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卧龙与冢虎,谁更胜一筹(1)战略思维篇

 金色年华554 2019-10-07

三国中有着无数的风流人物,但其中要说是真正的“死对头”的就应该是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个人了。这两人的交锋可以说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体现的淋漓尽致,整个六出祁山就是两人的舞台。

诸葛亮在第九十四回曾说:

吾岂惧曹叡耶?所患者唯司马懿一人而已。

当然在小说中,司马懿仅仅是作为一个诸葛亮的陪衬,虽然不能说是屡战屡败,但是绝对是处于劣势的一方。而且最后让司马懿感慨:“吾智不如孔明也。”

卧龙与冢虎,谁更胜一筹(1)战略思维篇

但是真正的历史上是否如此呢?在这里我就先不说最后的结果。我会从六个方面进行一番比较。

战略思维方面

诸葛亮

诸葛亮最为经典的战略规划,是人尽皆知的《隆中对》。

建安十二年,刘备三顾茅庐问计,诸葛亮胸有成竹,认为曹操“不可与之争锋”,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荆州刘表、益州刘璋平庸软弱,可以伺机夺取其地,继而凭借天然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即可争霸天下。这一席话令刘备茅塞顿开,而历史的脚步也基本遵循了这一预判。

卧龙与冢虎,谁更胜一筹(1)战略思维篇

因此《三国演义》称:

孔明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真万古之人不及也。

因此,诸葛亮是超一流额战略思想家这点毋庸置疑。

司马懿

诸葛亮如此了得,作为对手的司马懿也肯定不甘示弱。

建安二十年,曹操征讨张鲁,拿下汉中后。司马懿当即指出:刘备用诡计取得成都,蜀人尚未归附,却与孙权争夺江陵,这正是破蜀的良机。甚至司马懿预料在汉中驻军扬威,就可以让益州震动,再进兵逼迫,势必让敌方土崩瓦解。

可叹英明神武的曹操不知道怎么了,称不愿得陇望蜀,并没有采纳此计。史实证明司马懿的远见,也将遗憾留给了曹操。

卧龙与冢虎,谁更胜一筹(1)战略思维篇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曹操曾一度感到威胁而打算迁都。司马懿认为,迁都这种行为是向对手示弱,会使淮河、汉水一带的人心不稳,并认定刘备和孙权外亲内疏,前者得意非后者所愿,建议让东吴予以牵制,樊城之围自解。

《晋书·宣帝纪》:而便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孙权、刘备,外亲内疏,羽之得意,权所不愿也。可喻权所,令掎其后,则樊围自解。

曹操依计派人与孙权联络,孙权果然从后方偷袭,使关羽失地丧命。

对比

司马懿的上述献策,影响力当然难与《隆中对》相提并论,但是能否就此判断诸葛亮更具远见呢?这里我们就需要分析《隆中对》的难度系数。

早在孙策亡故之时,周瑜就提出“二分天下”大计,之后在赤壁之战后更是北上夺取南郡,还进一步规划了“得蜀而并张鲁”“据襄阳以蹙曹”的战略步骤。鲁肃也提出“榻上策”,指出了荆州之地对于江东的重要性。甚至一介武将甘宁在归降的时候,也是提出先取荆州、再攻巴蜀的建议。

荆州和益州是天下所剩无几的未被曹操所占领的地盘,而且其主都是平庸之辈。瞄准两地以图进取是孙权和刘备的选择。可见当时的有识之士对于这个局势是有着共同的认识的。因此,可以提出占据荆益的观点并不高明。但是可以说诸葛亮对此进行了全方面的理性思考,《隆中对》中的战略深度和广度要在其他战略之上。

北伐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在蜀汉建兴六年到十二年之间,不顾蜀与魏的实力差距五次北伐,却屡屡无功,自己也最终病逝五丈原。

卧龙与冢虎,谁更胜一筹(1)战略思维篇

其实,我们可以发现,魏国一直奉行西守东攻的战略,完全将战争的重心放在东吴。司马懿在被曹叡问到关于征讨吴蜀,该以哪国为先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是吴国。

《晋书·宣帝纪》:又问二虏宜讨,何者为先?对曰:“吴以中国不习水战,故敢散居东关。凡攻敌,必扼其喉而摏其心。夏口、东关,贼之心喉。若为陆军以向皖城,引权东下,为水战军向夏口,乘其虚而击之,此神兵从天而坠,破之必矣。”

如果这个时候诸葛亮的策略是韬光养晦,趁着魏、吴交战之际大力发展,未尝不能以小博大。结果东吴恰恰赚了魏、蜀两国征战的便宜,成为了三国之中最长命的。

诸葛亮的北伐对蜀国来说就是一种透支。连年征战,益州诸郡人力已严重不足。尽管诸葛亮每次北伐兵力只有数万,但是对蜀国也是巨大的负担。孙子也说过,打仗打的就是金钱。

《孙子兵法·作战篇》: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因此蜀国根本就打不起。诸葛亮北伐有数次就是因为粮草不继而退兵,根本原因并不是运输的困难,而是国力已经承受不了。

卧龙与冢虎,谁更胜一筹(1)战略思维篇

相比之下,司马懿就占据了战略上的主动。

在与诸葛亮的对阵中,司马懿以守代攻、以逸待劳。正常来说,凭借魏国的兵力难道不能与蜀国来次正面决战吗?当然是可以的。但是司马懿就是不图这一时之快。因为司马懿料定蜀军最大的问题就是粮草。因此,采用坚壁据守是高明的应对之策。

我们可以看到司马懿这看似消极的防守,由于立于不败之地,从而以时间换取空间,可以说是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同时,这一策略还帮助他应对朝中的局势。

要知道司马懿对阵诸葛亮首先不能惨败,同时还不能大胜,以免引来魏主忌惮、同僚嫉妒。这个点,司马懿把握的恰到好处。为了做到这个,司马懿甚至甘愿承受“畏蜀如虎”的耻笑。

卧龙与冢虎,谁更胜一筹(1)战略思维篇

反观诸葛亮,数次北伐的战略意图一目了然,就是夺取凉州之地,这更让司马懿防守的从容。从国家战略层面来说,北伐并不是一个明智之举。但是诸葛亮为了报先主之恩,又或者肩负着恢复汉室的使命,诸葛亮只能体现出他身上的“顽固”。

辽东

这里展现出司马懿是一个绝对高明的战略家。

魏景初二年,魏明帝命司马懿讨伐辽东公孙渊,当问到敌方可能采取的对策的时候,司马懿提出三种敌军可能会做的举动,同时认为公孙渊必定不会选择弃城而走这一上策。当问到这场战争所需的时间时,司马懿又明确回答:

往百日,还百日,攻百日,以六十日为休息,一年足矣。

而此后战局的演变,正如司马懿所设想的,最后就在司马懿的带领下,彻底铲除了积数十年之久的辽东割据势力。

本篇结语

两人都是极为高明的战略家。诸葛亮提出了三国中最牛气的战略规划《隆中对》。从中看思维的全局性、周密性,三国之中很难有一人可以居于诸葛亮之上。

而司马懿更是战略思想和战略实践的完美结合者。他不仅可以看到未来的一些发展,同时对于眼前局势可以做出最好的应对。因此,从谋事和成事的实效考虑,司马懿的战略观要胜过诸葛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