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哲学简谈——逻辑哲学,破解数千年悬而未决之谜,《指物论》

 wenxuefeng360 2019-10-06

在写今天题材前,我想申明几点:

第一,如果你懂了这篇文章,你其实还是没有参悟中国逻辑哲学;如果你没懂这篇逻辑哲学,你其实已经快懂了;

第二,这篇《指物论》是指导中国禅宗以及老子《道德经》的不二法门;

第三,你懂了这篇文章的内涵和逻辑,你可以看懂一切哲学思辨;

第四,如果你实在看不懂,就算了。

在谈今天的话题前,我要提几个近代学者对公孙龙《指物论》的看法(此法来源于周山先生发表的《解读《指物论》》)

第一:胡适他在《先秦名学史》中说,“指”字在《指物论》里意即“标志”、“标记”,“是借以知悉某物的属性和性质”。后两年,他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进一步解说:“似乎‘指’字都是说物体的种种表德,如形色等”。我们能感知事物,全靠形色大小等“物指”。“指”究竟是物体的表德,还是指谓物体的表德,胡氏语焉不详。

中国哲学简谈——逻辑哲学,破解数千年悬而未决之谜,《指物论》

第二:稍后的王琯、金受申等人,作了比较明白的解读。王琯对《指物论》首句作这样解读:“一切事务,胥由指定而来,指此物为树,则树矣;指彼物为石,则石矣。在树石自身,虽不待人指定始有树石,然若无人,又安知有树石?树石而不经人指定,又安得为树石?故曰:‘物莫非指’。但此项指定,系属‘物’之一种抽象,非彼指者真体;故曰:‘指非指’”(《公孙龙子悬解》)。

第三:金受申认为,“指”,虚指,即代名词,如你、我、他、彼、此等;“物”,实物,有形如花、木、虫、鱼等,无形如声、光、空气等;“物指”,名词,用以称物之用,亦即物的代名词。 “‘物莫非指,而指非指’,盖言物皆有名词,故曰‘莫非指’;但虚指之词为非是,故曰‘指非指’”(《公孙龙子释》,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

第四:陈钟凡先生对《指物论》的解读更具理论:“指与旨通,旨训意,指亦训意。物莫非指,而指非指者,号物之称,莫非所以表吾意,而达神旨,而所表之与能表(意为能表,物为所表),判然两事,故曰‘指非指’。申言之,则意者(能指)天下之所无,物者(所指)天下之所有”(《诸子通谊》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

第五:嗣后伍非百的解读,显然受到了陈钟凡的影响,认为《指物论》的核心问题,就在于分析“指”与“物”亦即“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无能指则所指不可表现,无所指则能指亦无所附丽。二者相为宾主,相为表里,不能密合为一,又不能分离为二。”(《中国古名家言》)

第六谭戒甫对《指物论》的解读,沿袭胡适的“物德”说而又有不同:“物莫非指者,言吾人五官的感觉之物,皆属形色性等之物德。直而言之,世人所谓物之实体,全然无有;所谓物者,不过指之表见;故曰物莫非指。”这一误读,不仅使他在解读后面的文字时备感勉强、吃力,也为后人批判公孙龙的“唯心主义”提供了根据。

第七:冯友兰解读《指物论》,历经半个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冯友兰对《指物论》首句作这样的解读:“天下之物,若将其分析,则惟见其为若干之共相而已。然共相则不可复分析为共相”(《中国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他认为,在公孙龙的思想体系中,“指”有两种,一是离物而独立自存之指,即“藏”而不现之共相;另一是现于物中之指,即“与物”之指,所谓“物指”。

中国哲学简谈——逻辑哲学,破解数千年悬而未决之谜,《指物论》

晚年的冯友兰,从《指物论》中寻找到了公孙龙的唯心主义思想形成的认识论根源,认为《指物论》之所以不好懂,是因为它企图回避物质存在的问题。在公孙龙看来,既然一般可以抽象化而不存在于时、空(指也者天下之所无),可以概括许多特殊(指也者天下之所兼),它就可以不依赖特殊事物而独立存在(奚待于物而乃与为指)。既然通过一般可以认识许多特殊(天下无指,物无可以为物),特殊的东西就应该依靠一般而存在(物莫非指)。冯氏认为,这些只是脱离实际的幻想,其结果把抽象化了的一般看成了客观存在实体,从而导致了先有抽象的一般而后才有具体事物的倒因为果的结论。冯氏的解读,在学术界影响甚大,诸如汪奠基、任继愈、温公颐等,皆宗此说。

第八:杜国庠开始从逻辑学角度解读《指物论》: “‘指’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相当于我们所谓概念(共相);本来是意识上的,但公孙龙却认为它是独立的客观存在”。 “一经与物为‘指’,‘指’便成为‘物指’,为人们所能感觉的东西”,“对于‘指’自身而言,‘物指’可谓‘非指’”。基于这样的理解,杜国庠对《指物论》首句解读为:“物”是由指而成的;而“指”却不由指而成。二十余年之后的1963年11月8日,有一位署名“冷冉”的学者在《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为公孙龙翻案”的文章,认为“指”既有“指目之”的涵义,又有属于观念的东西,作“概念”解是比较恰当的;“物指”就是“物”之“指”,就是物的属性在人的头脑中经过分析综合之后而显现的“具体概念”;懂得了“物指”的意思,也就懂得了“非指就是物指”。杜、冷两篇文章的切入点相同,后者更具学术价值,基本指明了解读《指物论》的正确方向。然而,这篇文章在当时及尔后数十年间,却并未引起包括冯友兰先生在内的众多学者的应有重视。

以上学者大多数只是摸到了门道,但却无法将《指物论》原著翻译过来,冯友兰先生是完全没有摸到门道,用共相和个相去区别,导致现代很多没有逻辑思维的人,只能在第一层飘荡,什么叫共相?共相只是个相聚集起来表现的东西,怎么能人为的区分呢?共相是你冯友兰先生提出来的,后面人又不懂,你影响了个相而已,胡适是不懂,其他几位摸到了第二层含义,第三层含义在文章的结尾处才是高潮,同时,也感谢高山先生的指引,才让我知道这么多学者在研究,借此机会我反驳所有学者,如果有问题,请大家指正,原文不翻译,你不懂别人思想,你不能翻译,说明你真的不懂而已!

《指物论》

一,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物者,眼、耳、鼻、舌、身所感而已;指者,感、知、识而已,综合起来就是思维之思维,我统一叫思维——百度百科叫属性,范围不及思维,而且再翻译原著上会很生硬。)

翻译:物无一不是思维产生的,而(我说的这个)思维和你们说的思维又不一样

中国哲学简谈——逻辑哲学,破解数千年悬而未决之谜,《指物论》

驳斥冯友兰先生,上图物为一物,所感各有不同,人之感不同,何况人以外之生物,共相和个相这种概念解释错误,你所获得的相是别人影响的相,绝非你一无所知之感,实乃欺骗大众之感。


二,天下无指,物无可以谓物。非指者天下,而物可谓指乎?

中国哲学简谈——逻辑哲学,破解数千年悬而未决之谜,《指物论》

翻译:世界没有思维,物就不能叫做物;假如世界都是你们那样思维,这个物难道就是你们所描述的那样?(那不是事物的本质)

三,指也者,天下之所无也;物也者,天下之所有也。以天下之所有,为天下之所无,未可。

翻译:指,代表的是世界的虚,物,代表的世界的实,虚和实不一样。

这里用易经的一阴一阳图来表示,物之所显,由思维决定,而物之存在,思维之各异,统一思维,才称作物

四,天下无指,而物不可谓指也。不可谓指者,非指也?非指者,物莫非指也

中国哲学简谈——逻辑哲学,破解数千年悬而未决之谜,《指物论》

翻译:假设世界没有思维,而物又不代表思维,不能用思维描述的东西,你们思维指的是什么?你们这群人讨论的物啊,其实都不过是思维决定的。

五,天下无指而物不可谓指者,非有非指也。非有非指者,物莫非指也。物莫非指者,而指非指也。

天下没有思维的话,那么物就不能被思维表现,物就不存在,你们的思维也没有。可以推导出物无一不是思维决定的,那么进而推导(我)这个思维不是你们理解的那层思维(切看下文推导)

思维第一层含义,世界没有思维,物就无法表现出来,而这个世界是由你们思维所创造而已,所以世界的物,就是前人思维影响的结果。你们空谈思维的话,你们谈论的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你们所谈无非就是物,所以思维和物密不可分。第二、三、四段落如果把第三段放在第二段前,会更好,第三段内容其实是概括,但是公孙龙应该是用第三段的逻辑解释第四段的内容,他从正反两面论证物和思维的关系:无思维,物不显;无思维,物不在,思维指什么?空谈思维不是思维,得处的结论就是第一段落的逻辑:物莫非指也!(也就是上文我用阴阳图示的物和思维关系,一阴一阳之为道,负阴抱阳)


六,天下无指者,生于物之各有名,不为指也。不为指而谓之指,是无部为指。以有不为指之无不为指,未可。

世界那些没有思维的人,就是因为出生在物有名字之后,但是没有摸清它自己的思维,不知道真实的思维的那群人把这个叫做思维,其实还是不懂思维。把你认知的思维当作真实的思维,这样是不对的!

中国哲学简谈——逻辑哲学,破解数千年悬而未决之谜,《指物论》

第二层思维:你的思维要破,才能重塑,因为影响,所以不是真实的,而冯友兰先生却认为公孙龙这个解说是唯心论,我请教大家一个问题?人们今天创造很多以前没有的概念,这个东西存在吗?就是人为的创造一个产品或者东西,有人去取了个名字,给他做了个定义,但是这个东西真的是你真实看到的东西吗?哲学就是要教会大家思辨事物的本质而已,我们今天不探讨先有物还是现有思维,冯先生的这个论断在哲学史上的研究是有很大问题的,把自己不能解释清楚的东西硬生生的用概念引起大家的共相、个相论,或者延申到唯心,这是对逻辑哲学的不负责任。到这里,其实上面所有的论断是整篇的1/2论证,下面的论证才是思维的第三阶段。


七, 以“指者天下之所无”。天下无指者,物不可谓无指也;不可谓无指者。非有非指也;非有非指者,物莫非指、指非非指也,指与物非指也。

1,我指出思维是虚的;

2,世界没有思维,那么物又不能说是没有思维的东西(物一旦脱离思维,它就不是物);

3,你又不能说这个东西不是思维产生的,假如是这样,结论就是不存在没有思维决定的事物;

4,既然没有思维,事物就不存在,而物是存在的,这个物就是思维的产物,那么物无一不是思维产生的,但是又不是你们那么理解的思维,我说的思维是:思维与物都不是你们认为那样的思维。

第三层思维:1是思维的结论,2、3是推论——物无一不由思维产生,但是2与3的这个思维推导也是公孙龙的思维推论,所以4的意思就是在思维上否定第一层浅显的思维以及第二层破思维的思维,得到第三层思维——仅意会不言传。

中国哲学简谈——逻辑哲学,破解数千年悬而未决之谜,《指物论》

第三层这段话很绕口,用论证的方式给大家讲解这个问题的关键:

A与B论证事物,根据我前文的开口就错的思维引发:

第一层,A说某某是对的,B提出相应的否定案例或者说明;

第二层,A无言以对,B看似正确了,如果A默认了B的思维,那么就没有其他思维参与进来。

那我们做一个假设,A说,你如何证明你反驳我的观点是对的?你如何证明我获得的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你只是在否定我的结论,却没有对你、我思维的过程进行分析。

第三层,但是B不能证明,A从其他位置获取的思维是错的(A如果一直不认可B,思维还有对错吗?——不讲理),那也就是A的思维是没问题,或者也是B的思维也没为题,一切的根源就在于A与B都受到思维的约束,而不知道自己思维的来源;

第四层,第一、二、三层辨证的过程都是我的思维,这个思维的过程才是思维,我说的思维是这个思维,你们证道第三层就以为是思维也不对。

一切逻辑哲学问题都是在否定自己思维的过程,而我前面这个话(一切逻辑哲学问题都是在否定自己思维的过程)是我得到的思维,又可能影响到你了,不好意思,我不想,哲学家把这个叫否定之否定,我不是哲学家,不想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我不专业,你们专业的把我排斥在外,我不懂什么叫否定之否定。有的专家、学者看不懂,就说这套逻辑哲学是悖论,你有你的观点,我有我的观点,公孙龙的观点是他思维论证再论证的产物,你看不懂不能叫悖论,或者你可以叫悖论,反正我不能证明你思维的错误,随他去吧!

八 ,使天下无物指,谁径谓非指?天下无物,谁径谓指?天下有指无物指,谁径谓非指、径谓无物非指?

假如世界都没有物的思维?你们的思维指的什么?世界无物,你们的思维又指什么?世界有一种思维叫做无物的思维(公孙龙式思维),那这个思维(无物的思维——公孙龙)到底要要表达你们的思维,还是表达无物而无思维的思维呢?

九, 且夫指固自为非指,奚待于物而乃与为指?

哎,人都是自以为有思维,而导致无思维,这就像物一样,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总结

如果觉得上面的逻辑混乱就不要看了,因为大多数人数学不好,逻辑也没有,也会徒增烦恼。——你的思维没问题的。

如果你觉得上面的逻辑你搞懂了,那么你从现在开始可以看懂《道德经》、庄子以及佛法,然后追寻另一种快乐了。不能不说,也不能不言表。

中国哲学简谈——逻辑哲学,破解数千年悬而未决之谜,《指物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