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育是终身课程,大部分时间需要父母学习和实践,才能找到适合的育儿方式,很多教育方法需要结合家长的心理因素和成长背景做适当调整才能发挥最好的效果。 很多教育方式中主观的想法融入进去之后,就变了味道,爱与自由是教育的基础,凡事都讲究适度,对于孩子来说要给他们多少爱和自由才是最好的呢? 什么是自由?自由并不等于放纵更不等于予取予求,有的家长宁愿牺牲孩子的天性也不允许任何的差错发生,把原本属于孩子的自由紧紧的拽在自己的手里,认为这就会万无一失,但是孩子终有一天要长大,长期严厉的管教让孩子变得呆板,懦弱,叛逆,这个时候家长想要挽回就太难了。 自由是人的天性,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的创造这样的环境,虽然自由不是谁能给予谁的,但从新生以来这个每个人都有的权利就会被赋予到身上,不需要被人为干预或者培养。 自由并不等于散漫和放纵,更不是无拘无束,任性妄为,如果让孩子毫无目地凭本能活动,没有目标引导的话,孩子只会这里闲逛一下,那里闲逛一下,然后玩着玩着就累了,这其实是一种“假累”现象,精力无法集中,体力也不如之前充沛,虽然自由了但是失去了目标,这个时候的孩子内心很空虚,能量想要释放但却不知往哪里释放。 人需要完成计划中的事情内心才会得到满足,此时心理状态才能比较平静和充实,而不是焦虑和疲乏的,孩子同样需要从事智力挑战或者是目的性的游戏,在完成的过程中没有身心约束不受打扰,这样的活动下来孩子既能享受到自由,又能觉得内心充实。 家长仔细观察是能够发现孩子满足的状态和无所事事状态下的不同。 每当让说起让孩子自由发展的时候,家长就会问,那些在偏远地区或者乡村郊野的孩子他们也有足够的自由,甚至不用上学受管教,生活中也没有规矩的束缚,为什么没有表现出出众的创造力和非凡的社会作业能力呢? 这就是教育中对自由定义的关键所在,让孩子自我发展,是指他们在人格和状态中得到发展,而不是像人们普遍认为的,将孩子交给本能,如果只运用本能而不运用成人和孩子的智慧共同作用的话,那么孩子就只能发展体格,在智力和社交方面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家长在把握纪律和自由上的尺寸是很难的,所有的纪律要通过自由来实现,不是不动不说完全听从这才是纪律,这样只是一个失去自我的人,只有当孩子能遵循生活规则的时候,他才能管住自己的行为,才是一个守纪律的人。 让孩子在充分的自由活动中遵循内部的秩序,主观发现纪律在集体活动中是有益的,感知有序环境的美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自愿的遵守。而不是高压和强迫式的遵守。 传统教育都是喜欢强迫孩子遵守纪律,表面看起来孩子很乖巧,但这都是不孩子自愿的,也就是他们不是在理解和内化几率之后完成的,而是屈服于成人的强迫之下被动产生的。 这样对孩子的生命构建是没有帮助的,反而扼杀了孩子自主判断能力。孩子不应该为了别人而遵守纪律,孩子的自由不应该超越集体利益,孩子的自由应该是在一个相对环境中内心遵守纪律之下的自由。 家长应该是被动的观察者,而不是总打扰孩子正常活动,干扰他们行为的主动观察者。成人特别喜欢用手帮助孩子完成本应该他们自己完成的事,这其实就在剥夺孩子的征服感。如果不动手用语言,没完没了的说教,其实也会减弱孩子的学习热情,要做到保护孩子的求知热情,尊重他们,最大限度的给孩子探索的自由。 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不给孩子过多的干涉,当孩子们克服了困难,他们会为自己的胜利感到高兴,因此孩子在琢磨一样东西的时候,家长能够做的就是静观其变。 还给孩子自由,除了行为上的,还有心理情绪上的,作为成年人,伤心的时候最需要的就是痛痛快快哭一场,眼泪是最好的发泄,生气的时候也想要做点什么能够发泄出来。 喜怒哀乐是人的基本情感,要成熟的驾驭这些情感需要极高的情商,成年人都未必能够百分百做到,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需要情绪充分表达,不允许孩子大哭,不允许孩子生气,不是责备就是哄,总而言之有情绪就是不对的,需要被阻止的,这样剥夺孩子表达的自由其实很不好。 孩子和成年人一样,喜怒哀乐都是有原因的,发泄情绪这是他们作为一个人基本的人身自由,家长要接纳孩子的情绪,给孩子以表现的情绪,如果出现过激行为,才需要家长出手阻止。 很多时候孩子错误的行为是模仿大人得来的,家长在看到孩子的错误行为之后首先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曾经这样做过,如果有,就和孩子说“我这样做是不对的,咱们一起改正好不好?”,其实孩子在小的时候都是无条件爱着和顺从父母的,很多时候都是父母教育方式出了问题导致了孩子行为偏差。 如果想要孩子遵守规矩,家长就先要以身作者,请放手让孩子在内在生命的指引下无拘无束的自由成长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