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文解字》第224课:指事字与象形字、会意字的区别

 三个小布丁 2020-10-30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是第224课,只讲一个汉字:乏。这是“正”部的唯一一个部属汉字。
由于“乏”字是指事字,所以我本课也会顺带多说一点指事字的特征,介绍一下指事字与象形字、会意字的区别:

(中华书局版《说文解字》封面)
许慎给指事字的定义是:“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严可均、段玉裁等均认为“察而可见”当依《汉书·艺文志》颜师古注改作“察而见意”。我们看,许慎对指事的定义相对含混,因为“视而可识”,似混同于象形,因为象形字也是“视而可识”的,“察而见意”又似混同于会意字,因为会意字也是“察而见意”的。
好一点的是,许慎举了例字,即“上、下”是也。因此,指事字应该具有如下两条特征:
1、它是抽象之形,而不是象具体之形。或者说,它是象事,而不是象物,这是“指事”与“象形”的根本区别;
2、它既不是独体字,也不是合体字。它可以在独体的符号之外加上不是独体的符号,它不是两个独体符号的结合。这是“指事”与“会意”的根本区别。(以上来自姚孝遂的《许慎与说文解字》)举例字,上下虽然最为简单,但不如本末两字更为明确:

(本末两字的造字法是指事)
好了,回到今天的“乏”字。
乏。读fá。《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乏,《春秋传》曰:‘反正为乏’。”指事字,本义是不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做了解释,认为“反正为乏”是“此说字形,而义在其中矣。不正则为匮乏,二字相向背也。”反正也是字形,但同时也包含了字义。徐灏的《说文解字注笺》:“乏盖本为凡不正之称,后乃专以贫乏为义。”后世说的贫乏、缺少,是“乏”的引申义。

(乏的字形发展)
从字形发展来看,乏最早出现在战国金文中,与“正”的差别,只有顶部的一笔,“正”字是横画,而乏字是斜笔,大概是取非“正”之义。在小篆里,乏的字形,就是正字做了水平翻转(如上图)。
乏在“不正”的本义之外,还有很多用法,比如:
(1)缺少;匮乏。《广韵·乏韵》:“乏,匮也。”比如《战国策·齐策四》:“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冯谖弹剑而歌,因为家有老母无人供养)孟尝君便派人供应他家的吃用,不使他缺少什么(于是冯谖停止了歌唱,安心了)。

(冯谖客孟尝君)
又比如《史记·周本纪》:“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土地得不到滋润,民众就会财用匮乏,(如果到了这种地步,)国家不灭亡还等待什么!
(2)疲倦。《新五代史·唐臣传·周德威》:“因其劳乏而乘之,可以胜也。”《红楼梦》第十一回:“我们今日整坐了一日,也乏了。”其中的乏,用的都是疲倦的意思。
(3)荒废;耽误。《庄子·天地》:“子往矣,无乏吾事!”陆德明释文:“乏,废也。”您走开吧,不要耽误我的事。又比如《战国策·燕策三》:“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即使如此,我(田光)不能因为精力已经消亡就耽误国家的大事。

(《战国策》书影)
(4)不中用;无能。比如《老残游记》第十三回:“昭君娘娘跟西施娘娘难道是这种乏样子吗?”再比如鲁迅《阿Q正传》:“然而我们的阿Q却没有这样乏,他是永远得意的。”用的都是这个意义。

(影视剧里的阿Q)
(5)乏同时也是一种器具,古代射礼唱靶者用以避箭用的器具,形状略似屏风,以皮革制成。也叫容。宋代聂崇义《三礼图集注》卷二十引《三礼旧图》:“乏,一名容,似今之屏风,其制从广七尺,以牛革鞔漆之。”乏的样子如图中所示靶前的屏风:

(靶前之乏)
在古代射礼之中,各部分的安排有详细的名称,如图:

(古代射礼布置)
你看,“获”负责看靶,他前面放着“乏”,用以保护“获”的安全。
(6)方言。用作量词。明冯惟敏《仙子步蟾宫·十劣》:“未成人偷噇了几个,已成人逃走了几乏,不成人贩弄了三家。”
(7)通“犯(fàn)”。触犯,侵犯。《马王堆汉墓帛书·十六经·正乱》:“帝曰:毋乏吾禁。”帝王说:不要触犯我的禁卫。
乏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乏字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224,部分图片引自网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