸泡30-60分钟。当然,眼下潮湿闷热,时间过长,会发霉变质,稍许浸泡既可。浸泡时,水面要高过药物2厘米。如果是蓬松的药物,要用竹筷子将药物压下。

    3.一般煮药煎煮两次。但是如果是保健用药,三次也好,免得浪费。实践证明,三次的药效也不小。

    体质好的用量可以宽泛一些,体质差的就需要严谨一些。

    4.病程

    一定要清楚病情处于什么阶段,不同的阶段用量要有所不同。

    服药的方法

    服药的方法有许多,比如,空腹服,饭前服,饭后服,睡前服、疾病发作前服等等。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假如是安神药,我们如果是十点睡觉,那么九点服药既可。杀虫药就需要早起空腹喝。饭前服药会对胃造成伤害。所以不宜长期服用。如果是慢性病,还是饭后吃为佳。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锻炼。要想身体好,还是需要付出的。

养心为中心,锻炼是基础,任何食疗、药膳不过是点缀而已,千万不可本末倒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