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远不要向身边的人“哭穷”,哭穷其实是一种虚伪的“谦虚”

 谢耳朵馆长 2020-08-13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在一档街头采访类节目中,主持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你的朋友里,如果有一个经常炫富的和一个经常哭穷的,你更愿意和谁交流呢?”受访者的回答出乎意料,大多数人都选择愿意与炫富者交流,而对哭穷者嗤之以鼻。那些整天秀优越感的人遭到鄙视是很正常的现象,那么为什么现实中,喜欢哭穷的人反而更加令人讨厌呢?
事实上,在当下社会里,“哭穷”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不论是穷人还是富人,他们之中很多都喜欢向他人“倾诉”自己在经济上的困难,有的人明明清楚哭穷可能会招致他人的反感,但是仍然乐此不疲,这其中又有怎样的心理动因呢?

虚伪的示弱
生活中,许多人哭穷并不是因为他(她)真的经济困难,而是为了满足自己在某方面的心理需求。许多人哭穷是因为自己的吝啬与自私,这类人往往不希望他人知道自己的底细,生活中也总想占小便宜,由于他们非常害怕因为自己“露财”而付出更多,因此他们选择以哭穷的形式向外界表明自己无利可图。
此外,有些人哭穷是一种向他人主动示弱的表现,即是一种虚伪的“谦虚”这一点尤其体现在竞争关系中。在学生时代,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些人,他们平时学习比任何人都努力,而当你问起他们复习进度时,他们总说“还没怎么看呢!”结果这些人考出来的成绩比一般人都好。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故意示弱,让竞争对手拥有优越感而疏于学习,从而达到自己削弱竞争对手的目的。许多人哭穷也是类似的心理,要么想借此获得更多帮助,要么就是想让你觉得他(她)没有威胁,从而在某些竞争中占到便宜。
同时,很多人由于形成了故意向别人示弱的习惯,因此无论是否需要哭穷,他们都会习惯性地向他人表明:“我是弱者”、“我需要帮助”、“我人畜无害”。

消极的心理暗示
哭穷这种行为之所以令人反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哭穷者身上的消极氛围。这种“负能量”会给人带来很大的负面作用。日本著名作家、心理咨询师心屋仁之助曾经说过:喜欢哭穷的人永远没法富裕。一个人一旦将“穷”字挂在嘴边,就会给自己持续的消极心理暗示
心理学认为,心理暗示( Mental Suggestion)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而受暗示性是一个人心理的本质属性。换言之,每个人都会受到心理暗示的影响,长时间的哭穷,就会给自己施加“贫穷”的自我认知,认为自己真的很贫困,自己真的需要得到他人的帮助。

一方面,这种心理会使人失去自我奋斗的意识,促使人一味地依赖他人;另一方面,随着暗示的逐渐加深,哭穷就会成为一个人在遇到困难时的条件反射。长此以往,经常哭穷的富人会变得更加保守与胆怯,而穷人则会真的越变越穷。
因此,当你的身边出现这样一个人,他在向你索取帮助的同时又践踏着你们的友谊,折磨你们的心灵,你自然就会对这个人厌恶至极。当然,哭穷带来的恶果还不止于此。

哭穷式教育:让孩子缺乏安全感
曾几何时,“哭穷”已经成为了家长教育孩子的常见手段,或许有些家长的本意是让孩子学会勤俭节约的品质,不挥霍浪费,但殊不知这种教育方式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伤害。
父母对孩子长期“哭穷”,会时刻向孩子宣传负能量,这会让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长期持续下去就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与信任感,他们不再关注亲情,也不再关心家庭。同时,由于这种心理层面的匮乏感,孩子还会出现强烈的自卑情绪——而这种自卑往往伴随一生。
最后,哭穷会造成孩子认知能力与价值观的缺失。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稀缺心态”,指的是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在某些方面存在严重缺陷时,就会不由自主产生强烈的补偿欲,简单来说就是越缺少什么就越在意什么。

那些生活在父母喜欢哭穷的家庭中的孩子,往往比平常的同龄人更加在意钱财,他们会在用钱时产生负罪感,进而对钱产生一种扭曲的渴望。总之,从心理学角度看,永远不要向身边的人哭穷,无论是在人际交往还是家庭教育中,哭穷都是一种害人又害己的行为,它代表的不是弱小,而是颓废与无能。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行为心理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