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剂学》学习笔记228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19-10-01
各论/第十三章 治风剂/疏散外风/川芎茶调散(疏风止痛)

川芎茶调散
(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薄荷叶不见火,八两(240克) 川芎 荆芥去梗,各四两(120克) 细辛去芦,一两(30克) 防风去芦,一两半(45克) 白芷 羌活 甘草炙,各一两(各60克)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6克) 食后,茶清调下(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每次6克,每日2次,饭后清茶调服;亦可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疏风止痛。
【主治】外感风邪头疼。偏正头痛,或颠顶作痛,目眩鼻塞,或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
笔记者摘自《方剂学》新世纪一版)

   川芎茶调散,作为治疗外风的第一张方,是个代表性方剂,也是常用方。这个方出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证证候是外风风邪头痛。

   川芎茶调散历来对它这类头痛这个功效来说,认识非常统一,其争论主要集中在是外风头痛为主,那能不能治疗内风头痛?也就是说治疗这种头痛的一个范围,过去医家讨论当中,根据他们临床实践体会有些分歧。

   我们首先从外风头痛角度来分析这个方主治证候的病机,运用当中再考虑它可以治疗多种头痛。现在这个方临床上可以用于外风,比如说感冒以头痛为主的,表证较轻的,这是一个常用方。

   从用药组成来讲,
* 它是以偏温为主的,药物性味以辛温为主的,所以相对用于外感偏风寒头痛,这是它这个方的一种基本的证治。
* 用于象类似风热这类头痛,这个方经过加减变化也是可以使用的。
* 现在用,除了外风头痛以外,也常用于比如神经血管性头痛,偏头痛也可以使用,和古代医家看法也有接近的地方。

   外风头痛,
   外邪属于风,风邪循经上犯,“伤于风者,上先受之”,这样阳阻遏了上部的清阳,头部的清阳之气,气血逆乱,头部气血逆乱就造成头痛、目眩这一些表现。
   由于风为外邪,所以出现恶风发热、脉浮,这类兼见的表证。

   从这个主治外风头痛来看,可能有些同学要问,这带有一种解表剂的特点,是的历来在方剂分类方面,也有这样的不同,
* 有的放在祛风止痛,治头痛。
* 也有放在解表剂里面,比如《医方集解》《成方切用》都是把它放在解表剂里面。
   我们各版教材基本上是把它放在治风剂里的,很多参考书也有的放在解表剂里面。
   这个问题应该怎么看呢?
   川芎茶调散,方名叫川芎茶调散,那从制定这个方的作者来看,
* 把它立足于川芎为治头痛之要药,川芎又是祛风止痛、辛温能升散,所以从这点上它主治集中在头痛上,特别是外风头痛,所以放在这治风剂里面,主治以头痛为核心是比较合适的。
* 另一方面在临床使用当中,对川芎茶调散它主证部分并不强调外邪。
   所以实际运用当中,现在比如这个方,我们国内常用的一个新药,“太极通天液”,其基本组方就是川芎茶调散,调整用量而已。
 @ 那它的治疗既可以用于外感风邪头痛,
 @ 经过使用一些年了,扩大治疗范围也可以用于偏正头痛,特别现代医学讲的神经血管性头痛、偏头痛,也能取得明显的效果。
   所以根据这些情况,放在治风剂比较恰当。

   从刚才分析这个方,外风头痛为主,既有外来风邪,又造成头部气血逆乱,所以这个方里
* 以川芎作君药(川芎,长于治少阳(三焦、胆)、厥阴经(肝)头痛(头顶或两侧头痛))
   当然如果说外来风邪偏风寒的话,过去有很多方书,还有些医家,
 @ 现代包括秦伯未,这些医家认为羌活、白芷,可以作君药。
 @ 或者有的羌活、白芷联合川芎作君药。
 @ 也有些医书里,把薄荷、荆芥作君药,认为薄荷量最大。
   所以这个不统一。
   但因主症以头痛为核心,风邪引起,那应该川芎作君药,这个多一些,方名又是川芎茶调散,所以用川芎活血行气止痛,针对风邪引起头部气血逆乱来说,川芎作君药也有它的道理,对于主病、主证比较适合。

* 臣药是薄荷、荆芥,
 @ 薄荷在这个方中用量很大,它为什么用量大呢?
   全方偏温,薄荷一个能够清利头目,一个能够制约大队的辛温药物,使它们不至于辛散太过。
   从现在临床使用来看,人们现在把这个方用于风寒、风热,甚至于包括内伤头痛也使用,那特点就是把薄荷量增大,它自身清利头目,又能够制约其它的温燥药,这种使用。使全方接近于寒热平衡。
   现在有些治头痛,利用这个方为基础方的一些中药新药,利用它这种思路,那没有这样(调整薄荷用量)改良之前,过去这个新药有时候,如果风寒风热辩证不清,偏风热啊,或者风寒服用时间长了,或者内伤头痛,用这个方,容易引起温燥,口干舌燥,咽喉痛这类反映,所以在这一研制过程当中,因为有很多我也参加了,反映出调整薄荷用量,对调整全方的寒热平衡,适合于久服,利用它的一个治头痛的特长,薄荷在其中有这样的意义,所以既是有臣药意义,又是有佐药意义。
 @ 荆芥也是常用于清利头目的,有较平和的散风作用,它的性味是辛而微温。

* 这个方里面羌活、白芷、细辛、防风,都有这种辛散祛风以及止头痛的作用。
   这个方里的药止头痛力量比较集中,药味多,而且适于分经论治,主要的一些经脉,涉及到太阳经、阳明经,结合川芎以后,少阳、厥阴经,细辛涉及到少阴经,头面主要涉及到一些经脉,都有针对性的药物,所以既有分经论治特点,而且这些药的止头痛作用都比较突出,所以佐药这一批是增加止痛力量。
(@ 羌活长于治太阳经头痛(后脑连项痛)
  @ 白芷长于治阳明头痛(前额及眉棱骨痛))
  @ 细辛善治少阴经头痛(脑痛连齿),并能通窍
  @ 防风辛散上部风邪。
   上述诸药,协助君药以增强疏风止痛之功,共为方中佐药。
笔记者摘自《方剂学》新世纪一版)

* 使药里面有甘草,茶清
 @ 甘草起到调和缓和药性的作用,
 @ 服用的时候用茶清,茶清实际上,当然有的写清茶,《和剂局方》原方上写的是茶清,还是茶水的意思。
   茶本身可以清利头目,还可以引药下行,可以制约这个方里的温燥之性,通过一定的利水排出这种燥热,实际上也起到调节方中药物的寒热偏性问题,所以现在在制药当中,把这个茶作为一味药,而且量都比较大。
   以上是川芎茶调散的一个配伍了。

   从这个方用于时间较长,比较顽固的比如头风这类病,它本身有较强的止头痛作用,又加上川芎和这些祛风药结合运用,体现了“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这个道理,所以历来这个方就成为治疗外风头痛的首选方,一个代表方。现在治疗范围逐渐扩大了。

   在运用当中呢,
   其中薄荷和茶这两味药,是来调节全方寒温偏盛的一个重要组成,自身还能够清利头目,所以灵活调整应该说除了风寒,也常用于风热头痛,
* 比如菊花、僵蚕结合以后,就成了菊花茶调散,治疗的时候偏于风热类型。

   这个方配伍特点是集众多辛散疏风药为一方,辛散疏风的药相当多,力量很集中,同时由于用了象茶清这一类,升散中寓有清降,配茶清、薄荷使得疏风止痛而不温燥,这个也是在利用这个方作为新药研究当中,逐渐调整用量摸索出来的经验。

   在临床运用方面,辩证要点,
* 以头痛为主,兼有外风特点。
   当然现在有些使用没有外风特点,它也可以用,这个散风药适当降低了,根据痛的部位,有一类象羌活、细辛、白芷这类,作为引经药了。
* 所以兼外邪往往有恶风寒鼻塞,这些为代表的一种辩证的要点。
* 苔薄白,脉浮。

   临床随证加减,
   它本身首先是用于一个外来风寒,偏风寒这种风邪引起的头痛,
* 如果风寒明显,大剂量的薄荷就要减少,加苏叶、生姜帮助发散风寒。
* 偏于风热常加僵蚕、菊花、蔓荆子一类。川芎茶调散,就是侧重在菊花僵蚕这一类的,使得全方转向这种辛凉特点。
* 如果挟湿,加苍术、藁本这一类。
* 头风头痛是指的这种疼痛剧烈且反复发作,时间很长,要加重川芎的活血通络止痛作用,也可以加一些桃仁、红花增加化瘀力量,和地龙、全虫的通络止痛。
   这一点顽固头痛我们治疗当中往往是喜欢加一些类虫药,所以这个方在有些方书里,并不强调它的外风,所以往往说它涉及到头风的头痛。那头风头痛一般病程较长,久病入络更加要注意活血通络了。

   在运用当中,
! 气血不足的,或者肝肾阴虚阳亢的,肝风内动,肝的升发太过,可以引起头痛、眩晕这一类,那这个方不适宜,误用可以导致肝阳更亢,毕竟它是温燥辛散为主了。

   这是在治风剂,疏散外风方面第一个方。这个方治头痛疗效是很好的,现在人们运用的报道里,经过化裁出现了很多加减方,除了我们刚才所讲的有外邪侧重于偏风热,偏热的方面,
* 可以加疏散风热的药物,(菊花、僵蚕、蔓荆子以疏散风热)
* 另外对顽固性的头风头痛,增加活血通络这一类药,(重用川芎,并酌加桃仁、红花、全蝎、地龙等以活血祛瘀、搜风通络)
* 同时现在临床上有些顽固头痛还挟痰,除了头痛之外,有闷胀,闷胀这类挟痰这个特点,伴随眩晕这个特点,要增加祛痰,特别风痰这类使用。
 @ 病程长的,往往象我们说的(加)僵蚕,
 @ 以及如果偏热,胆星祛痰,
 @ 偏寒,制南星这类也是结合使用,
   一般都病程较长了,反复发作的用散风祛痰和通络相结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