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悦”读语文,文心自成 [写 阅 壹 · 文 物 物 语] 作文题 【题目】 怀念 的日子 【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600字左右。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壹]怀 念 糖 香 满 溢 的 日 子 周欣睿同学 很小的时候,无论走到长沙的什么地方,总能听见许些熟悉的吆喝声: “卖糖画、卖糖画!好吃又好看的糖画!” 糖画,似乎是我童年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无论是校门口、广场上、步行街,静寂或是喧闹的场所,我总能在无意中,神奇地找到卖糖画的小摊。 记忆中,画糖人总是带着一张小板凳。身边的铜锅中,焦黄的糖浆咕噜咕噜地响着。插满各式糖画的架子下是一块光滑平整的大石板。那里,就是一支支糖画诞生的地方。 最令我留恋的,不仅仅是糖画美丽奇特的造型,还有画糖人精湛的手艺。看画糖人握着满是糖浆的勺,微微倾斜,金黄色的糖丝就好似山间的细流,不断地落在石板上。画糖人的手,一弯一提,一根根糖丝便弯曲着落下,曲曲折折绘出不同的形状。不必说那灵巧的兔子、顽皮的猴,也不必说凶猛的老虎、高大的熊,只看那竞跃的金鱼、展翅欲飞的鹰,便有无限趣味。不禁感叹画糖人那双满是老茧的手,却如此灵巧。 糖画是美的,但吃起来免不了令人难堪。若要吃,便会糊得满嘴的糖。可是糖在口中慢慢融化,令人满足的感觉,也让我不甚在意自己的形象了。 可是,时间似乎将记忆中的糖画,悄无声息地带走了。渐渐地,画糖人的小摊似乎越来越少。是因为我不再寻找了吗?还是城管的管制呢? 直到我听到这样一则新闻:“扎风筝、浮雕、糖画等传统手艺,近乎失传……” 原来如此啊。 那记忆中糖香满溢的日子,还会出现吗?不禁感到些许怀念和落寞,仅仅是因为糖画摊的消失吗? (多焦觉得我们至少能学什么?1.借物抒怀,借由糖画抒发对失传传统的追忆与怀念。2.第五段画线句子是小作者上周课堂上描写的传统风物,这样细致优美的描写语言在作文中是亮点。3.立意上呼应时代热点,使得文章大气深刻。4.写糖画按照“吆喝声——装备——手艺——吃相”这样的顺序行文,符合读者对糖画的想象,自然合理,容易让读者共情。5.倒数第五段画线句是一个独特的生活体验,一个文文静静但是因为糖画太好吃而不在意形象的女孩跃然纸上,很细节也很可爱。) (贰)怀 念 在 老 家 的 日 子 田景行同学 老家,对我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 小时候,每到晚饭后表弟都急冲冲地叫:“快一点,我还要带小黑一起玩呢!”小黑是我外婆家养的一只土狗,每当这时,外婆便从家中快步走出来,怀里抱着刚刚吃饱,正在伸懒腰的小黑。我们刚一走到田埂上,外婆便把小黑放下来。小黑一路小跑往前,我则跟着表弟一起去追,只留下外婆焦急地在后面喊:“慢点,莫摔了。” 我和表弟在田埂上欢快地跑着,田间的晚风迎面吹来,拂去了疲惫,带来了一阵清凉。田里瓜果的清香沁人心脾,天空中,夕阳如画,让人陶醉。(环境描写) 每天中午起床,燥热难耐时,外婆刚好从田边回来,抱着一个大西瓜。我和表弟便飞跑过去,围着外婆,看着外婆把西瓜切开,便一手一块,痛快地吃起来,小黑也趴在桌子边。一双黑溜溜的大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西瓜。 每天早上我一醒来,外婆已经在楼下做好了早饭。待我们洗漱后便给我们端来一碗面。我们在门口吸溜着面条,望着田野间飞翔的白鹭,感受着早晨的清馨空气,微凉的晨风向我们吹来,一个无忧无虑的日子又开始了。 现在,小黑一年前在东站走丢了,外婆也已离去,无忧无虑的乡下生活已经成了永远的怀念。 (多焦觉得我们至少能学什么?1.第三段的环境描写,让文章的叙事节奏得到缓冲,让文章的画面更有美感,让记忆中愉悦的感受具体化,让读者身临其境。2.直到结尾部分作者才写到“小黑一年前在东站走丢了,外婆也已离去”,这让前面的美好欢乐全部“破灭”,从而形成巨大的张力。这张力是给读者的致命一击。3.小作者的情真意切,让他能够从记忆中提取那样唯美温暖的画面。最动人的,还是那一颗真心。) (叁)怀 念 有 奶 奶 相 伴 的 日 子 童浩凯同学 心率仪的声音滴滴答答,在病房的墙根晕出一圈白色的空洞。 我默默地坐在床头,看着这空洞从墙根,蔓延向房间的每一个角落,无可奈何。 病床上躺着的,是我67岁的老奶奶。半个月前,没有一点儿预告,她被抬进了这间病房,身上插满各种颜色的输液管,更加映衬了她脸色的苍白。 说实话,我从未意识到奶奶生病了,直到初一过去了大半年,我才发现奶奶真的老了,而奶奶生病垂危的时候,我却提供不了任何帮助,因为在我意识深处,我才是那个一直被保护的孩子。 大约是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因为同同学打架,我被请进了老师的办公室。直到晚上七八点,我才被放出来,背着沉重的书包,带着腿上的淤青,我一个人踏进了浓稠的黑夜。 怀着恐惧,我轻轻打开了家里的门,温暖的灯光与奶奶焦急又心疼的话语瞬间照进了我的心里:“凯啊,你要急死我了啊。”我不知道耳背的她是怎么听到那一声轻响的,但就在她拥抱我的那个瞬间,我所有的悲愤与委屈就全部化为泪水打湿了她的衣襟。她一边帮我拿下书包,一边听我含糊不清地讲着事情的经过。听完后她什么也没说,只是匆匆地从厨房里端出一碗蒸蛋,黄橙橙的,一直暖到我的心底。“快吃吧,专门给你留的,再不吃就凉了。“她一边说着,一边拿出毛巾给我擦汗,眼神里满是爱护。 那天的记忆到这里便中断了,但人生里的却没有。十岁时,我忘交作业,全家人一起在饭桌上声讨我,只有奶奶除外。十二岁时,我初中第一次获得三好学生,奶奶不顾家人反对,给我操办了一桌酒席。直到病倒前,奶奶还坚持每天晚上给我下厨——她不放心学校食堂。 在我的记忆中,奶奶总是想方设法要给我最好的,现在奶奶病倒了,我却无能为力。但我好歹还能做一件事儿,和奶奶一起,在人生路途上,一起怀念那些逝去的,奶奶的日子…… (多焦觉得我们至少能学什么?1.用词用句,充满画面感和音乐感。开头的一段“心率仪的声音滴滴答答,在病房的墙根晕出一圈白色的空洞。”动词“晕”以及这化虚为实的“空洞”把内心的惆怅外化为画面,从而更能感染读者。第五段中“背着沉重的书包,带着腿上的淤青,我一个人踏进了浓稠的黑夜。”这里读来朗朗上口,是语言音乐感的体现。2.写人类文章,一人写多事,并且事有主次。本文的主角是奶奶,围绕奶奶一共写了四件事,但是四件事只有一件为主。就像《背影》中,“背影”为主,其他像父亲找工作、在南京勾留等都是次要的点缀。当然这些“主”“次”又构成了一个整体在表现人物。3.小作者浩凯绝对是过渡的天才,这一点我之前在他的《喝水》那篇文章就已经讲过。他的“大约是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过渡自“因为在我意识深处,我才是那个一直被保护的孩子”。4.小作者能写出“无可奈何”这个词,表明他曾经思考过自己是否能为家里做点什么。这是小男子汉才有的思考吧。他的感恩之心他的懂事恐怕才是我们最要去学习的。) (肆)怀 念 秋 收 的 日 子 曾泽政同学 “远处阳光下轻轻涌动着,金色的麦浪。就在那里,曾是你和我相遇的地方。”这是李健唱过的歌,朴实真诚,也仿佛是我记忆中的家乡。 我的家乡是南方的一个小村落,那里没有麦子,只有金黄的油麦菜。风轻轻一拂,油麦菜随之摇摆,宛如金色的浪花,胜过那“麦浪”许多。因为这其中还含着淡雅的香气。 小时候,我喜欢站在家门口的一个小土包上,极目远眺,可以望见金色浪花一直延伸到尽头。到了秋天,一个丰收的季节,那农民便跃入田中,忙于他们的收成。我却常常把那些戴斗笠的农民看作船,一艘艘在金色的大海里飘荡、航行。外婆嘱咐我几句,自己也化作一艘船儿,在“港口”处下水了。我喜欢外婆在海中遨游,因为每次归来,收获的不仅仅是油麦菜,还有其他作物:黄瓜、芹菜、竹笋等,有时还会有河蚌,田螺。我总是毫不客气地将“战利品”纳入自己的肚皮。 再大一点,我有时也会进入这片未知而美丽的海域,想帮一帮外婆。可是小孩毕竟无忧无虑,抬不起镰刀也就作罢,只在田野里疯玩疯跑,。抓一抓不时飞来的淡黄色蝴蝶,但常常失败,直到我学了一首诗“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是多么真实的写照啊。当然,秋天还是个丰富的季节,我自然免不了嘴馋,跑去拿别人的蔬果,回来后免不了被训斥一顿。跑着跑着,时光也从手中溜走了。 现在也只是放长假时能回去看看了,门口的小土包或许早已平整下去,抑或是我长大了,看这些土包越来越小了。走在小路间,秋风拂过,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留下的这段难以忘怀的记忆。 (多焦觉得我们至少能学什么?1.借物抒怀,借由那一片油菜花表达对故乡的怀念。2.贯穿始终的比喻。3.倒数第二段化诗入文,让文章有文气。4.结尾的抒情也是借由“小土包”去铺垫的,这让文章更有整体感更有感染力。) (伍)怀 念 在 故 乡 的 日 子 邓添睿同学 我是在故乡长大的。 故乡是那一片吞吐不尽的农田。故乡的那片农田,永远是我们的乐园。小时候。并没有什么游戏可以玩耍,于是我们那时最爱的就是一大群人去捉蛐蛐玩。午后,农田中传出的笑声,一定就是我们的。我们在田中来回穿梭,为的就是那几只蛐蛐。我们卧在泥土上,双手轻轻拨开叶片,眼睛瞪得溜圆,仔细搜查每一片区域。如果没有,我们就匍匐前进,直至找到蛐蛐。找到后,用细线轻轻缠在蛐蛐的一条腿上,接着用泥土砌出一个“斗兽场”,看着几只蛐蛐互相争斗,好不快活。当然,一片农田的乐趣远不止这些,有时玩着玩着渴了,我们就随手砸开一个西瓜,任凭鲜红的汁水溅在我们身上。 故乡是厨房中那数不尽的美食。其中爷爷做的坛子菜和奶奶做的霉豆腐是我的最爱。坛子菜清凉解暑,霉豆腐香辣解馋。每年夏天,院子的刀声和搓揉声便会“一唱一和”形成一首“美味”的交响曲。爷爷奶奶做各自的的美食时,我一定会从头到尾紧跟着他们,这样的视觉盛宴,谁又想错过呢?而且我寸步不离,才好实施“行窃”啊。我会时不时因为各种原因将手伸向半成品美食,在院子中“蹭吃蹭喝”,然后再一边夸奖,而爷爷奶奶也只是对视一笑,时不时假装生气地自豪的训斥我一下。 现在,因为学业的压力,半年回一次都变得是一种奢侈。家乡的美食现在大多是邮寄过来的,打开包裹时,外面定会有一层厚厚的稻草保护着。我分外爱惜这层稻草,因为它保护着我的故乡,使爱不再受到伤害。 (多焦觉得我们至少能学什么?1.文章入题简练,结构清晰。两个主段落分别只用一句话引领。2.文章结尾处的“一层厚厚的稻草”很细节很动人,没有抽象地直接地去表现对家乡的怀念,而是借由这具体的“稻草”去表达。) 成长路上 多焦语文伴你同行 欢迎您在留言区畅所欲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