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梁新会,女,陕西永寿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咸阳市重大题材签约作家,《西安晚报》专栏作家,西安外事学院特聘教授。出版有散文集《静日玉生香》《树树皆春色》和长篇小说《陪读》《璇玑图》。散文作品曾荣获“丝绸之路杯第三届全国青年散文大赛”银奖等多种奖项。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不但风景秀丽,而且盛产丝绸。据历史记载,明朝万历年间,苏州的纺织业已非常发达,有机匠数万,为海内之冠。在古代,世界各国用于纺织的材料均为天然纤维,一般是毛、麻、棉三种短纤维,而古代中国除了使用这三种短纤维外,还大量利用长纤维——蚕丝。蚕丝在所有天然纤维中是最优良、最绵长、最纤细的纺织纤维,可以织制各种复杂的花纹提花织物。蚕丝纤维的广泛利用,大大提高了服装的舒适感,开创了刺绣织锦的新领域,也促进了中国古代纺织工艺和纺织机械的发展进步,从而使丝织生产技术成为中国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纺织技术。 中国的纺织与印染技术历史非常悠久,可上溯到原始社会。在1600多年前,东晋时期的前秦国,中国北方也出现了一位善于吟诗作画、织锦刺绣、纺线织布的“黄道婆”式的传奇才女苏蕙。 苏蕙是陕西武功人氏。武功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乃周人始祖后稷教民稼穑之地,大汉忠臣苏武故里,也是苏蕙织锦救夫故事的发源地。 苏蕙,字若兰,魏晋时期三大才女之一,回文诗与织锦术之集大成者,传世之作为一方用五色丝线织就的手帕,其上织有840字的回文诗。因“回文”和“璇玑”皆有回环绕转之意,故称之为《璇玑图》。《璇玑图》精妙绝伦,不仅让苏蕙夫妇在战乱年月破镜重圆,还让她名垂青史,千古流芳。 据《晋书·列女传》记载, 苏蕙善属文织锦,仪容秀丽,智识精明,是陈留县令苏道质的三姑娘。苏蕙天资聪颖,三岁学字,五岁学诗,七岁学画,九岁学绣,十二岁学织锦。及笄之年,上门提亲者络绎不绝,苏蕙却无一中意。 十六岁那年,苏蕙随父游阿育王寺,在寺西池畔见一青年仰首搭弓, 飞鸟应声落地;俯身射水,游鱼带矢浮出。池岸有一出鞘宝剑,寒光闪亮,压着几卷经书。青年姓窦名滔字连波,文武双全,举止潇洒,令苏蕙一见倾心。法门巧遇后双方由父母作主,喜结连理。 婚后二人恩爱甚笃,艳羡乡里,早有白头之约,纵时移世易,不负盟约。新婚燕尔,窦滔从军,俩人绫坑(漂洗纱线的水塘)话别,自情意缠绵,难舍难分。滔军功卓著,威震秦国,官封秦州刺史,蕙随夫赴任,相亲相爱,美称行走画人。然天有不测风云,滔因忤上被前秦苻坚发配流沙。苏蕙在家一边纺纱织锦养家糊口,一边奔走呼号营救窦滔。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苏蕙等人的斡旋下,符坚赦免窦滔,令其镇守襄阳。苏蕙满以为苦尽甘来,夫妻即可团聚。那知窦滔早已移情别恋,暗中纳赵阳台为妾。苏蕙闻讯痛不欲生,拒往襄阳。军情紧急,夫妻隔阂无计消除,窦滔携赵阳台出任襄阳。赵阳台挑拨离间,窦滔渐与苏蕙断绝联系。 独守空房,苏蕙暗自悔伤,夙夜忧叹,寄情诗词,呕心沥血,巧妙编排,织成举世无双的《璇玑图》。此时秦晋大战在即,襄阳吃紧,苏蕙命人火速将《璇玑图》送至窦滔手中。看到妻子苦心孤诣织造的《璇玑图》,窦滔幡然悔悟,立即将赵阳台遣返关中,并具车仪将苏蕙接回襄阳。夫妻重逢,恩爱如初。 《璇玑图》巧夺天工,乃回文诗作与织锦技艺的完美结合,正读、反读、纵横反复皆为诗章,当时已是备受称赞,千百年来更是获誉无数。一代女皇武则天称苏蕙才情之妙“超今迈古”,并为之作序。宋代才女朱淑真为其著《璇玑图记》。古典小说《镜花缘》也援引其事。苏轼等名人雅士亦纷纷效仿创作回文诗。近现代与《璇玑图》相关的文艺作品更是数不胜数。 《璇玑图》乃稀世珍品,难以复制,但女性追求纯洁爱情的美好愿望亘古不变。古时候,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读书识字的不多,勤劳善良的关中女子便将《璇玑图》上的诗句用纵横交错的线条来代替。《璇玑图》锦帕虽然难以织就,但养蚕缫丝、刺绣织锦、纺线织布的技艺代代相传,成了中国古代妇女的主要劳动,聪明灵巧的关中女子便将《璇玑图》变成了手织的花手绢。定情时,女子送给男子一方亲手绣的手帕,表示姻缘天定,从此心心相印,忠贞不二。结婚时,女方给男方家族每个人一块手织的花手帕,意思是要男方忠于爱情,不要三心二意。这一习俗在关中地区流传千年,至今依然沿用。 苏蕙的纺织技艺十分高超,由于关中养蚕缫丝的人数日渐稀少,加之绫罗绸缎价格昂贵,苏蕙的织锦技艺在中原慢慢失传。同样,由于关中独特的气候特点,人们更青睐于棉织品。故而苏蕙刺绣,纺线织布的技艺得以保存下来,并被历朝历代的劳动人民加以改进,一直延续到了二十世纪末。 丝绸锦缎,以其华美高贵的品质赢得了全人类的珍爱,棉线布艺,以其环保耐用的特点也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 今有武功企业家赵哲先生以振兴古纺为己任,以造福桑梓为梦想,挖掘整理民间传说,保护传承苏蕙文化,创办陕西苏绘实业有限公司,新推出了一系列土织布产品。公司以土织布机改造专家、民间土织布花型设计专家、有机活性染料染线专家、品牌营销策划师、专业妇女工作者等为骨干,充分挖掘当地人民古老的纺织文化底蕴,采用公司+协会+农户的管理模式,对织户进行织前培训、织中监督、织后验收,使每件产品都具有极强的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产品上市以来,以其精湛的手织工艺、健康的天然品质、浓郁的乡土气息、鲜明的民族图案,倍受中外各界人士的青睐。 马云曾说:“一个企业为什么而生存?使命!这一点我很自信。” 像赵哲先生这样具有强烈使命感的民营企业家,在陕西省武功县有很多。他们把对苏蕙织锦文化的无限热爱,对家乡父老的赤子之情,化作了经营企业的动力。在他们坚持不懈地带动宣传下,武功县电商蓬勃发展,武功县已经成为全国有名的“网红”县。现在提起武功县,人们不光会说“芙蓉姐姐”,更多的是称赞武功的土织布。如今,武功土织布已发展为武功农民脱贫致富的招牌项目,享誉全国,驰名中外。 常言说:人生苦短,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情就足矣!赵哲先生等一批武功企业家认准了土织布市场,以惊人的商业天赋将公司经营得风生水起,以对苏蕙织锦的哲理性认知培育了独特的企业文化,使得“拥有苏绘,幸福一辈”的宣传口号,日渐深入人心。 为了进一步弘扬苏蕙织锦的文化内涵,赵哲先生配合武功县委县政府,在武功县北大门倾力打造“苏绘文化广场”和“苏绘锦悦府”两大项目。为了将苏蕙文化融入到建筑物中,赵哲先生独具匠心,特邀青年画家郭雨璇创作“苏蕙小传”系列画作12幅,特邀青年作家梁新会撰写《人生自古有情痴》一文,作为苏蕙文化广场浮雕的蓝本和公司对外宣传的新亮点。 千百年来,苏蕙深受各界人士喜爱。武功人氏王新团,擅长写意牡丹,公干在外,心系家乡。兴平人姚波显,长期从教武功,喜摄影,善书法。二位雅士闻听此事,积极响应,共商复兴苏蕙织锦文化之大计。 拯救传统文化,振兴县域经济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苏蕙织锦的故事也受到了咸阳市委宣传部的高度重视,特推出了十大青年作家签约重大题材活动。青年女作家梁新会毅然选择了苏蕙织锦的故事,她耗时四年多,历尽千辛万苦,创作完成了长篇小说《璇玑图》。赵哲先生赞赏其文,特提议将“苏蕙小传”作为书中插图,并宣布有生之年要将《璇玑图》拍成电视剧。新会写苏蕙,雨璇绘璇玑,丹青配翰墨,实乃天作之合,自然成就了一段美谈。 世道多磨难,人生有情痴。苏蕙织锦的故事常讲常新,苏蕙可贵的精神光耀万代。郭雨璇女士自受邀日起,废寝忘食,查阅资料,创作草图。为了集思广益,赵哲先生特意邀请王新团、姚波显、梁新会、郭雨璇,组建苏蕙寻芳团,多次会看画稿,外出采风,以加深对苏蕙织锦故事的理解。 韦伯斯特说:“人们在一起可以做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做出的事业。智慧、双手、力量结合在一起,几乎是万能的。”在苏蕙寻芳团的群策群力下,功夫不负有心人,郭雨璇女士耗时一年半,毁纸千张,终于创作出了令人交口称赞的“苏蕙小传”12幅画作。作家梁新会九易其稿,修订出版了《璇玑图》一书,并受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前苏州丝绸博物馆馆长钱小萍女士之邀,携新书赴姑苏参加了2019年国际丝绸会议,与中外专家共话丝绸业传承与创新之大计。风好正扬帆。愿我们乘着新时代的东风,破浪前行,大力弘扬苏蕙文化,传承苏蕙精神,创造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文章为“织锦技艺·传承与创新·2019国际学术会议”交流论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