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失败者的春秋(4)礼是封建社会社会规范的体现

 sys_wutao 2019-10-03
2009年12月21日 11:45

孔子特别崇拜一个人。

只要身体还好,孔子晚上做梦就是老是梦到他。很遗憾,我们不知道孔子的老婆对此是什么反应,因为《论语》里一次也没有提到过孔子的老婆。

孔子年纪大了,有一天忽然说:“甚矣吾衰也。”我实在是太老了,老得不行了。他怎么确定这一点的呢?就是因为我怎么连这个人都梦不见了。

这个人就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

孔子为什么这么推崇周公?

周公对周王朝的稳定贡献很大,武王伐纣成功,当上天子之后第二年就死了。接下来是天下几乎大乱,全亏周公,才稳定住了局势。

而且周公治理周朝的天下,是个勤政干部的典型,所谓“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古人不理发,头发长,洗个头挺耽误功夫,所以经常头洗了一半,有人来跟周公说:“有个什么事,非得您处理不行!”周公只好把头发甩甩,先去办事,然后回来接着洗。洗个头要被打断多次,这叫“一沐三握发”。

古人用大鼎炖肉,大概刀功也差,肉块太大煮不烂,吃起来费牙。所以常常正吃块肉呢,又有人来了。那只好把嚼了一半的肉吐出来,事办完,再回来接着吃。搁今天,这就恶心了,古人倒好像没这个感觉,曹操还写诗表示向往,叫“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但是,这些显然不是孔子佩服周公的主要理由。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用美德治理天下,就像北极星一样,呆在那里不动,自然能让满天星斗都拱卫它。勤政最多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措施,不是理想状态。

所以,周公如果仅仅是个劳模,他成不了孔子的梦中伟人。孔子佩服周公是因为,传说周公是西周礼乐制度的总设计师。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所说的礼,内涵比今天我们说礼仪、礼貌之类,要大得多。

当然,礼确实体现为仪式和礼貌。据说,礼分为吉礼、凶礼、宾礼、嘉礼、军礼五大类,每类下面再分若干个子项目。大抵,每种礼,都有相应的乐来配合,所以礼乐可以并提,但如果只说礼,就也包括了乐。乐又有音乐有歌词,歌词就是诗,所以说乐的时候,又包括了诗。

我们简单讲两个例子。

发生了重大自然灾害,就要搞一个灾礼,这是凶礼下的一个小项。《诗经·大雅》里有一首《云汉》,据说是周宣王作的,就是灾礼上要用的诗:

倬彼云汉,高高的银河啊,(云汉,银河。)

昭回于天。光在空中流转(昭,光。)

王曰:於乎!王说:呜呼!

何辜今之人?现代人到底犯了什么罪啊?(辜是罪过。)

天降丧乱,老天爷降下这样的灾难,

饥馑荐臻。搞得大家三天两头吃不上饭。(没饭吃叫饥,没菜吃叫馑,这里是泛指。荐臻,频繁。)

靡神不举,没有什么神我们没有祭祀,(举,举祭)

靡爱斯牲。祭祀的时候我们也从来没有吝啬牲口。(爱,吝惜)

圭璧既卒,各种玉器都已经用完,(三角形的玉器叫圭,圆环形的玉器叫璧)

宁莫我听?您怎么还不听我的哀告?

再如结婚,要搞个昏礼,这是嘉礼下的一个小项。这个昏不是错别字,本来就是这么写的。这也不是说头脑发昏的人才会结婚,而是因为这个礼都是黄昏的时候行的。女字旁,是后来才添上的。

当然,婚礼总是要剥人一层皮的。铺垫的程序就很烦:

纳采:男方给女方送一次礼,叫彩礼。这个名词现在还在用。

问名:男方派人到女方家里问:“你们家闺女叫什么呀?”那时女孩子的名字不能随便让人知道,让人知道了你就得嫁给她了。

纳吉:名字问回来了,要去算个命,男女双方合不合。

纳征:合了,男方给女方再送一次礼,这次女方礼要是收了,这事基本就算定下来了。征者,成也。

请期:男方给女方再送一次礼,询问办大事的日期。

亲迎:新郎到女方家里去接新娘子,这个,说成迎亲也没有问题。

在昏礼上,新郎新娘各拿半拉葫芦瓢,喝个酒。发展到今天,就是喝交杯酒,当时叫合卺,也叫醮。寡妇改嫁,那是喝第二次交杯酒了,所以叫再醮。

昏礼上当然也要用诗: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拿桃花起兴,这可以是夸昏礼热闹,也可以是夸新娘子漂亮)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个姑娘要嫁人,她会有个合适的家。归是嫁人)

那时候基本没有丁克一族,相反,想要传宗接代的饥渴心理,表现得很直接。所以昏礼要常会唱些预祝多生孩子的吉祥话。这个《诗经》里就有很多,比如“绵绵瓜瓞”,瓜是大瓜,瓞是小瓜,一条藤上大瓜小瓜结满了,这是象征孩子多。还会唱《螽斯》,不过这首诗今天听起来有点雷人,螽是蝗虫。

客人来了,跟新郎说:“多生儿子,生得跟蝗虫一样多!”

新郎官不但不会打人,还要抱拳拱手:“多谢多谢!”

如果要想把这些子项目都讲清楚,那这本书就会拖得比韩剧还长。当然这既不可能,也没必要。其实,所有这些仪式和礼貌都只是表象,所有这些繁文缛节都指向一个目标:让你更清楚,你在这个封建宗法体制下,扮演着怎样一个社会角色。

所以,就本质来说,礼是西周贵族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的一切规范的总和。

你是天子,你就要扮演好天子的角色;你是诸侯,你就要扮演好诸侯的角色;你是大夫,你就要扮演好大夫的角色;你是士,你就要扮演好士的角色;你是庶人,那礼就跟你没关系,你别上去凑热闹,“礼不下庶人”嘛!

这些区别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

比如吃饭。你别小看吃饭,孔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就是从吃饭开始的,讲究大了。天子吃饭用九口锅,就是九鼎;诸侯就只有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

比如死了。同样是死了,叫法就不能一样:我们这样的庶人死了就是死了,士死了叫不禄,大夫死了叫卒,诸侯死了叫薨,天子死了叫崩。

比如说祭祀祖先,天子盖七座庙,诸侯五座,大夫三座,士一庙。

比如说祭天,那就只有天子可以祭,其他人都没资格。

比如结婚,我刚才讲结婚是六道程序,但每道程序的具体规格,全由你的身份决定。

比如说听音乐,我们看个例子:

穆叔如晋,报知武子之聘也,晋侯享之。金奏《肆夏》之三,不拜。工歌《文王》之三,又不拜。歌《鹿鸣》之三,三拜。韩献子使行人子员问之,曰:“子以君命,辱于敝邑。先君之礼,藉之以乐,以辱吾子。吾子舍其大,而重拜其细,敢问何礼也?”对曰:“三《夏》,天子所以享元侯也,使臣弗敢与闻。《文王》,两君相见之乐也,使臣不敢及。《鹿鸣》,君所以嘉寡君也,敢不拜嘉?《四牡》,君所以劳使臣也,敢不重拜?《皇皇者华》,君教使臣曰:'必咨于周。’臣闻之:'访问于善为咨,咨亲为询,咨礼为度,咨事为诹,咨难为谋。’臣获五善,敢不重拜?”(《左传·襄公四年》)

这段大意是讲,鲁国的大夫穆叔,出使晋国。晋国国君招待他,酒席宴间,先演奏《肆夏》,穆叔没反应;再演奏《文王》,穆叔还是不答拜;最后演奏《鹿鸣》,穆叔就起来,三拜表示答谢。

《肆夏》、《文王》、《鹿鸣》这三支组曲,是《肆夏》规格最高,《文王》其次,《鹿鸣》最低。穆叔只对规格最低的音乐有反应,这让晋国人很奇怪,就派了个外交官(当时外交官叫行人)去询问。穆叔就回答说:

“三《夏》,天子所以享元侯也,使臣弗敢与闻”,元侯就是诸侯里的老大,也就是霸主。这三个乐章的《肆夏》,是天子用来款待霸主的,这种场合我根本没资格出现,所以只好装没听见。

“《文王》,两君相见之乐也,使臣不敢及。”《文王》是两国国君会见时的音乐,这种场合我有可能列席,但是没有发言权,当然也不好做什么表示乱掺和。

“《鹿鸣》,君所以嘉寡君也,敢不拜嘉?”对外国人称呼本国国君,叫寡君。演奏《鹿鸣》,是贵国国君在嘉奖我们的国君,现在我们国君不在,作为使者我全权代表鲁国,那我怎么能不拜谢这种嘉奖了?

《鹿鸣》是组曲,后面还有几支曲子,那都是贵国国君在慰问我,教导我,我当然也要拜谢这种慰问和教导。

所以,要三拜表示答谢。

这已是春秋中后期的事,许多规矩是都乱了套。所以半戎狄化的晋国会拿着先王之乐瞎客气,而鲁国是礼仪之邦,他的使者还爱讲究个老礼。穆叔所说的那一套,应该就是西周的旧制。

再比如说看跳舞。舞蹈者八个人一队,叫一佾(音意)。士用二佾,大夫用四佾,诸侯用六佾,只有天子能用八佾。到了春秋末,鲁国掌权的季孙氏家里,跳舞也用八佾,搞得孔子非常愤怒,骂出一句话来,后来成了成语,叫“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等等等。总之,你是什么身份,就有相应的配套待遇。不然,就叫不合于礼。

而既然礼是封建宗法社会的社会规范的体现,那么春秋时代,封建宗法社会逐步解体,称之为礼崩乐坏,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