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谦和屋白酒投资系列08——贵州茅台(财报几个关键数据)

 谦和屋 2019-10-05



我们拿几个时间节点来具体看一下财报。

2001年财报,2007年财报(首次惨淡),2014年财报,2018年财报。

一般来说,我自己看财报喜欢打印出来,摊开在桌上去看。因为,这样比较好做对比分析。(后来,慢慢习惯用电脑看了,因为可以用搜索功能,非常方便。)

而且,很重要的是,财报要连着很多年一起看,才有用。这玩意儿时间短了就没啥效果了。最好整个铺开来,跟看清明上河图似的哈!~

那么,我挑选这四个财年的报告来看看发生了什么。这里非常非常推荐唐朝先生的著作——《手把手教你读财报》,这本书就是以茅台财报为案例的,说得非常之清晰明了。看了这本书,我这篇文章看不看也就问题不大了。

2001年,茅台主营业务收入为16.2亿左右。

2007年,茅台主营业务收入为72.4亿左右。

2014年,茅台主营业务收入为322亿左右。

2018年,茅台主营业务收入为772亿左右。

各位,盯着看,盯着这一些数字,一直看一直看。

看看好公司,主营业务收入17年可以增加多少倍?

47倍多!~年复合增长为25.5%左右。

然后,我们看看生产了多少酒。

2001年,茅台共生产茅台酒以及系列酒产品8610吨。

2007年,茅台共生产茅台酒以及系列酒产品20214吨。

2014年,茅台共生产茅台酒以及系列酒产品58735吨。

2018年,茅台共生产茅台酒以及系列酒产品70200吨。茅台基酒49672吨,系列酒基酒20545吨,

那么,这17年下来,总产量从8610吨来到了70200吨,增产到8倍多一点。年复合增长大概是13%多一点。

然后,我们看卖掉了多少酒。

2001年,茅台共销售茅台酒系列酒5204吨。其中,茅台酒占比4000多吨,其他1000吨左右。

2007年,数据查不到。

2014年,茅台共销售茅台酒系列酒24168吨,具体数据查不到,换算出来大概是,

2018年,茅台共销售茅台酒以及系列酒62238吨。其中,茅台酒占比32464吨,其他29774吨左右。

销售量从5204吨,来到了62238吨。增加到12倍左右。年复合增长大概是接近16%左右。

产量的增加,年复合增长不过13%左右,销量的增加大概多一点,不过16%左右,不过,明显看到,销量可比产量增加得多啊!~市场需求非常强劲啊!~

然后,销售收入却达到恐怖的年复合增长25.5%左右。

那么,我们看一下利润情况。

2001年,茅台主营业务利润为10亿左右,净利润为3.3亿左右。

2007年,茅台主营业务利润为45亿左右,净利润为28亿左右。

2014年,茅台主营业务利润为221亿左右,净利润为153亿左右。

2018年,茅台主营业务利润为513亿左右,净利润为352亿左右。

这17年,茅台的主营业务利润从10亿做到了513亿,年复合增长26%左右,净利润从3.3亿做到了352亿,年复合增长31.6%左右。

各位可以看到,销售收入与主营业务利润是几乎同步的增长。也就是说,边际成本提升较小,纯粹靠提价,生产成本增加有限。

可不是么,粮食价格没什么涨幅,就算涨了,粮食成本占比也小啊,包装啥的就不说了,都占比不大。纯纯的提价,提价就是提利润。

但是,净利润可是大幅增长,非常恐怖的年复合增长率。

代表,费用支出增长很少。

我们继续看。

2001年,营业费用2.3亿左右,管理费用1.8亿左右,财务费用为负数(-574万。)

2007年,销售费用5.6亿左右,管理费用7.2亿左右,财务费用为负数(-4474万左右。)

2014年,销售费用16.7亿左右,管理费用33.8亿左右,财务费用为负数(-1.2亿左右。)

2018年,销售费用25.7亿左右,管理费用53.3亿左右,财务费用为负数(-352万左右。)

17年下来,三费从4亿左右,来到了79亿左右,年复合增长为19%左右。远低于总营收与主营业务利润增长,更远低于净利润增长了。

关键是,三费占比在2001年,为主营业务收入的25%左右,到2018年,三费占比为主营业务收入的10%左右了。

这代表什么?代表做好这个生意,不是靠巨大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拉动的。这就厉害了,相当于只需要火车头一点点的动力,就可以靠着惯性拖动一大列的车厢。惊人不?

我们看看洋河。这也是一家相当厉害,优秀的酒企。也是出了名的业务人员多的酒企。

洋河2017年年报的销售费用是24亿左右,管理费用是15亿左右。财务费用为负数(-3400万左右。)洋河2017年总营收为199亿左右。三费占比大概是20%左右。

而2009年刚上市不久的洋河,总营收是40亿左右,销售费用4亿左右,管理费用2.46亿左右,财务费用为负数(-2000万左右。)三费占比16%左右。

8年左右时间,洋河营收翻了5倍左右,但是,三费占比却从16%左右提升到了20%左右。我们可以大概看出来,洋河这种模式,很大程度需要销售给力,人员等拉动的。也就是产品本身的拉动力不够强大,要靠人,靠广告。

但是,注意啊,这是拿洋河和茅台对比啊,这已经是高手中的对决了。要拿洋河和其他公司比,能碾压绝大部分公司啊!能做到财务费用为负数的公司,又能有多少家呢?我这纯属挑刺的看法啊!~

2009年,洋河的正式员工为3754人,产值40亿左右,人均产值107万的样子。2017年,洋河人数来到15026人了,产值199亿左右,人均产值132万的样子。

茅台2017年,产值是582亿,正式员工为24029人,离退休人员1187人,共计25216人,人均产值为231万左右。

差别就在这里。

各位不要小看这个人员的数量,成本与人均产值。

将来人力成本不断增加,已经是大概率事件了。而且,人力成本增加是易上难下的。你想想看,加工资,大家很开心,你试试降工资看看!这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互联网界的降薪裁员潮就可以看得出来。通胀是大概率事件,你不涨薪,人家都够呛了,你还降薪,那员工还活不活了啊!~所以,人数多,人均产值低,将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苦日子还得再继续的!~

我们看看辛苦的制造业。

格力2017年,在职员工85222人,离退休335人,共计85557人,产值1483亿。人均产值173万左右。这已经是制造业的神话公司了。吓人不?

美的集团2017年,在职员工与离退休人员共计103486人,产值为2407亿左右。人均产值233万左右。

东方雨虹2018年,在职员工总数8084人,产值140亿左右,人均产值为173万左右。

伟星新材2018年,在职员工总数4388人,产值45.7亿左右,人均产值104万左右。

工业富联2018年,在职员工总数252196人,产值4154亿左右,人均产值165万左右。

如果我们拿人均创造净利润来对比,就更吓人了。

茅台2018年,净利润为352亿左右,人数为27840人,人均净利润为126万左右。

洋河2017年,净利润为66亿左右,人数为15026人,人均净利润为44万左右。

格力2017年,净利润为224亿左右,人数为85557人,人均利润为26万左右。

美的2017年,净利润为173亿左右,人数为103486人,人均利润为17万左右。

雨虹2018年,净利润为15亿左右,人数为8084人,人均净利润为18.5万左右。

伟星新材2018年,净利润为9.8亿左右,人数为4388人,人均净利润为22万左右。

五粮液2018年,净利润为134亿左右,人数为26394人,人均净利润为51万左右。

工业富联2018年,净利润为169亿左右,人数为252196人,人均净利润为6.7万……

我个人是相当看重这个人均产值,尤其看重人均净利润。

我把这个逻辑捋一下子啊!~

事情都是人干出来的,熟悉谦和屋(公众号:qianhewu2008)的老朋友知道,我之前说过一个观念,就是长期下来,为什么好的权益类资产会超过好的房产,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

就是,公司是由人组成的,是一个活的,你可以把公司看成一个生命体。

那么,这个生命体是在不断成长的,也是不断在“成住坏空”中循环的。

而在我看来,考核一个公司的最终目标,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考核重点。

比如,你是客户,那么,你考核公司,重点不是在公司赚不赚钱,而是考核公司的产品好不好,要么产品性能特别好,要么价格特别便宜,要么综合二者,性价比特别高。总之,这家公司其他方面,是和你关系不大的。

比如,你是公司的员工或者合作商家等,那么,考核的重点,就不是产品了,对于你来说,重点是,薪酬待遇,发展前景,合作守信度等等。

最后,如果你是公司的股东,考核的重点,必定是这家公司赚不赚钱。

而一家公司赚不赚钱,其基础在于里面的人。

你很难想象,一家人均净利润非常低的公司,能为股东创造多大的利润。(当然,肯定有特例)

大多数时候,只有人均利润比较高的公司,我们讲,这家公司活得比较滋润,那么,公司里面的待遇就会好,人员也稳定,人员相对稳定,未来发展才可期。这和国家发展的道理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而且,人均利润长期高,也代表这家公司有其独到之处,要么,行业非常好,要么,领导人特别好,要么每个人的效率非常高等等。

总之,这个地方,是我会比较去留意的地方。

而且,在今天的中国,财报很多地方可以美化,粉饰,但是,一个公司多少人,还是相对较为真实的。

道理很简单。

美化财报,所需要打点的利益团体较少,阻力较少。很可能是高管以及会计师和合规部门等即可。相对较为宽泛。且,美化的方式多种多样,合理合法。

并且,你美化了,全体公司的人员都倾向于乐于被你美化。

但是,上市公司要把人员数字做调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一来,劳动法较严格,需要缴纳的保险,税金等,很多部门盯着呢。二来,你把时间拉长看,这个人员的数量正常情况下,是有规律的,变化不像营收,利润那么大。因为,这是单维度的数字,腾挪空间较少。

有朋友要问了,那假设变个方式呢?

比如,像有些快递公司那样,或者有些基建公司那样,把员工改成合伙人呢?

这个问题,我的浅见是:

第一,拉长时间看,一般来说,占比不大,影响就不大。

第二,正常情况下,其实,员工改成合伙人其实对公司的影响是正向的。道理也很简单。如果不是正向的,员工吃亏,那么,就难以推行,硬推的话,就会有舆论问题。如果企业吃亏,那么,根本就不会有这么回事。员工变成合伙人,其本质是提高个人能动性,省工资是附带的啊。

所以,你要去美化员工数量,至少,员工是并不乐意被你美化掉的……

那么,茅台还有一个数据,我个人是单拎出来看的。就是库存数据。

因为,作为白酒这个特殊的品种,之前的文章说过了,有一个特性就是,放得越久越值钱。那么,这个库存量,我们是很值得看看的。

2001年,存货余额为7.88亿左右。存货跌价准备为128万。(包含基酒与原材料等)

2007年,存货余额为23亿左右。存货跌价准备为128万。

2014年,存货余额为150亿左右。存货跌价准备为128万。

2018年,存货余额为235亿左右。存货跌价准备为128万。

来来来,我们解读一下。很有意思的!

首先,各位发现没有,存货跌价准备似乎永远都是128万。(1283984元。)存货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价:按单个存货项目的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的差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这个翻译过来就是,这一块永远没有跌价计提。啥意思呢?成本是粮食,水等,可变现的茅台酒会低于这个成本么?明显不会。差远了。所以,这一块永远没有计提损失。牛不牛?

那这128万是啥啊?

是在产品的计提。(我估计可能是些包材,损耗之类的吧。占比太小太小,就不去看了。)

总之,存货跌价损失,永远是这个数字。

然后,2014年,是茅台发展一般的年份。

我们把2013,2014,2015这三个年份的这个数据拎出来对比一下。

2013年的存货是118亿左右,2014年是150亿左右,2015年是180亿左右。

请注意,茅台2013年的营业收入是309亿,增长17%左右。2014年是316亿左右,几乎没啥增长,2015年是326亿,也几乎没啥增长。

在营收没有增长的前提下,存货还在增长!

这意味着啥?

在普通读财报的观念来说,这就是雷啊!

这就是妥妥的生产了产品,不好卖,然后,变成库存啊……

营收几乎不增长,存货每年几十亿几十亿的增加,你说是雷不?

如果不懂这个行业的生意模式,不懂企业的生意模式,这一扫过去,就是雷啊!

而我自己的翻译如下。

2013年生产量为2.6万吨,增加7%左右。库存量为8299吨,增加11%左右。

2014年生产量为2.3万吨,减少9%左右。库存量为7734吨,减少7%左右。

2015年生产量为3万吨,增加25%左右,库存量为9867吨,增加27%左右。

2014年,营收几乎没增加,利润几乎没增加。库存量减少了,但是,存货价值却还在增加。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财报作假了么?

当然不是!我个人认为是白酒,尤其是茅台的特性。存货每年就是可以提升价值。

而且,关键之处在于,这个价值是有市场承认的。

这里我延伸一下,我认为,买茅台,就是买这个关键点。

一个是越久越值钱,一个是这个越久越值钱还有人愿意埋单。有人愿意埋单啊!!!

有些产品,时间久了,价值就清零了,比如食品,手机啥的,过了时间了,你还要花钱请人帮你处理。

有些产品,时间久了倒是不折价,但是,也不增加价值,算上通胀,实际上最好也是打平了。

而白酒,高端白酒,却是时间久了,还越来越值钱。

更为关键的是,市场还得认这个值钱!有人愿意埋单。

比如别的酒,你的存货价格,就不能这么提,这个提就是不合理的。就是虚的。但是,茅台可以这样提,因为,随后几年,还真能兑现。

美妙就美妙在这里。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汽车企业的存货跌价,就知道了。

之前谦和屋的文章写过这个概念,这里从财报中把相关数据拎出来,做个对比,就很清晰了。

(后记,这次参加茅台股东会,李董就说了这个思路,将来要大扩建储能,再加大,号称比开银行还要好。牛不牛?)

还一个就是固定资产这个科目。

先捋一捋啊。

但凡是企业,都有固定资产这个科目,总得有场地,生产器具等等的吧。这个很多时候是很大一笔投资的。然后,每年去摊销。

也就是说,固定资产越少,那么,真金白银花出去的钱就越少,对不?

固定资产少,每年摊销也少,可不就利润多了么?

有些行业,重资产的,固定资产先投个几十亿,然后,每年做个几十亿的生意,利润只有几亿。这何时是个头啊!~

刚刚把固定资产赚回来,好家伙,这些资产又过时了,老化了,又得投新的了。

茅台是这样的。

2001年,非流动资产合计7.5亿左右。当年净利润3.3亿左右。

2007年,非流动资产合计32亿左右。当年净利润28亿左右。

2014年,非流动资产合计183亿左右。当年净利润153亿左右。

2018年,非流动资产合计220亿左右。当年净利润352亿左右。

很惊人啊!~

(我这里做了简化,因为,主要看花钱的地方,比如固定资产,在建工程这种的,还有一些递延所得税之类的其实不大重要,逻辑是,做这门生意,需要真金白银花出去多少钱。当然,买股票之前,还是需要细细看。)

洋河股份,2017年,非流动资产合计147亿左右。当年净利润66亿左右。

五粮液,2018年,非流动资产合计80亿左右。当年净利润134亿左右。这也是很猛啊

泸州老窖,2017年,非流动资产合计55亿左右。当年净利润25亿左右。

看出差别了么。

这是同行之间。我们比起来,都看得到差别。就是,同一个行业,不同的企业,有些只需要花少少的钱,却可以产生很多很多的利润。

有些,就需要花很多的钱,才能产生很多的利润。

但是,这个行业,普遍还是都很好的。

东阿阿胶,2017年,非流动资产合计27亿左右。当年净利润20亿左右。这只股票,也是长期牛股之一。花不多的钱,能干很多的利润。

东方雨虹,2018年,非流动资产合计57亿左右。当年净利润15亿左右。看看,防水行业的绝对龙头,其营收是第二名到第九名的总和,对比白酒行业的非龙头,都可以看得出巨大的差距。当然,这里面有一个产能释放的过程,会有几年。但是,总的来说,新增产能还是需要大量投入的,白酒的新增产能,是不需要那么大量的投入的,高端白酒,那就更少了。

伟星新材,2018年,非流动资产合计17亿左右。当年净利润9.8亿左右。这家公司已经是厉害的不得了的了,常年ROE保持在惊人的28%左右。但是,一对比白酒,还是棋差一招啊!~我去参加股东会的时候,就看得出来,这家公司典型的稳健保守型,以前写过文章。

他们是典型的以销定产。先有销售,再加大投资,所以,这个中间释放产能的过程被急剧缩短了。不像东方雨虹,需要先猛投,猛跑马圈地,然后,再释放产能。

格力电器,2017年,非流动资产合计434亿左右。当年净利润224亿左右。

美的集团,2017年,非流动资产合计783亿左右。当年净利润173亿左右。

这两位的公司质量,其实,各位好朋友们,可以参考,见仁见智吧。

生物股份,2017年,非流动资产合计15.6亿左右。当年净利润8.7亿左右。

各位好朋友们。

这个数据,为什么我会单拎出来看呢?

是因为,我认为,这里面可以不同行业去对比其商业模式的优劣,以及,同行业对比不同公司的质量。

这背后的逻辑是:

有些行业,天生就是不需要大量投入的行业,但是,利润却很好。但是,有些行业就需要大量投入,最后利润一般般或者很差。

前期的大量投入,将会在余下的一定年份里面,每一年都侵蚀利润。所以,资产越大,作为股东,其实,赚的钱,被侵蚀得就越多。

有做过餐饮的朋友,就会明白我所说的。

我之前有一位朋友,从五星级酒店出来的。自己做了一个非常非常高档的私房餐厅。大概装修投入在300多万。

开张之后,生意非常好。毛利很惊人,60%-70%都是客气的。

按理说,这样的高毛利,然后,几乎都客满。应该是很赚钱的吧。

可是,这种高级餐厅,其固定资产的折旧是非常吓人的。300多万的装修,大概5年左右就需要推翻重来。

意味着,每年需要折旧70万左右。每个月折旧达到6万左右。这就很吓人了啊!~

然后,三公消费之后,客户锐减。

马上倒闭……

因为,人员与固定资产折旧始终在……

这就是这个模式的缺陷。

所以各位朋友可以留意。现在餐饮做得好的,都是翻台率非常非常高的餐饮。尤其是相对人员很少的餐饮,利润就高。再仔细看看其装修,几乎都是很有特色,但是装修很便宜。比如,墙上画一些特别有趣的画,写一些特别有趣的语言,跟江小白似的。以前那些豪华的墙纸,原木包材,大理石地板,顶级厨师啥的,都没有了。(不考虑盈利的企业会所除外。)

所以,我觉得,商业模式这件事,相当之重要。

这是定性,而定量是为定性服务的。定性应该在定量之前啊。

如果不搞清楚一个企业的商业模式,直接去看报表,就会有非常多的疑惑。

比如,把公司所有的背景隐去,直接给你看报表,你就会凌乱。事实上,我经常看到这样的文章,就是直接看报表。

我个人是持保留意见的。

比如,隐去茅台,你看其报表,库存年年增加,而且增加的幅度都不小。另,2014年营收不行的那两年,其库存还是高企。并且,库存占比这么大。

你不知道是茅台的话,你就觉得这公司要完~!

现在都讲究柔性生产,定制化生产,你搞这么多库存,是要疯啊?

库存这么压资金,还有不菲的保管费用,对不?

但是,你一看,是茅台,瞬间知道,这库存是宝贝啊!~是根啊!~

所以,任何报表,都需要先做行业,企业的定性,然后再细细看。

我自己用这么长的篇幅来写白酒,其前面80%的文章,都是在做定性的工作。把商业模式做分析,为的就是在定量的时候看得懂。如果顺序颠倒了,就会一头雾水啊!~

其实,我自己当年就这么经历过来的,所以特别有感触。

我最薄弱的环节就是看财报,我自己也不是这个专业出身的。所以,特别差。

那么,当年我买了很多很多相关的书籍,从头开始看。

就是遇到的这个阻力。

书籍一般都会以财报中的科目为切入点,一点点来说。

但是,我自己看过之后,认为,这是偏学术的内容,是拿去考试用的,你作为投资,这么看,就会有些迷茫的。

由于我做了十多年的实业,我大概还是知道一些数据代表什么意思的。所以,后来我就调整了一下我的思路。

我是先去定性分析,就是先把这个行业搞清楚。这个过程需要一定时间学习。从这个行业的历史,相关的发展,来龙去脉之类的,全部要过一遍,做到心中有数。

然后,就是去找业内人士,最好是从业人员。去请他们吃饭,去聊聊,看看他们对行业的发展是怎么看的,从他们的语言与智慧中,慢慢在头脑中架构出一个行业的版图。然后,自己琢磨,思考,这个行业好不好,长期看下来,好不好。是不是能过得比较滋润。

这些过程走过了,大概这个行业,我就有了一些轮廓了,在此基础上,我再开始研究公司。

那么,研究公司也是先定性。

我会先去公司参会,先去看看,看看这家公司的高管,是务实比较多,还是务虚比较多。然后,对重要管理人员要查找其历史记录,看看工作这么多年,其工作能力,人品啥的有没有硬伤。

接着,又是请业内人士吃饭了,从他们的言语中,了解他们对这家公司的看法,对公司高管团队的看法,意见。

当这些工作做完之后,对这个行业内的公司,就建立了初步的印象,比较清晰的轮廓。

接着,才到财报环节。

所以,我2018年去了两次茅台,然后,长沙的秋糖会与成都的春糖会,都去了,整整花了一年多时间,才把行业大概是啥样子搞搞清楚了,明白了一个大概。(后记,文章写得早,成文之后,我又参加了茅台股东会。人数创历史记录,茅台人非常敬业。下次把会议的一些情况再记录哈。)

接下来的时间,就是参加股东会了,一家一家去看,然后,建立对具体公司具体团队的印象。

这中间,把财报整体看一遍。所幸,白酒的财报可能是我看过最简单最明白的财报之一了,相当清楚,没有太多疑难的地方。

如果真的不明白,请公司的财务帮帮忙,也就能搞清楚大概了。

这就是谦和屋在实践过程中的一些体验与浅见。

最后,限于我有限的水平以及文章的篇幅,我就不一一展开讲财报了。我非常郑重的推荐唐朝先生的《手把手教你读财报》,唐朝先生的书,其实将读财报这件事剖析得非常清楚了,看了他的书,基本上不用看我的文章了。

这种以A股上市公司财报做具体分析的书,并不多,国外大师也不会来讲A股公司的财报,对不?这本书,非常值得各位好朋友们去认真阅读。

祝各位投资顺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