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零基础如何系统的学习辩论(五)

 昵称65829145 2019-09-30

逻辑、论点逻辑这个东西很难用语言来描述,在辩论赛上可以粗略的理解为分论点。

逻辑这个就是通过你的一条一条论证,当然,需要符合你的标准的逻辑来论证出为何你的持方是正确的,你的论证是成立的

简单化来说就是因为什么所以什么。所以基本上可以把逻辑定成论点。一般来说论点以1-2个为宜,3个最多

论点是支持自己立场的理由,逻辑论点是支撑己方标准和持方成立的骨架,也是你整场辩论打下来的主线

在任何时候不要抛弃自己的主线。

很多比赛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场上的辩手都致力于反驳对方的定义、标准、逻辑,而完全抛离了己方的主线,不是说这样不能赢,但是风险很大。

有些时候需要做反驳,有些时候需要推自己的论,这个是需要掌握时机的,时机掌控和局势把握需要大量的辩论赛训练,打多了慢慢的就有了大局观。

理论可以说来就是整场辩论交锋用的内容,每一场辩论中的每一个论点,标准,定义,背景都不是凭空得来的,都需要有一堆理论依据的支撑,像定义理论依据就是辞海等工具书。

我们常说的理论包括了辞海等工具书,具体事例,数据,或者是名人名言,书籍等。

目前我们获取理论的方式一般是在中国知网上查找论文,很少有人去图书馆翻书查找,一方面可能是很少有人有这样的耐心,另一方面可能因为大部分都没有掌握这项技能吧。

当然理论依据找出来并不能生搬硬套的直接使用,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包装才能使用的。理论是支撑论点的血肉。

价值观对于价值观其实我个人来说了解的并不多。

我们说的价值观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价值判断,一种是价值倡导

以上框架个人感觉非常好,但不应局限于此,应该多多开拓创新,总是局限于一种方式的话坦白说,传承下去只会越来越差。

这套体系前期确实是一个比较快速的入门手段,但是到后期就是一个圈子,必须要跳出这个圈子才能提升。

(三)立论的方法

立论指的是设计信息框架,形成一个符合题目和立场规定的体系。

具体来说,是要做到自己有一堆话(有些需要在赛场上说有些不是必须),通过合理的方式表达出来,是能够独立(这里指在没有对手的干扰下)说服评委,得到评委对于你立场的认可。

然而在实际上,辩论赛并不是单一信息源的说服(这种情况下只需要对抗心证就可以了),而是有对方的干扰的情况下进行的对于评委的说服。

所以不仅需要对评委输出信息建立一个可以得出己方持方的框架,还需要保证自己的框架能够经得起一定的质疑。

对于立论的要求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是逻辑自洽,第二是对于事实的描述是足够真实且具体的

真实的作用是为了保证自己的逻辑框架不会因为违背事实而被推翻。

具体的作用,一方面能够增强可信度和说服力,另一方面,涉及到具体的现实的讨论,才才是有意义的讨论,同时这种思路,也能使得自己在攻防中优势更大。

具体要求:

整场比赛:定义+讨论范围/前提/标准+论点+论点的论点+实证(尽量抹除观点和猜想以及我们觉得是这样的“常识”)

定义:内涵+外延具体论点的表述:议题+结论+理由对于事实的描述,尽量避开

1、不能具体到个案

2、具体程度不能用数字说明

3、对于性质的判断,用想当然的情绪化语言来描述所以要求,也很简单,以上的反过来就行了:

1、但凡谈到某种状况,一定能通过两到三个个案来说明

2、谈到程度或者比例,必须有具体的数值

3、对于事物或者状态进行判断,必须要有具体的判断的理由,尽量避开过早的使用“好”、“不好”、“我们认为”等主观判断的词语。

要说明这种事物或者现象对于其他的对象的影响,最后再下判断。

(四)立论的始终

1、立论的起点在具体的辩题中我们往往遇到的是这样的情形:

两个看着都很好或看着都很重要的事情,硬要我们去比哪个更好或哪个更重要,而涉及具体的比法就很细碎了,这里介绍几个我比较常用的切割方式。

(1)矛盾取舍法

两个看着都很好的东西在正常情况下很难比出高下,我们会去看看如果他们俩发生了冲突,我们倾向于如何判断。

如“环境保护应以人为本OR以自然为本”。

我们会看到以人为本当然是很好的价值,以自然为本当然也是很好的价值。

要进行比较的时候,我们就在环境保护的大背景下设置人与自然利益发生根本冲突的情境,借以说明自己的立场,具体做法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第二届海峡赛世新大学的相关比赛视频。

(2)现状分析法

两个看着都很好都很重要的东西,且又不存在冲突的情形,更应倡导何者往往需要借助对现状的分析。

如“文化创新比文化传承更重要OR文化传承比文化创新更重要”,我们都知道文化传承和创新都很重要,且传承和创新也不存在冲突的情形,那我们就会转而分析现状究竟是文化传承做得更不好还是文化创新做得更不好,更缺哪个,那么提倡哪个就更有价值。

常用的一个类比就是水和馒头都很重要,但对于一个快饿死的人来说,馒头更重要,而对于一个快渴死的人来说,水就更重要,所以重点是对现状的研判。

(3)主体特征法

两件看着都挺好的事情,我们需要比较哪个对于某个主体来说更好,或者某件有利有弊的事情究竟是否适合某个主体去做。

当我们就这件事本身无法比出好坏的时候,我们会转而去探究这个行为主体的特征,从而来比较这件事对这个主体的影响。

如“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OR弊大于利”“大学生创业利大于弊OR弊大于利”立论时的重点往往都是讲中学生或大学生这个群体的某些特征和所要进行的这件事之间的契合或者违背。

两个抽象的行为无法比较出好坏,但落实到某个具体的对象时,往往就能比较出重要与相对不重要。

(4)以攻代守法

两个看着都挺好的东西,比不出来哪个更重要。

在有些时候我们会直接通过质疑和削弱的手段来讲对方的那个东西实际上没有看着那么好,通过改变观众想当然的认知来打破原有的平衡,在政策性的辩题中,主要就是这种手法。

如“我国是否应该大力发展核电”正方的利益是电的价值,而反方的利益则是核的风险。

那么在立论过程中,正方就会着力去说明其实核电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危险,而反方则会着力说明其实核电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必要,最后落实到双方资料和技术的对抗。

2、立论的终点什么样的状态叫做立论完成呢?

写完一辩稿么?

做完战场么?

写完所有的陈词和质询问题么?

其实都不是,立论的重点是一套“说法”的形成,这个说法就是回答起点时的那个关键问题,只要找到了打破第三方纠结犹豫的这把钥匙,立论的工作就算完成了

反之,如果没有找到这把钥匙,那即便写完所有的陈词和问题,其实立论都没有做好。

并且这里的“说法的形成”是需要经过反复的推敲和挑战的,至少要做到这样几点才能算是“说法的形成”。

1、辩手能够使用简洁的语言介绍本方打破平衡的方式。

2、辩手有足够的资料和弹药能确保在本方的比法之下,本方必胜。

3、辩手能够说明本方提出这种比法的合理性以及相比对方比法的优越性当上述三个点都能实现,那剩下的完成辩词也好,做战场写问题也好,就都是体力活了,立论的技术活到这里就已经结束了。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应当了解到事实上立论的过程不是“自说自话”的过程。

从立论的一开始,基础就是建立在对双方立场的分析及核心分歧或纠结犹豫点的判断,而在选择立论路径的过程中,不仅要让自己的说法自圆其说,同时还要考虑到对方可能的讲法,并尽可能使本方的比法比对方的看上去更加合理优越。

在最后的立论成形过程中则是像打铁一样,在不断的推敲和质疑之下慢慢修正并寻找到最合适的一套说法。

所以整个立论的过程中都蕴含着动态的对抗。

感谢山东科技大学的编写与整理授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