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部分朋友在看清朝题材的电视剧里,会注意到这样的一个细节:那就是清兵衣服上有个“兵”字儿。
如果问小编,对这种军服的印象,小编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说。 先说“勇”字儿。
小编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那时候说1998年左右,小编看过一部电视剧,叫《大内群英》(是经典港剧),里面清兵穿军服,经常出现个“勇”字儿,不过小编那时候没多想,只道这是夸奖清兵能打。
至于“兵”字儿,是第二年,在家无聊看鲁迅的《药》,里面提到清兵刽子手装束,下边注释提到,有的清兵军服上边写的“兵”字儿,这时候,我才知道,清军军服还有这么多讲究。
那么问题来了,这兵和勇的区别是什么? 这说来话长。 一般提起清朝,很多人印象里清朝的民族矛盾是满汉矛盾,其实这是一个错误认知,因为清朝的民族矛盾,是旗民矛盾——也就是旗人和民人的矛盾。
您又要问了:这个旗人是啥? 话说当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那会儿,后金和历史上的契丹、西夏、高句丽一样,奉行全民皆兵制度(没办法,人少还想打仗,只能如此),而努尔哈赤把壮丁编制了四个旗,也就是后来的正黄旗、正蓝旗、正红旗和正白旗——这是最早的清兵(不过当时叫金兵)。
努尔哈赤被袁崇焕一炮炸死以后,皇太极上台,皇太极在位期间,把四个旗改成了八个旗,这还不算,皇太极还把蒙古(可以理解成北元)末代大汗(皇帝)林丹汗送上西天,吞并了漠南蒙古,然后把蒙古人也编制了八旗——而之前女真族改叫满洲族,女真八旗改为满八旗,而蒙古人的八旗则叫蒙八旗。
皇太极是清朝历史上雄才大略的君王,因为如果清朝(女真)按照努尔哈赤的路线那么折腾,那肯定是成不了气候的,因为努尔哈赤排斥汉人。
而皇太极不但重用汉人做官,还在满八旗、蒙八旗之外,建立汉八旗,吸纳汉人当兵。 皇太极死后,清朝利用明朝内乱进了关并且建立了统治。
而少数的旗人(包括汉族旗人)指望统治绝大多数民人,压根不现实,但是清朝皇帝又不能盲目的扩张汉八旗,于是,清朝皇帝别出心裁,又在八旗军之外,开创了绿营兵——而绿营兵,基本上都是民人参与。
而因为八旗军和绿营兵,都属于清朝的国家武装(当然你说是皇家武装也没问题),因此这部分人的军服上,写的兵字儿。
意思是国家的兵。 那么勇字儿呢? 这说来话说。 这个勇,指的是乡勇,说白了,就是各地大户自己花钱组织的军队,不过这类军队一般是出现在乱世。
中国乡勇最早出现的时代,还真不是清朝,小编印象里,东汉末年就有了——说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当年黄巾起义,刘备等人不也自筹经费组织兵马打造兵器,说是帮东汉打黄巾军,而刘备所组织的部队,在当时就属于乡勇。
清朝的乡勇,最早是嘉庆皇帝时期出现的,那时候天理教起来搞事情,而八旗军、绿营兵光吃饭不干活,嘉庆皇帝一着急,于是动员各地大户起来招兵买马打天理教,这算是清朝乡勇的由来。 而乡勇的军服上,当然是勇了,指的是乡勇,区别于国家(皇家)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