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官职的名同实异——以宋代元丰前后的“三光禄”为例

 思明居士 2019-09-30

当现代人提及非现代的官职时,通常会径直问“某官在古代是做什么的?”,抑或径直说“某官在古代如何如何”。

上自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时期,下迄道光二十年(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间都在“中国古代史”的范畴内(且不提“史前、古代、中世、近世、近代、现代”之类的历史分期法)。而“古代”一词本身,在一般汉语语境中,更是个非常笼统、宽泛的概念。在部分人的印象里,甚至可以说,只要不是“现代”,那便是“古代”。

然而一则,“古代”长了去了;另一则,“古代”跟“古代”是不一样的。

通常来讲,越是宏观的概念,才越是能够放到大的历史时间跨度之下来进行讨论;而许多相当具体的微观概念,则即便放在一个朝代之下来进行讨论,都会显得粗率。

也就是说,即便是完全同名的事物,它们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中,也很可能会是迥然不同的。

我在这儿举一个职官制度上的微小例子——宋代的“三光禄”(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

在北宋元丰改制前与元丰改制后,都存在着叫做“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的官职。然而这前后两者间,除用了同样的名称外,可谓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一、北宋元丰改制前的“三光禄”,乃是唐代的同样名称的文散官在北宋的延续。

自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分设“文散官”“散号将军”“勋官”,到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将“文散官”“散号将军”重新厘定为“文·武散官”。【1】之后,唐代的散官制度就基本固定了下来。

【注1:武德七年文散官和贞观十一年文散官都分29阶,其中第3-第5阶的变化为:

  • 3.左光禄大夫(从二品)→光禄大夫(从二品)
  • 4.右光禄大夫(正三品)→金紫光禄大夫(正三品)
  • 5.散骑常侍(从三品)→银青光禄大夫(从三品)】

我们知道,唐代的散官本来是一套决定着官员“本品”(即官员本身真正的品级),决定着官员最基本的薪酬、福利、待遇、地位的“阶官”体系。

然而随着“散官”的严重贬值,到了安史之乱前后,原本作为实际职务存在的一部分“职事官”,开始了逐渐“阶官化(本官化)”的进程。这一进程经中唐、晚唐、五代,以至宋初,彻底完成。其中的那部分文职事官,与实际职务完全脱离,变成了标志北宋(元丰改制前)文臣级别的“文阶官”(文臣本官)。【2】

【注2:可参见《宋代职官制度基础知识(一):级别》《“完全的阶官”与“官职合一的阶官”——北宋前·中期的两种情况》 等文。】

但就在北宋形成新的阶官体系的同时,唐代的散官依然保留了下来。不过,不复为阶官的它,几乎已失去了全部的实际功用与价值,只剩最后一个功用——定章服【3】。

【注3:即决定官员穿什么颜色的常服,以及佩不佩鱼袋,佩哪种鱼袋等等。另外,宋太宗淳化元年(990年)之前,散官还多少残留着一些同“门荫”“赎刑”相关的作用。有关宋代文·武散官,可参见《宋代职官制度基础知识(五):文·武散官(文·武散阶)》 一文。】

二、元丰改制后的“三光禄”,乃是将元丰前的文阶官重新厘定并改名之后的结果。

具体变化过程如下图:

官职的名同实异——以宋代元丰前后的“三光禄”为例

因难以正常显示,故将本图分割成两部分

官职的名同实异——以宋代元丰前后的“三光禄”为例

上下两图中的“绍圣二年”列,为同一列

亦即是说,元丰改制时设立的新的文阶官体系“文臣寄禄官”。其中“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光禄大夫”这3阶,最初是由旧有文阶官里的“吏部尚书”“兵、户、刑、礼、工部尚书”“尚书左、右丞”这三部分重新厘定并改名而来的。虽则它们使用了文散官里同样存在的官名【4】,但与之并无联系。

【注4:宋代的文·武散官,在北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后大体废除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