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余午亭先生医案四则

 华北老狼 2019-10-01

余淙,字午亭,生卒年月不详,歙县富山人。明代著名医家,大约生活于明嘉靖、万历年间。行医数十载,活人万计,著有《余氏医验录》(又称《余午亭医案》)二卷。民国医家黄育庭曾赞曰:"午亭先生,歙产也。卜筑于西乡之余家山,精通医术,至今犹脍炙人口"。

因《余氏医验录》底稿一直都在家族内部流传与珍藏,外人难得一见。民国庚午年秋,在余树滋、黄育庭、胡天宗等人的积极倡议下,将全书分期刊载于《歙县医药杂志》,并受到杏林同仁的一致好评。今择其中四例,以供同好们参考:

一、脉洪属虚

刑部尚书钱景山❶ ,讳邦彦。为大理时,升任之初,贺客盈门,过于劳动,且虑无子,体倦身热,饮食少进,脉洪大搏手,状似有余。医用清凉泻火,香燥快膈不效。予曰:此非实症,乃虚症也。经曰:虚者补之,实者泄之;又曰:劳倦伤脾、思虑亦伤脾;丹溪曰:老人脉洪,宜以虚论。即此观之,火者,假象;虚者,本病也;治其本而假者自息也。正合归脾症,遂于归脾汤中少加升麻,四剂知、十剂愈。仍以加减大造丸服之。

愚按:余氏早年曾学医于族人傅山先生,深得其真传。傅山先生不仅深谙医理,亦擅切脉,且于丹溪先生"老人脉洪,多从虚论"诸说最为服膺,尤其对"洪脉"与"大脉"之辨析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常以脉的上下左右动静及脉体的扁阔耸跃来分辨,确为经验之谈。

二、失血痛麻

学士沈十洲公❷ ,讳坤。病左手,痛不能上头,左边身体俱麻、不便,医作风治,概以搜风顺气散,史国公浸酒方等药不效。就予诊之,左脉芤而弱,右脉涩而濡。予曰:此非风疾,乃失血症也。经曰:目得血而能视,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今脉芤主失血,脉涩主血虚,血虚而用风药则血愈耗;火盛用酒剂则火愈炎。公笑曰:予病肠风下血有年矣。遂以四物汤加酸枣仁、阿胶各八分为君;人参、白术、山药各六分健脾生血为臣;红花、槐花各三分凉血为佐;秦艽、松节、羌活各三分通关节为使;兼以归、芍、阿胶、参、术、茯苓、杜仲、枸杞等为丸,服完即愈。

愚按:风分内外,见"风"休治风,应悟血充络养,亦祛风条达之理。

三、痰精半血

编修见山毛公惇元❸ ,年三十,遇父丧,劳苦过甚。丧事毕,每御内精血相半,面赤嗽而痰血亦相半,医以劳倦伤脾,进补中益气汤,反增喘满嗽急。来就予医,诊之,独肺肾二脉洪大,余脉平滑。予曰:肺肾者,金水二经也。喜安静而恶烦燥,今劳苦连月不息而饮食如常,四肢不倦,是脾胃气壮,不曾受伤。所伤者,独肺肾二经。盖劳伤气,而肺为气主,又悲哀伤肺,肺火因之而动,其嗽兼痰血相半者此也。经曰:持重远行,汗出于肾。而劳苦过甚,未有不伤肾者;况肾主筋骨,筋骨作劳,肾火因之而动,其御内而精血相半者此也。肺肾乃金水相生之经。丹溪云:滋阴则火自降。又曰:清化源则水自生。遂以麦冬、北五味、真阿胶、款冬花以清肺金;黄柏、知母、枸杞、石斛以滋肾水;贝母、茯苓以清痰;丹皮、小蓟以清血,服十剂,痰血渐减;二十剂而前症悉除。可见劳苦之极亦伤肺肾,不但劳倦伤脾治之者可徒泥补中益气,而不知通变乎,悉载以示后之业医者!

愚按:医者首先当具"鹫之眼",其次贵在变通,最忌执古方认活病,守成法以应着变。

四、痰火结块

刑部左堂杨东桥❹ ,年六十二,患右肋下,块大,痛不止,气壅不能卧者七昼夜,诸医以肿毒治反增剧。予诊之,右脉滑大,左脉沉涩。予曰:此非肿毒,乃痰火也。本病左沉涩者,火胜血衰也。肿者痰所注,痛者火所激,不得卧者,三阳之脉下行,令肠胃热毒郁结于内;脉不下行,气上奔逆,故不得卧也。当以化稠痰,散结热,则肿消而卧宁矣。先用三黄丸三钱合滚痰丸一钱下其郁热,即下结粪十块,夜卧即宁。公喜曰:药其神乎。予曰:未也。热结已深,痰注已久,非渐以祛之不能去其根,遂以胆星、半夏曲、橘红、真海粉、白芥子、香附、赤茯苓、竹沥逐其痰,以酒炒芩、连,薄荷、童便清其热,又以松节、羌活、归身通其络、活其血,二十剂而右块尽消,夜间安睡。但手背更易而痛,此经络胸膈痰气已行而痰涎流溢于背,未除耳。仍以控涎丹二十粒下之,随下痰碗许,痛止。越十日,大便秘结、不思饮食,遂以润肠丸每服一钱,不三服而大便如常,饮食大进。仍以养血健脾为主,少加清热化痰为佐,服三十剂而康健如旧。

愚按:痰注日久,先松其痰根,再用控涎丹攻逐流溢之痰饮,最后以扶正善后,至稳至当!

小注:

(1):钱邦彦(1501一1601),字治征,号景山,南直隶吴县(今江苏吴县)人。明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历任知县、吏部主事、南京光禄寺、太常寺、大理寺聊,南京刑部左、右侍郎,终南京刑部尚书,万历二十九年(1601)卒,年一百零一。

(2):沈坤(1507一1560),字柏生,号十洲,南直隶淮安府大河卫人,祖籍昆山,嘉靖二十年(1541)中进士一甲第一名状元及第,累官南京国子监祭酒。后遭奸臣诬陷,拷死于狱中。

(3):毛惇元(1529~?),字裕仁,号春台,浙江余姚人,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己未科(1559)榜眼,官翰林编修。

(4):疑为字误,应为"杨东明"。

参考文献:

胡天宗、黄育庭《歙县医药杂志》(1930年第二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