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学本科教育教什么

 阿布的书柜 2019-10-06

作者 | 周健

“大学本科教育教什么”这似乎是一个早有定论,或者说已有明文规定的问题。

在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大学本科教育的体系不断完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大学本科各个领域和专业的课程设置标准、教学大纲、评估标准等都有明文规定,并且在照章执行。

然而近几年,一些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经历了坎坷的求职、任职、离职、再求职过程后,面对自身基本任职能力的缺乏,发出了“我在大学几年都学了些什么”的疑问。

这也许值得教育学研究者和教育管理人员再思考。

近几年来,在大学本科教育中,对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类的大学本科专业,无论是从教育过程,还是毕业生就业适应能力来说,基本上都能较好地回答“大学本科教育教什么”的问题。

然而,对于一些非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类的专业,尤其是那些紧跟时代潮流的新兴专业,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毕业后的学生们可能并不能很好地回答“大学本科教育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出路在哪里?

毫无疑问,任何变革与改进都需要一定的过程。我们可以耐心窥视一下“他山之石”,以拓宽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视野。

然而,大学本科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所涉及到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即使范围缩小到“教什么”这一个方面,依然还有较多的内容值得探讨,而本文所涉及的仅仅是其中一点。

此外,本文讨论中预设的前提是,大学本科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未来的职业劳动者。本文既不作定论,也不涉及该问题的其它争议。

笔者在本文中以心理学专业为例,借他山之石,并结合个人一孔之见,为感兴趣者提供一些可供讨论的信息。

具有代表性的心理学

探讨“大学本科教育教什么”,心理学专业是一个较为合适的例子。必竟,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学生人数都不少。

英国心理学家Hulme在2014年指出,心理学是最受英国本科生欢迎的学科之一。

目前,在英国大学学习心理学的学生人数超过91000人,其中有本科学生近73000人。当然,也包括一些来自中国的留学生。

然而,对大学本科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和肄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就业前景非常暗淡。

Hulme说,想要成为一名专业心理学家而修读心理学课程的学生人数,要远远多于实际达到这一目标的人数。

事实上,只有15%至20%的心理学毕业生将继续从事专业心理学方面的工作。其余的80%至85%的毕业生则选择了其它就业领域。

美国有报道指出,有大学心理学专业教师,因为自己学生就业难而感到十分沮丧。

手持心理学本科文凭却无法找到适合工作的学生们,常常反省自问:“我在大学几年到底学了些什么?”这也正牵连到我们要讨论的话题,“大学本科教育教什么”。

从上述分析可知,心理学专业作为例子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

理念的探讨

下面,我们聊聊有关“大学本科教育教什么”的理念问题。

依然以心理学专业为例,不知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人员、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师们(尤其是其中的大学本科教育规划设计者、教学大纲和指南编订者等),是否考虑过下面这些问题:心理学教育是否为学生提供日常生活中有用的技能、知识和属性;心理学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心理学教育在现实世界中生活和工作的价值;雇主能够从心理学教育中收获哪些益处;当心理学专业教育与学生们的职业生涯没有多大关系的时候该如何调整;怎样培养学生适应和有意应用心理学以满足个人、专业和社会需要的一般能力等。

上述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指向“大学本科教育教什么”的问题。

对此,下列因素值得重视。

第一,以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为核心,合理布局一般职业能力和专业职业能力的覆盖。

第二,重视心理学素养和自我心理保健能力的教育和培养。

第三,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遴选必须符合学生们未来工作场所、个人生活和更广阔的社会背景的需要。

第四,将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效转化为学生们在未来职场上必不可少的职业能力的战略、程序和方法纳入重要的教育内容。

美国心理学会在2011年发布的大学本科心理学教育质量原则中,对上述教育理念有着集中的体现,“遵循心理学本科教育的原则,旨在建立一个世界级的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信息时代所需的工作技能;坚实的学术背景,为他们在各个领域的高级学习做好准备;提高他们个人生活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优质的本科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心理素养的公民,在工作和家庭中应用心理科学”。

可见,国外对于心理学专业的教育问题有着较为系统且清晰的认识。

职业与技能的划分

对于“大学本科教育教什么”的理念有了一定的认知后,接下来学校、教师、学生需要关注的就是职业和技能。

同样以心理学专业为例。一直以来,对于心理学是否是一门科学,不时有质疑之声,甚至曾有学者高呼将其从科学序列中删除。

然而,面对21世纪的科学殿堂,我们不得不承认:心理学虽然年轻,但它是一门从本质上跨越了生物科学到社会科学的学科、是一个变化多端的领域,与其相关的职业同样如此。

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心理学家按就业领域划分主要有:临床心理学家、认知知觉心理学家、社区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心理学家、发展心理学家、教育心理学家、工程心理学家、环境心理学家、进化心理学家、实验心理学家、法医心理学家等。

仅从这些领域的名称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心理学领域所涉及的学科范围之广、种类之多,那么在大学本科教育中,明晰教会学生什么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

很显然,心理学家作为职业分类之一,他们首先应该具备职业发展需要的通用技能,另外还要具备与心理学相关的技能。

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组织(QAA)在2016年发布的《心理学学科基准陈述》中就讨论了这一问题。

他们首先列举了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通用技能,如有效沟通的能力;计算机素养;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和科学推理能力;有效地运用个人学习和项目管理技能,成为更独立和务实的学习者,等等。

这门学科的性质及其提供的各种学习机会使学生能够发展和实践一系列通用技能。

对此,英国心理学家Reddy (2013)也指出,“许多现有的工作更需要关键能力,而不是纯粹的事实知识。在一个信息可以自由获取的数字时代,批评、评价和分析的能力比记住可能很快过时,并被新研究取代的某一特定知识集的能力更为重要。”

对于职业技能的讨论,除去通用技能与专业技能之外,还经常会提到“就业技能”。

RTI研究所是美国一所独立、非营利的研究机构。其愿景是用基于科学的解决方案,解决世界上最关键的问题,以追求更美好的未来。

他们在2016年发布的一份《整合就业技能》资料中指出,就业技能框架包括了三个部分:有效的人际关系、工作场所的技能和应用知识的技能。

在“有效的人际关系”中涵盖了人际交往技能和人际关系技巧。在“工作场所的技能”中涵盖了资源管理、信息利用、沟通技能、系统思维和技术使用。

在“应用知识的技能”中涵盖了应用学术的技能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这个“就业能力”框架,也应该作为大学教育课程设计中的参考因素之一。

对于大学生的职业技能,除大学教育工作人员外,职场上的雇主们也同样关心。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2011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雇主重视的毕业生技能和素质包括团队工作、问题解决、自我管理、业务知识、与岗位相关的读写能力、信息技术知识、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利用自己的主动性的能力以及遵循指示的能力、必要时的领导能力。”

所以,不论是在心理学教育课程宏观设计中,还是其他专业课程的设计中,都必须要考虑多方的意见和观点,注重大学技能教育与未来职场实际需要的合理匹配。

尽管上述技能的掌握十分重要,但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不可忽略,这就是英国工业联合会(CBI,2009)指出的,“一种积极的态度—— 一种‘能干’的态度、一种愿意参与和作出贡献的意愿、一种对新想法的开放态度,以及一种实现这些想法的动力”。

这种态度的好坏最终决定了大学毕业生们知识、技能在职场上的效益和价值表现。

因此,培养和提升(包括历练)这种良好的“能干”态度,尽可能将其内化为大学生的内在品质,是大学本科教育值得重视的另一个课题。

课程的设计

尽管认识和深入理解职业心理学家所需知识和技能,对于“大学本科教育教什么”的宏观设计思考带来了视角上的扩展,但这还不够。

我们还有必要对大学本科心理学教育的课程设计原则加以讨论,从而为大学本科心理学课程的合理规划与设计确立一个可行的基础。

为此,美国心理学会在2011年发布了题为《心理学本科教育的质量原则》的报告。

该报告指出:第一,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学科,需要在整个大学课程体系中得到进一步强化,并建议将大学心理学系改名为心理科学系。

其课程应是一门全面的、连贯的、有适宜广度和深度的课程体系。

第二,道德操守和多样性应该纳入课程体系之中。另外,伴随全球化的浪潮,国际化的观点也必不可少。

第三,心理学入门课程和心理学专业课程从基础内容到跨组织层次、从细胞到生态提供对该领域的广泛理解。跨视角的整合应该被引入到入门课程中。

此外,心理学上的许多争论都源于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不同看法,因此,在关于争论的教学(如先天/后天问题)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理论观点,并保持涵盖的主题的深度和广度。

第四,心理学课程包括写作、演讲和听力课程,这些课程教导学生如何在广泛的情况下进行批判性思考。

使学生能够有效地使用批判性思维、拥有创造性思维,使用推理来识别、发展、辩护和批评某个论点和其它有说服力的主张,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第五,大多数本科生需要学习理科和文科课程,才能获得心理学学士学位。

美国上述对于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对我国心理学专业及其他专业有一定的借鉴之处。

而除上述内容外,笔者以为还有几个方面的问题同样值得大学本科教育重视。

其一,在课程设计中,仅仅强调“知识点”是不够的,还应设计一些关于某些相关“知识点的联系与整合”(包括跨学科的相应知识点)的内容,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其二,要注意对某些知识可能存在的“多样性”“不确定性”和“可发展性”进行描述,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质疑和批判精神,使创新成为可能。

其三,对于大学本科教育的课程设计而言,只涵盖“知识”是有不足之处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教学生如何有效地应用知识”(注意这里所指的不是“知识点”)。

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应该有对知识的应用条件、应用情景、应用设计、应用决策、所需技能、应用跟踪、应用评价、反馈与修正等内容的提示、衔接和介绍,从而增强学生们将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的技能,间接提升他们的职业发展能力。

其四,在中国现行大学课程的教学大纲中,一般对“知识点”采用了“了解”“熟悉”和“掌握”的分级锚定,并以此评估学生的学习结果;在学生考试考核规则中,也有对“知识点组合”的检验。

然而,却没有对“如何有效应用知识”的内容的锚定和检验。所以,适度增加这方面内容的锚定和考核靶点是很有必要的。

加拿大艾伯塔省教育当局在2013年就出版了8—12年级学生使用的《知识和就业能力课程手册》。

在该书的第一部分中就包括了以下内容:知识和就业能力课程意图和入学标准、知识和就业能力及包容性教育、知识和就业能力与英语学习者、知识和就业能力学习方案、知识和就业能力职业课程、纳入知识和就业能力及职业和技术学习的学生等。

美国RTI研究所在2016年发布的《整合就业技能框架》中则指出:应用知识的技能包括了两个部分,其一是应用学术的技能,其二是应用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前者涵盖了使用阅读技能、使用写作技能、使用数学策略和程序、使用科学原则和程序。

后者涵盖了批判性思考能力、创新思维、作出正确的决定、解决问题、推理和计划组织。

由此可见,提出对大学生进行应用知识的技能教育和培养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当然,笔者所述,旨在提供一个讨论研究的方向。

有关这方面的概念、内容、结构、模型、边界、遴选、嵌入、评价、实证,以及其实用性、可操作性、科学性等,尚有待系统深入地研究。

(作者系广东省汕尾市第二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汕头大学医学院兼职教授)

《中国科学报》 (2019-09-18 第7版 海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