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归国执教40年,她分文不取,捐款3568万,自己却粗茶淡饭甘守清贫

 冬不拉拉 2019-09-29

2019年9月10日,在南开大学的活动现场,一位银发老人的话感动了无数人。她说:“我如果幸而身体能恢复健康,要请人把当年的吟诵整理出来,留给后人,不然我对不起前人的那些诗人,也对不起后来的学者。”寥寥几句,却字字肺腑,直逼人心。

她的一生,受尽时代的磨难,却没有忘记教诗传道的使命,满头银发,还牵挂着祖国的诗词教育。变卖祖宅,粗茶淡饭,只为支持后人的古典诗词研究,95岁高龄,先后捐出的金额高达3568万元,先生的一片赤诚之心,着实令人敬佩。

她就是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传人——叶嘉莹。

归国执教40年,她分文不取,捐款3568万,自己却粗茶淡饭甘守清贫

与诗词相伴的童年

叶嘉莹从小就和诗词有解不开的缘分,可以说,她是在深厚的国学家风里成长起来的。

叶家是知识分子家庭,对于学问和教育,一家人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觉得学校里教的都是肤浅的学问,故而没有让叶嘉莹上学堂,而是自己教。伯母教唐诗,姨母教读“四书”和数学以及书法,父亲教英文,伯父教写诗。幸好她受的不是普通孩子的教育,否则可能就没有对诗词如此热爱和极具天赋的叶嘉莹了。

当听到别的孩子在吟诵“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时,叶嘉莹总觉得这样的诗就算是对于小孩子来说,也是太过浅显。学诗,至少应当是先熟读《唐诗三百首》,她便是这样做的。老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确实是有一定道理的,熟读唐诗的叶嘉莹,渐渐在作诗方面展现了极高的天赋。

归国执教40年,她分文不取,捐款3568万,自己却粗茶淡饭甘守清贫

看见蝴蝶,别人吟诵的是“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她却能写道“三秋一觉庄生梦,满地新霜月乍寒。”

看见荷花,别人脱口而出的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她却技高一筹,“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

这一出口,境界和风骨立显,古典诗词的底蕴,由此便可窥见。

叶嘉莹从小浸淫在古典诗词中,极少关注时政。即便如此,当亲眼见到北京大街上游行的学生被砍伤,学校里人心惶惶,老师们大批消失,学生们被强制学习日语,她的心里还是不免升起一股亡国之痛。以至于,她后来在诗词研究中,最是钟爱杜甫,辛弃疾等人,浓烈的家国情怀让叶嘉莹能够深深理解他们的愁绪,也让她更好地接续古诗词的精神。

归国执教40年,她分文不取,捐款3568万,自己却粗茶淡饭甘守清贫

图 | 叶嘉莹与弟弟们的童年合影

八首《哭母诗》悼亡母

叶嘉莹17岁时,便遭遇人生中最为苦痛之事——母亲离世。

当时,叶嘉莹母亲的腹部长了一颗肿瘤,去天津的租界找了外国医生开刀。本来不是什么凶险的病,开刀取掉就好了,谁料手术过程中不幸感染,得了败血症。因为放心不下家里的三个孩子,母亲坚持回北京,却在回北京的火车上病发身亡。

得知消息的叶嘉莹崩溃大哭,连写八首《哭母诗》悼念母亲。本来她想要跟母亲一起去天津,被母亲阻止了。要是当时一起去就好了,还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早知一别成千古,悔不当初伴母行”,悲伤和后悔的心情在诗里展露无疑。

后来,叶嘉莹在董卿的节目《朗读者》中还读了写给母亲的诗:“瞻依犹是旧容颜,唤母千回尽不还。凄绝临棺无一语,漫将修短破石悭。”一字一顿,娓娓道来,思母之情,犹可怜见。

在节目中,她解释道:“我觉得人生最悲哀痛苦的一段,就是我听到我听到那个钉子钉到棺木上的声音,所以,是'漫将修短破石悭'”。叶嘉莹边说,还边比着钉子落棺的动作,仿佛那只是昨天的事情。

归国执教40年,她分文不取,捐款3568万,自己却粗茶淡饭甘守清贫

图 | 17岁的叶嘉莹

从名师,大彻大悟

叶嘉莹大学时,考上国辅仁大学,在这里,她遇到了诗词世界里的贵人——顾随先生。

其实顾随先生早年就读的是英文系,但是他的国学造诣极高,故而被人请来辅仁大学讲授古诗词。顾随先生的讲法比较特别。他不照书讲,有时候讲古人的诗,有时候讲自己的诗,“旁征博引,兴会淋漓,触绪发挥,皆具妙义”。

别人觉得他讲得没有体系,叶嘉莹却尤其喜欢,只要是顾随开的课,她一定去听,毕业了也要回学校蹭课。

因为顾随先生的的讲法比较特别,所以很多同学的笔记都不知道从何记起。然而,叶嘉莹却记得飞快,还因此获得个绰号叫“录音机”。国学素养深厚的叶嘉莹做起诗来也是天赋尽显。每次顾随先生批改到她的诗词习作,都会十分惊喜。他发现叶嘉莹“作诗是诗,填词是词”,不禁感叹后生可畏,对古典文化诗词后继有人感到十分欣慰。

归国执教40年,她分文不取,捐款3568万,自己却粗茶淡饭甘守清贫

图 | 叶嘉莹(右一)、顾随(坐者)

顾随先生之于叶嘉莹的意义远不止如此。她大学毕业时,顾随先生曾给她写过一封信:

“年来足下听不佞讲文最勤,所得亦最多。假使苦水(顾随别号苦水)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不佞之望于足下者,在于不佞法外,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而不愿足下成为孔门之曾参也。”

顾随先生希望叶嘉莹能够成为自成一派,独绽异彩的马祖道一,而不是对孔子亦步亦趋而毫无建树的曾参,他把传播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重任交给了“听得最勤,所得最多”的叶嘉莹,老先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一片深情,令人动容。

事实证明,他的眼光是非常犀利的,接班人选得非常准。在往后的日子,叶嘉莹确实是把传播弘扬中国古典文化诗词为己任的,在艰难卓绝的岁月里,她也未曾卸下这个使命。

归国执教40年,她分文不取,捐款3568万,自己却粗茶淡饭甘守清贫

图 | 叶嘉莹毕业照

结婚,入狱,寄人篱下

一心专注诗歌的叶嘉莹从来未曾触及风月之事,但气质出众,才华横溢的叶嘉莹还是受到了很多男生的青睐。青春期的男生们总是无法抵抗这样才貌出众的女生的魅力,他们写了很多封信给叶嘉莹,但无一成功。叶嘉莹一封都没有回。为此,叶嘉莹还得了表哥一句评语 :黜陟不知,理乱不闻。自赏孤芳,我行我素。

纵使叶嘉莹冷淡如水,也架不住旁边人给她介绍男生的热情。中学老师便是这媒人之一,他给叶嘉莹介绍了自己的弟弟——赵钟荪。

赵钟荪是国民政府的文员,苦追叶嘉莹好几年,奈何佳人心若磐石,未曾点头。后来赵钟荪调到青岛,耐不住相思之情,总是跑回北京见叶嘉莹。

有一天,他回来说丢了工作,叶嘉莹心想:“别不是因为经常回来而丢工作的吧?”心生愧疚的叶嘉莹只好委屈自己,答应了他的求婚。

归国执教40年,她分文不取,捐款3568万,自己却粗茶淡饭甘守清贫

图 | 1948年叶嘉莹结婚照

不得不说,叶嘉莹真是个妙人,别的女人,无一不是为情而嫁,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嫁,偏生她是个另类的,因愧疚而嫁,为义气而嫁。可惜她有孤注一掷的勇气,却没有大获全胜的运气。

归国执教40年,她分文不取,捐款3568万,自己却粗茶淡饭甘守清贫

归国执教40年,她分文不取,捐款3568万,自己却粗茶淡饭甘守清贫

解放战争后,赵钟荪因为特殊身份的问题,被赶往台湾,叶嘉莹随同前去。这一去,便是经年不得归。

不久,台湾爆发动乱,赵钟荪牵连其中,被捕入狱。半年后,叶嘉莹被怀疑是“匪谍”家属,也被捕了。

叶嘉莹悲愤交加,求救无门。她抱着不满周岁的女儿去见警察局长,说她一个妇女带着吃奶的女儿,在台湾也无亲无故,要关就把她们一起关在这里就好了。许是可怜她们孤儿寡母,最后警察局长竟真的将二人关在彰化。

出狱后的叶嘉莹想回到彰化女中教书,但有朋友说彰化那个地方受牵连,劝她辞职,于是她便辞了。就这样,带着嗷嗷待哺的女儿的叶嘉莹在没有工作后,瞬间生活就垮了。没有经济来源,没有朋友,没有亲人在台湾,叶嘉莹几乎走投无路。

好在,叶嘉莹想起丈夫的姐夫在海军工作,随后便带着女儿前去投奔。但是特殊时期,谁也没有余力照顾谁。姐夫家也是困难,只能给个走廊让母女住下。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寄人篱下的叶嘉莹一边带着女儿,还要一边到处打听丈夫的消息。从小沉浸在干净美好诗词世界里的叶嘉莹,终于切切实实体会到了诗词里诗人那般走投无路的心境。

归国执教40年,她分文不取,捐款3568万,自己却粗茶淡饭甘守清贫

受尽苦难,寄情诗歌

千盼万盼,三年后,丈夫终于出狱了。本以为从此生活会一点点变好,谁知,接下来叶嘉莹要面对的,却是更加悲惨,如同地狱般的生活。

三年的牢狱生活已经将丈夫原本正直敦厚的性情磨灭了,出狱的是一个陌生的,性情暴戾的男人。他没有出去工作,就呆在家里,整天指挥叶嘉莹干活,稍有不顺心,动辄打骂,甚至家暴。

叶嘉莹每天要辗转几个学校教书养家,还要赶回家操持家务,不然就会遭遇丈夫暴风雨般的对待。在生活的重压下,叶嘉莹身体很快就垮了,她患上了气喘。

最令叶嘉莹寒心的是生了第二个女儿之后,赵钟荪看见又是个女儿,竟头也不回地走了。面对着拼死拼活为自己生下孩子的妻子,他最关心的不是她的安危,而是孩子的性别。足以见得,赵钟荪的人性已经在监狱里被完全地磨灭了。

面对这些痛苦,叶嘉莹不能有丝毫的抱怨,否则,她将迎来更加激烈的打骂。她渐渐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对眼前的这一切感到迷茫,对他的打骂感到麻木。她甚至想到了自杀,也许,这样便可以解脱了吧,而她也可以去天堂见她的爸爸妈妈了。

但她最终能还是没有这样做,是诗歌救赎了她。在艰苦的岁月中,是教诗这项事业支撑她走下去,给她尊严和安身立命的资本,让她的价值得以体现。

归国执教40年,她分文不取,捐款3568万,自己却粗茶淡饭甘守清贫

图 | 叶嘉莹一家四口

叶嘉莹本来受聘于台北女子中学,由于教诗的名气远播,台湾大学,淡江大学和私立辅仁大学的中文系都来请她教诗。后来叶嘉莹甚至还在电台,电视上开讲,影响了一代人。许多在台湾文坛显赫一时的人物,如白先勇、陈映真、席慕蓉等人都听过她的课,十分敬重她。

时代给了磨难,她以柔克刚,用诗词的力量反击,交出了漂亮的答卷。她教诗的魅力,令暴躁的丈夫也沉醉其中。有一次丈夫看到她讲课的视频,非常惊奇,说:“这是你在讲课吗?下次我也去听好不好?”你看诗歌就是这么奇妙,它真的是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归国执教40年,她分文不取,捐款3568万,自己却粗茶淡饭甘守清贫

图 | 叶嘉莹在讲课

出国教书,回国传道

1966年,因为台湾大学和美国的大学有交换项目,身为台湾大学专职教授的叶嘉莹被学校推荐去北美交流,密歇根大学和哈佛大学都来争抢,都想要她去自己的学校访问。

于是,叶嘉莹先后担任了美国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的客座教授,培养了一大批欧美学生。如今,那些学生大多也已成长为汉学专家。而且,叶嘉莹真的是当时为数不多的用英语讲授中国古典诗词的中国学者之一,她为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1969年,叶嘉莹带着一家人,定居加拿大温哥华,担任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带着一腔热情,一边孕育桃李,一边从事研究工作,为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和传承呕心沥血,宵衣旰食。她还出席了一些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出版了一系列学术著作,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叶嘉莹终于如顾随所愿,成为了“别有开发,能自建树”的马祖道一,而不是“孔门之曾参”。将中国诗词大播于天下,叶嘉莹的一生,从未辜负过这个使命。

归国执教40年,她分文不取,捐款3568万,自己却粗茶淡饭甘守清贫

1974年,叶嘉莹终于得到了可以回国的机会。彼时的祖国传统文化已然满目疮痍,叶嘉莹心痛不已,却也更加坚定了要回国教诗词的愿望,甚至分文不取,机票自理。她说:“我的先生不是我的选择,我去台湾不是我的选择,我去美国、去加拿大都是迫不得已。我一生中做过的唯一一次主动选择,就是回国教书。”

回国后,叶嘉莹便去往了南开大学。在她第一次开课时,教室便被挤得水泄不通。不得已,学校只好印制了通行证,让学生持证上课。但这并不能难倒学生们,有的人为了上课,还专门造了个假印。由此可见叶嘉莹的课多受欢迎,她的魅力,中国诗词的魅力,时至今日,依然可以深切地感受到。

归国执教40年,她分文不取,捐款3568万,自己却粗茶淡饭甘守清贫

图 | 叶嘉莹女儿大婚

十首《哭女诗》告别女儿

1976年,叶嘉莹去多伦多开会,趁机去看望结婚三年的大女儿和女婿。会议结束后,她便飞到费城小女儿处。谁知三天后就接到了大女儿夫妇出车祸、双双罹难的噩耗。她悲痛交加,三天前还在身边言笑晏晏的女儿,怎么突然间就没了,让她白发人送黑发人呢。

虽然心中十分悲痛,但她还是强撑着身体为女儿处理了后事。还写下了十首《哭女诗》与女儿告别。这一次,她没有沉浸在痛苦中很久,她已经年过半百,对生和死有了不一样的见解,同时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早年顾随先生的一句话:“以无生之觉悟,做有生之事业。以悲观的心态,过乐观的生活”。更何况,她还有更加重要的使命要完成。

归国执教40年,她分文不取,捐款3568万,自己却粗茶淡饭甘守清贫

图 | 叶嘉莹与外孙女思勤在温哥华家中

粗茶淡饭为诗词

1989年,叶嘉莹退休了,但她也没闲着。每年,整整一个学期的时间,她都会待在国内教诗词,其余时间则活跃在加拿大、美国及港,澳、台等地的古典诗词讲坛上。

不仅如此,叶嘉莹还心系国家的古典诗词研究。2018年6月3日,在南开校友总会第六届理事会2018年会议暨第五届全球南开校友会会长论坛上,叶嘉莹将自己几乎全部的积蓄1857万元,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设立“迦陵基金”,以资助后来的学者师生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2019年5月,叶嘉莹再次向南开大学捐赠1711万元,前后累计捐赠3568万元。

归国执教40年,她分文不取,捐款3568万,自己却粗茶淡饭甘守清贫

而她自己呢,每天粗茶淡饭,就连所住的房子,也只是很小的一间。有人问她:“为什么将财产悉数捐了出去,不给自己留一点?”她说:“我有中国诗词作伴,我不孤单。”先生境界如此,我等俗人怎能妄加质疑,唯有致以深深的敬意。

除此之外,中国古典诗词的吟诵也是叶嘉莹最关心的一个问题。

为此,她还专门编了一套适合孩子吟诵的诗词合集,只为延续诗词吟诵的传统。在南开大学的活动现场,她还公开发言:“我们那么好的诗歌都是吟诵,不是歌唱,不是像现在这样把一首诗编成一首歌,是真正有平仄韵律,含着作者内心感发的吟诵。”

确实,我们现在的网络歌曲,很多取材于古诗词,虽然有一些做得不错,但对诗词本身来说,这样的方式未免过于浅薄。我们中国几千年古典诗词文化的精髓,是现代几个简单的音符表达不了的,而是应该用最古老,最原始的表达方法,才能真正表现出其中的韵味。

归国执教40年,她分文不取,捐款3568万,自己却粗茶淡饭甘守清贫

图 | 叶嘉莹在温哥华家院中

叶嘉莹的一生,从诗词来,往诗词去,得诗词魂,报诗词力。她站在那里,就是中国古典诗词文化最好的诠释。“人淡如菊,心素如简”是她,“腹有诗书气自华”是她,“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也是她。走遍全球,为传播中国古典文化,白发而归,不忘祖国恩情,倾尽所有,只求后继有人。归国执教40年,将中国古典文化的精神传给一代又一代的人。

归国执教40年,她分文不取,捐款3568万,自己却粗茶淡饭甘守清贫

受过那么多的苦难,她的脸上却永远是豁达淡然的笑容,任时代如何变幻,她永远平静悠然,这便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神吧!有人说,叶嘉莹是中国最后一位穿着裙子的“士”,是“教诗天才”,是最牛的女先生。而我只想说,叶嘉莹是最好的老师。

文 | 云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