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风人文图典|“小红旗插白糖糕”

 沪学 2019-10-07

《图画日报》所绘小孩手里拿的重阳旗

国庆假日里,应嘉定几位老友之邀,偕内人在嘉定小住几日,在嘉定古镇街头走走,卖糕点的小店已经开始供应重阳糕了,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时光匆匆,过得实在太快了。

千百年来,重阳节积淀着我们民族的诸多生活智慧,例如,中国的古人认为“九”是自然数中最大的数,“九月九日”是两个“阳之极数”的重叠,故有“重阳”之说,从魏晋时代起,逐渐形成节日,农历九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热闹非凡。有一首《九月九的酒》的歌写得很棒,词作者是陈树先生:“又是九月九,重阳夜难聚首,思乡的人儿,飘流在外头,又是九月九,愁更愁情更忧,回家的打算,始终在心头……”这首歌子好就好在抒发了当代人的乡愁和迷思。

重阳节内容太丰富,我就从九九重阳一块糕说起,小时候住在徐家汇老街里,每过重阳节,不论经济多么拮据,善良的母亲精打细算,总要到街上去买回几块重阳糕回来,给兄弟姐妹吃块糕,也意味着登高了。重阳节要登高,可是上海市区无山可登,“糕”与“高”谐音,用吃糕代替登高,真是一个不错的主意哩。

说到上海的重阳糕,因其美好的寓意,成为上海人极具时令特色的一块糕。这要与江南的社会风俗关联,上海原本就是江南的古镇,江南文化的基础之一就是稻米特色,可以说江南人一年四季都在吃糕,如正月初一吃糖年糕、猪油年糕,二月初二供应油煎年糕,俗称“撑腰糕”,三月清明节供应青团子,四月十四食用神仙糕,五月初五各色粽子,六月里有绿豆糕、薄荷糕、米枫糕,七月十五有豇豆糕,九月初九食用重阳糕,十月供应番瓜团子,十一月冬至节供应冬至团子,十二月供应各式年糕。除按时令节气的变化供应各种品种外,还按照风俗习惯推出各种适销品种,,姑娘出嫁有蜜糕、铺床团子,小孩满月和周岁生日糕……举凡乔迁之喜、老人做寿、升学开业,都会散发各种糕团。

这方面,与上海近在咫尺的苏州人,是上海人的老师,苏州的糕点制作技术不要说在江南,就是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的。重阳糕不仅制作步骤上程序繁复,外观上也更加美观,重阳糕在苏州被称为“花糕”,上海人也有沿袭苏州人的叫法谓之“花糕”,但称重阳糕为“糖糕”或者“白糖糕”的很多。当然,祖国各地因地制宜,随食材的取舍制作的重阳糕名目多得难以计数。清嘉庆年间华亭陈金浩著《松江衢歌》,收入清康、乾时期上海地方歌谣一百首,其中就有一首“重阳糕”的歌谣:“小红旗插白糖糕,默缀重阳无菊粉,一览凭楼远市嚣,江城何处可登高。”农家自制的重阳糕通常为糖糕,在糕上插一小纸旗就成了重阳糕,这就是所谓的“小红旗插白糖糕”。

重阳日,“小红旗插白糖糕”为上海旧俗,糕点铺制五色花糕,遍插五彩小旗,全城晃动五彩小旗,该是一幅多么生动的社会风俗画。“重阳夜难聚首,思乡的人儿,飘流在外头”这一天,父母家必迎出嫁的女儿归宁,全家一起食重阳糕,九日天明,以方糕置小儿女额上,祝颂:“愿儿百事俱高。”

食用重阳糕又叫菊糕、花糕、糖糕,其起源或可追溯到数千年之前。据说是秋收后一种尝新食品,后来成了重阳节的时令节物。“世人争买,共家堂,馈亲友”,其乐融融,也是人间美事。

如今说起重阳节,尊老敬老蔚为成风,对于银发浪潮冲击下的时代,安置好年长者的生活,确实是太重要了,我为这种社会风气点赞,并希望这种风气能够长久地坚持下去,使我们这个社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的传统能够发扬光大。

为此,特发一组重阳节花糕老照片,与各位师友分享!

1930年代上海“营业写真”“卖重阳糕”图

重阳糕插重阳旗

重阳糕插重阳旗

重阳节全家相聚在一起,吃重阳糕

南京中华门附近出售重阳糕上都插一面小令旗

市民游客在南京甘家大院老茶馆参与重阳节民俗活动

重阳节民俗活动中卖重阳糕的临时摊点

上海闵行区一所幼儿园中二班宝宝给重阳糕插上小旗子

上海“小红旗插白糖糕”的传统在传承

2019年107日于沪上五角场凝风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