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表达了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忧国情怀,渴慕有良将来平定边关、守疆卫土。 “龙城飞将”指的是西汉时的李广,威震匈奴,被匈奴呼为“飞将军”。李广初以一名“良家子从军击胡”,因其孔武有力,骁勇善骑射,“有所冲陷折关”,屡立战功,升至郡守,后再无封。 李广曾以“数奇”自慰,也就是怪自己命不好。唐初诗人王勃怀才不遇,就以“李广难封”作比,自叹命途多舛,时运不济。 可是,以史论史,就事论事,个人认为李广之才已称其位,确实难以再封,而且上天已经很眷顾他了。 ![]() 2 从《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可以看出李广仅以“力战为名”,而其身上至少存在四点不足,难当“杰出”二字。 第一,行军不整。 李广行军散乱,安营之后更是“人人自便,不击斗以自卫”,仅仅“远斥侯”,即远远地设置岗哨。这是相当危险的,如果敌人暗中射杀岗哨,然后大军围扑,则后果不堪设想。 正如同一时期的另一名将程不识所言:“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虽然李广如此行军却也“未尝遇害”,但这不过是匈奴人强悍有余而谋略不足而已,哪似中原,自西周以降,兵法、韬略、诡道发展至极,名将、谋士辈出不穷。 汉文帝惜李广“不遇时”,说他如遇高帝则“万户侯岂足道哉”。其实,假如李广生逢秦末,以其行军之法,恐怕早就全军覆没了,何谈“万户侯”?试看能于秦末乱世中称雄立足的,哪一个不是有勇有谋的豪杰?岂是匈奴将领可比的?凭项羽那样能征惯战,最终还不是中了四面楚歌之计? ![]() 第二,战术呆板。 每次敌人急攻时,李广总是命令士兵,敌人“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这种打法在敌少我多或敌我相当时尚且可行,而当敌众我寡时就不妙了。数十步,匈奴骑兵瞬间可至,纵使士兵皆能箭无虚发,但也只能射杀小部分敌人,剩下的大部队则很快扑到面前,而肉捕战自然是人多占优势,何况匈奴兵本来就十分剽悍。 所以李广因此“将兵数困辱”,有一回甚至还被匈奴兵生擒活拿了。若不是单于慕其名,下令“得李广必生致之”,恐怕李广早就毙命于匈奴小卒之刀下了。 第三,诈杀降敌。 古代战争虽然充满诈术,在如何对待俘虏和降敌上,还没有道义方面的规范,但是优秀的将领都知道,优待俘虏和降敌可以分化瓦解敌人;相反,虐杀俘虏和降敌,则会使敌方更团结更顽强。 而李广在平定羌人反叛时,诱降八百羌人,竟“诈而同日杀之”。古代兵家常言,祸莫大于杀已降。虽然羌人造反终被平定,但李广之举也无疑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不利于民族和解与地区稳定,朝廷是不赞成的。 ![]() 第四,心胸狭窄。 李广被活捉后侥幸逃回汉营,但依法当斩。因汉时法律规定可以用钱赎罪,所以李广才得以花钱赎为庶人。 成为平民后,有一次李广与友人骑马夜行,被喝醉了的霸陵尉(看护皇家陵墓的小官吏)呵止,因为汉法规定不准夜行。 随从的人讲情,说是“故李将军”,霸陵尉说“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于是,李广不得已留宿一夜,天明方行。从道理上讲,虽然霸陵尉醉言粗鲁,但也属于依法秉公行事,而李广却是知法犯法。 不过,这本也不算什么事。可是李广复职后,不知用什么花言巧语,竟骗请霸陵尉同往,“至军中而斩之”。此中可见李广的心胸是何等狭隘,而他于军中枉杀无辜,又置王法、军法于何地?如此目无法纪,又如何以身作则呢? 3 综上所述,李广难封实为其才所限,而不是什么命运不好。相反,他的命应该说是非常好的。 他没有遇上有谋略的匈奴将领,而是遇上了一个一定要活捉他的单于。几百年之后的王昌龄渴慕“龙城飞将”,其实应该是欣赏李广身上的勇猛、爱兵和清廉。 勇猛自不必说,爱兵和清廉也确是李广身上的可称道之处。“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广之终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而如此爱兵且又清廉的猛将,在王昌龄之时是不多的,多的是“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