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骨折手术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术前诊断是否明确。 下胫腓联合损伤? 腓骨远端骨折? 后踝骨折? 软骨损伤? 术中复位。 腓骨对位对线-长度和旋转纠正? 下胫腓复位? 内侧间隙复位? 后踝复位? 术中影像学检查。 投照位置? 三维CT? 移位超过1mm的不稳定踝关节骨折应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什么是不稳定?如何确认? 1.受伤6-8小时内无明显下肢肿胀者或有开放性伤口的病人,急诊进行手术。 2.受伤时间超过8h并有明显肿胀者,应先对骨折进行手法复位并临时石膏固定、患肢RICE治疗,肿胀消退后行手术治疗。 3.中西医结合在踝关节骨折中的作用 1.腓骨骨折固定方式:3.5mm钢板、拉力螺钉、可吸收钉、克氏针张力带等。 考虑问题:中上段骨折是否处理?钢板?克氏针?旷置? 关键看腓骨长度旋转是否纠正,直接影响下胫腓联合是否稳定。 2.腓骨长度和旋转的恢复 术中判断:患侧X线透视、距小腿角是否恢复、必要时双侧对比 螺钉、克氏针张力带、可吸收螺钉、钢板固定 注意: 1.骨折线在内踝上方(胫距关节面顶部以上)呈矢状面垂直向下,骨折块较大,如行前述方向固定可能会导致骨折向上移位。 2.螺钉方向应以平行胫距关节面为宜或行钢板固定以增加稳定性。 1.漂浮体位,先侧卧处理外踝和后踝,再仰卧处理内踝。 2.俯卧位,同时处理后踝和内踝。 优势:后踝显露与固定视野好;弊端:外踝与内踝处理较不方便 3.仰卧位,4字后内侧切口处理后踝 1、外旋50°侧位,避开腓骨钢板遮挡 2、术中CT应用 3、关节镜检查 4、腓骨克氏针临时固定,后踝复位固定后再行腓骨钢板固定 1.接骨板 优势:生物力学强度;弊端:剥离范围大,肌腱粘连,注意马缰绳畸形的防治。 2.螺钉 (一)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断 1.X线检查 胫腓间隙在前后位X片上>5mm,踝关节内侧间隙在踝穴位>4mm,但X线诊断可靠性差,与健侧对照。 2.三维CT、MRI有重要诊断价值。 1.腓骨长度已经获得恢复 2.用2根固定防止旋转不稳定 3.Edon-button应用不合适 4.可以螺钉加Suture-button (二)弹性固定 1.单纽扣钢板 2.双纽扣钢板 3.纽扣钢板与螺钉联合应用 4.胫腓钩 优势:保留胫腓骨远端生理活动范围;无需二次取出手术。 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