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古战争情报先行—《孙子兵法》的情报观

 逸香阁居士丽人 2019-10-04

《孙子兵法》的情报观

三皇五帝始 ,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上面这首朝代歌相信每个人从上小学开始就会背了,其中“东周分两段”指的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这是一个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以老子、孔子、孟子、墨子等为代表的道家、儒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派纷呈,众多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中国术语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或百家争鸣时期。

同时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从人类史的角度看,铁器的使用不仅用于制造锄、斧、犁等农具,而且用来大量制造武器,当时周朝由强转弱,王室日益衰微,大权旁落,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诸侯国之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互相征伐,战争频繁。正是由于战争的频繁,在这一时期同样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的名字和他的作品,享誉古今、蜚声中外,他就是孙子。

孙子,本名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后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在回答吴王的提问时,孙武议论惊世骇俗,见解独特深邃,引起了一心图霸的吴王深刻共鸣,受到重用为将。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为吴国立下了卓著战功。


孙子被后世尊称兵圣,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兵书,北宋神宗时,被列为《武经七书》之首,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被誉为“兵学圣典”。全书共分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十三篇,揭示了战争的规律,举凡战前之准备,策略之运用,作战之部署,敌情之研判等,无不详加说明,巨细靡遗,周严完备,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孙子兵法》已有英、日、德、法、俄、捷、朝等文译本,国际上认为它是“世界古代第一部兵书”,现在不仅用于军事领域,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领域被广泛运用,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今天的老百姓即使是在处理一些日常事务时,也会经常不自觉的冒出一句话,那就是“不打无准备之仗”,如果追根溯源,这句话当追溯到《孙子兵法》。纵观《孙子兵法》十三篇,共出现七十多处“知”,处处都体现着“知”与“胜”的辨证关系,以“知”为核心的情报思想是其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础。
第一篇《计篇》,作为《孙子兵法》的首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孙子军事思想的高度浓缩和精辟概括,它从宏观上对决定战争胜负的政治、军事等各项基本条件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并对战争的发展进程和最终结局进行预测,尤其强调用兵前的周密谋划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所以《孙子兵法》开篇即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强调要“慎战”,紧接着即讲“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这里就首次出现了“知”与“胜”的辨证关系,也就是“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而这里的“五事”、“七计”正是需要“先知”的内容。同样是此篇的经典名句,继续讲出了情报的重要性:“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也就是说,正因为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的行为,所以能打要装作不能打,想打要装作不想打,想要向近处攻击要装作向远处移动,想要向远处攻击要装作向近处移动。这句话从假情报的反向作用同样强调了情报的重要性。
第三篇《谋攻篇》,讲的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孙子讲“上兵伐谋”,把“谋攻”作为作战行动的首选,从古至今一直是历代兵家所推崇的作战手段,而要想实现“谋攻”,孙子再次强调了“知”即情报的重要性,讲出了千古名句:“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也就是说,要做到谋攻的作战要求,就要充分了解自己和对手的情况,情报是作战的先行官。
第六篇《虚实篇》,主要论述对战中的强弱变化,以实击虚,取得胜战。孙子认为,要掌握作战的主动权,就要善于了解敌情和隐藏自己的意图、行动和用兵规律,所以他讲:“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也就是说通过仔细分析可以判断敌人作战计划的优劣得失,通过挑动敌人可以了解敌方的活动规律,通过侦察地形可以弄清地形是否对敌有利,通过试探性进攻可以探明敌方兵力布置的强弱多寡。既强调了情报的重要性,又指出了敌方作战计划、行动规律、作战地形、兵力部署等重点情报要素。而且进一步讲“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指明情报和作战的动态属性,必须依据敌情变化相应地改变作战策略才能“因敌制胜”。
第十三篇《用间篇》,作为《孙子兵法》的收篇之作,是其情报思想的集大成之作,限于时代背景,使用间谍是当时获取情报的主要方式,所以该篇主要论述使用间谍的重要性,但这丝毫不影响其情报观的哲学思想——“知”与“胜”的辨证关系。孙子强调:“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开宗明义地指明了“先知”是“动而胜人”的先决条件,再次阐述了情报是作战先行官的思想。进而说:“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牵引出需要通过使用间谍来获取情报。接下来,既指出了用间的五种方法,又强调了保密、细致等用间的注意事项。即:“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贤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此等论述即使不往大情报思想上引申,单单就间谍工作本身而言,放在今天同样适用。最后通过实际举例,再次强调了使用间谍、获取情报的重要性。即:“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纵观《孙子兵法》与“知”相关的篇幅,内容涉及情报的搜集、分析与评估,与现代情报工作内容完全一致,奠定了《孙子兵法》情报观的完整思想体系。
其中对“先知”重要性的论述贯穿《孙子兵法》全篇,《孙子兵法》以《计篇》开始,强调用兵打仗必须“庙算”,也即制定作战计划,以《用间篇》结束,强调作战计划必须以情报为基础,充分说明了情报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在重要性论述的基础上,对情报要素完整性和情报工作动态性的论述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孙子用“道、天、地、将、法”等“五事”,以及“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等“七计”分析了敌对双方的战争条件,实际上就是情报工作需要关注的内容要素;而“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的观念生动地说明了情报搜集和分析工作的动态属性,必须“相敌”、“动敌”才能“料敌制胜”。另外回归到战争的本质,是“兵者,诡道也”,孙子又强调了在做好对敌情报工作的同时,还要善于隐藏自己的作战意图、行动和用兵规律,即“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采取严密的防间保密措施,即“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