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识西阵织(四)完结篇

 掌染草2012 2019-09-30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西阵织十二品类的后六种:风通、綟织、本皱织、天鹅绒、絣织、紬。

普通的织物断面为一层,但有的织物的断面却是两层或是三层的,这类织物被称作多层织物。风通织被称作是多层织物的代表,它通过使上下两层或是上中下三层颜色各异的线交互出现在表面的织法,编织出图样。二重织被称作二色风通,其正反两面呈现出不同颜色的图样,被用于西阵的和服衣料、名护袋和腰带等处。

据《谭海》记载,风通是一个有名的国度。而这种织物与这个国度同名,很可能是在应仁之乱时一度灭绝的纺织手法。于明朝时,通过对船舶载来的织物和纺织技术的学习再次复兴。“风通”这个名字也大概是从那时开始流传的。即使如此,把这种二层构造、表面有着极为微小的间隙的袋状组织称作风通,也实在是极妙的说法。

▲ 风通样品  (摄于西阵织会馆)

▲ 网友风通藏品  (图片来源于网络)

  “綟”的一种麻。据西阵织会馆官网介绍,綟织也称作搦织,包括纱、罗、絽等,是以麻质经线、麻质综线为基准,把一根或几根纬线左右变换位置构成组织,与针织物相似。纬线与纬线之间形成间隙,形成稀疏半透明的效果。

  綟织织造工艺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纱罗组织。马王堆出土的素纱襌衣精美绝伦,其面料稀疏通风、轻薄飘逸。这种面料就是纱,织法是以一组地经和绞经共同完成,在织造时绞经在地经左右摆动,每织入一根纬线,绞经都需要变换一次位置。自古以来纱、罗织物都是上层社会消夏名贵衣料。与綟织不同之处是,我国的纱罗一般用蚕丝织造。

  在綟织中,样式最复杂、最古老的是“罗”。日本飞鸟时代用“罗”来制作天寿国繍帐,在正仓院中,也有从奈良时代流传下来多种多样的罗织古物。但从平安时代开始,罗织式微,应仁之乱时,终于彻底失去了踪迹。江户时代时,人们才又开始重新编织最为简单的罗,但罗的真正复兴,是在进入昭和时代之后,通过佐佐木多次郎氏的努力实现的。

▲ 綟织样品 (摄于西阵织会馆)

本皱织也叫凹凸织,其经线和纬线都是脱胶染色过的熟蚕丝。经线被称作“甘撚”,纬线被称作“御召纬”。将熟丝引出、拈成适当粗细,捻搓之后涂上米糊,趁米糊未干之际,再用力将线捻搓出褶皱。将左右两边的线每两股交互进行编织,织物制成后,将其浸泡于温水之中大力揉搓,布面上将出现褶皱。

  日本的本皱织的起源,仍是通过近世初期的海外邦交引进的中国织物。本皱织在中国就称为绉绸。使绸面起绉的方法有紧拈纱、烧碱印花、压花,或织时用不同张力。在《红楼梦》第二十四回里写鸳鸯穿着水红绫子袄儿,青缎子背心,腰间就束着白绉绸做的汗巾儿。

  现存的古代本皱织包括日本战国时代名将上杉谦信的服饰中的红色面料,以及相传为织田信长所授的、厚重的白绉绸中的阵羽织。在西阵,本皱织的正式生产是从江户初期开始的。许多绣花和染色都非常美丽的绉面窄袖便服都流传了下来,其质地极为轻薄,与现今的布料存在着很大差异。

  日本的本皱织包括绉绸和召(特等绉绸)。绉绸以友禅印花绸为代表,必须先织布后染色。西阵织的御召用于和服衣料,先染后织。

另外,关于“召”这个名字的由来,据说是因为德川11代将军家齐(1787~1837在职)喜爱穿着底色灰蓝、印有极小格子的绉绸面料的衣衫,这种织前染纱的面料就被认为是将军家的衣料(お召物),从而被称作特等绉绸或者是召。从那之后,这种不甚光滑、极为漂亮并有一定张力的面料,开始受到文化文政时期的百姓的欢迎。不仅被用于男装,在女装中也得到广泛使用。昭和初期,这种衣料制成的服装中,男装女装各占一半;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这种衣料都被认为是高级衣料的代表。

▲ 本皱织样品 (摄于西阵织会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