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领导和父母的奖励,是如何“毁”掉一个员工或孩子的?

 孟溪ProbeT连山 2019-10-08

不管是在公司,或是在家庭里,试图用物质奖励激励员工和孩子的事情大有人在。

“拿下这个单子,团队每人奖励1000元。”

“你考第一名,妈妈给你买你喜欢的玩具。”

但物质奖励真的有利于员工和孩子的进步吗?以下,Enjoy:

领导和父母的奖励,是如何“毁”掉一个员工或孩子的?

来源:《绩效使能:超越OKR》

作者:况阳

01

奖励是如何影响“内在动机”?

爱德华·德西曾分析了1971~1996年间累计128篇有关奖励的论文后,得到了关于奖励对内在动机的影响。

  • 无条件任务奖:参与任务即有奖,不再设置任何其他条件。

  • 参与奖:参与指定任务一定时长后才会获得的激励。

  • 完成奖:完成指定的目标任务后才能获得的激励(绝对比较)。

  • 绩效奖:只有达到特定绩效水平后才能获得的激励(相对比较),比如,比其他80%的人完成得好。

如果用更通俗的方式表述,就是:

积极性反馈信息(如表扬)整体上对内在动机起促进作用。

外在奖励整体上会削弱人的内在动机,尤其是可预期的外在奖励,对内在动机的削弱作用最明显,意外奖励对内在动机影响相对较小。

在可预期奖励类型中,对内在动机的削弱效果由强到弱依次是:完成奖>参与奖>绩效奖>无条件任务奖。

布鲁诺·弗雷(Bruno S. Frey)在《不只是为了钱》(Not Just For theMoney)一书中列举了几个场景:

场景1-1:一个和父母相处得十分融洽的小男孩,最初自愿帮助清理自家草坪。每次在他清理完草坪后,父亲都会付他一笔钱以作酬劳。

场景1-2:一个小女孩突然收到了父亲送给他的一辆自行车,父亲告诉他,这是作为感谢她最近帮助修剪草坪的礼物。

场景2-1:你的朋友邀请你去他家就餐。在就餐结束后,你从钱包里掏出一笔钱给他以作饭资。

场景2-2:你去餐馆就餐。在就餐结束后,你向服务员支付了相应餐费。

场景3-1:在一所大学,有部分教授特别敬业,每周有效教学时间经常大于8小时,但有部分教授却不太负责,每周教学时间经常小于这一建议课时。然后,学校教务处统一发布了一项规定,强制要求所有教授每周授课时长必须达到8小时。

场景3-2:教务处挑选那些十分敬业的教授,组成一个官方代表团去一个美丽怡人的城市参加一个重要会议。

场景4:你去拜访你的一个朋友,他原本答应去机场接你的,但当你到机场时,发现接你的不是你朋友,而是一位陌生女士。她告诉你说:“你的朋友有事耽搁了,他让我来接你。

领导和父母的奖励,是如何“毁”掉一个员工或孩子的?

场景1-1在做事和回报之间建立起了一种直接关系,很容易想到,以后小男孩只有在父亲为他的修剪草坪这个行为付费的前提下,他才会做这件事。

可事实上,他原本是乐意做这件事的。

也就是说,父亲的“付费”行为,实际上“挤出”了他原本的内在动机,把修剪草坪这个动作从内在动机驱动变成了外在激励驱动。

而在场景1-2中,激励是不期而遇的,小女孩收到礼物时,感受到的是父亲对她的一种感谢和认可,她也很少会在修剪草坪和礼物之间建立一种直接关联,修剪草坪不一定就有礼物。

在这种情况下,她的内在动机非但不会受损,甚至还会提升。

相信没有谁会像场景2-1那样去做,如果真这样做了,朋友就做不成了,可能你的朋友以后也不会再请你去他家吃饭了。

也就是说,在关系比较亲密的人之间,付费这个动作将大大损害彼此的亲密关系,从而降低了原本的内在动机。

但场景2-2所讲述的现象,则很自然,你的付费动作不会降低餐馆老板的内在动机,这原本就是一种交易行为,你和老板之间也谈不上有什么情感连接,因此也就没有任何内在动机可以“挤出”。

甚至,你去得越多,越是愿意为你的消费买单,反而越能提升老板服务好你的热情。

在场景3-1中,学校一刀切地发布一项规章制度的做法,只会让原本很敬业的那些教授,也把自己的教学时间限定在8小时。

也就是说,这种管控方式,对这部分教授的内在动机造成了“挤出”效应。

而在场景3-2中,学校的这种“付费”参加重要会议的做法,则会被教授们理解为是一种认可和感谢,从而提升他们做事的内在动机水平。

场景4则是一个综合场景。你的朋友没能来机场接你,接你的是一位陌生人。你该向她付费吗?你可能需要和她聊上一聊。

如果她是你朋友的朋友,那么你就不能付费,否则你的朋友就会很难堪,这和场景2-1是一样的。但如果她只是你朋友从市场上叫的一位出租车司机,这个时候你就应该为此付费,你的付费动作也不会有什么损害。

领导和父母的奖励,是如何“毁”掉一个员工或孩子的?

02

损害?or 促进?

那么,外在激励到底什么时候会损害内在动机,什么时候会促进内在动机呢?这有3种情况:

情况A:当一个员工不想做某件事,且外部激励也不显著时,个体通常不会有做事的动机。但一旦他主动选择做这件事,就很可能从中感知到趣味性,从而提升内在动机水平。

情况B:当个体对一件事的初始内在动机水平较低,且外部激励显著时,个体通常倾向于去做这件事,如果他将这种激励视为一种认可,那么外在激励就会“挤入”内在动机,提升他的内在动机水平。但如果他只是希望得到这份回报,则不会提升其内在动机水平。

情况C:当个体对一件事的初始内在动机水平很高,且外部激励显著时,外部激励将对内在动机造成“挤出”效应,削弱其原本的热情和兴趣,损害其内在动机。

来考虑一个场景,一对亲密的恋人某次相遇后,女主人公决定以身相许,但两人亲热过后,男主人公给了女主人公一笔钱。

无疑,这笔钱将彻底改变女主人公做这件事的意愿度,可以想象,两人亲密关系将自此终结。

这就是外在“激励”对内在动机造成的不可恢复的破坏。

关于管控如何削弱内在动机,这里还有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爱德华·德西在《我们为什么要做我们做的那些事》(Why We Do What We Do)一书中提到的。

德西的一个侄女原本非常酷爱读书,每天会花上好几个小时沉迷其中。

后来,学校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量,要求所有学生每天必须阅读1个小时。

自此以后,他的侄女在看书时,会不断地看时间,看离1个小时还有多长时间,1个小时到了以后,她就会把书往旁边一扔,不会再继续看了。

也就是说,学校的这种管理动作,削弱了他的侄女原本的阅读兴趣,当把阅读变成了一种责任时,就不会再体验到其中的乐趣,阅读的时间也比原来少了很多。

领导和父母的奖励,是如何“毁”掉一个员工或孩子的?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每天一万步的。

如今大家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了。美国心理学会有一个研究表明,每天走上一万步,将大大减少患心脏病的概率。

因此,为了让大家动起来,一些企业开展了“每天一万步”活动,要求所有员工把自己的走路步数“晒”出来,并且会进行排名,排在前面的会有相应的奖励。

自此以后,大家走的步数数据越来越多,有人甚至每天走路步数超过6万步,换算成公里数的话相当于一个马拉松里程,即42公里。

惊叹之余,想了解下他们何以如此厉害,然后我们发现了“跑步神器”,只要把手机放上去,它会自动摇晃“计步”,一天轻轻松松达到6万步!

不少人坦言,他们原本是很喜欢走路的,但自从公司有了这样的强行要求之后,他们只能另辟蹊径以达成目标。

而且,当活动结束后,他们每天走的步数,甚至大大低于活动之前。

这就是“管控”对内在动机的“挤出效应”,它蚕食了内在动机,把运动变成了枯燥的责任和义务。

03

奖励与创新

阿马比尔在1985年做过一个实验,把一批年轻实验者随机分成两组,让他们先作两首诗。

然后,其中一组被告知如果他们能再作一首诗,就会获得奖励(外在激励组),而另外一组则被告知作诗会启发人的思维(内在激励组)。

实验结果表明:在没有任何条件影响的情况下,两组所作的前一首诗歌的创新程度相当,但随后获得外在激励的组,其诗歌的创造性反而相比于最初时下降了,而内在激励组的诗歌的创造性却显著地提升了。

再次证实了外在激励对创新的削弱作用,以及内在激励对创新的促进作用。

哈里特·祖克曼(Harriet Zukerman)曾于1967年对比分析了美国5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获奖前后5年的表现。

发现这些获奖者在获奖后5年内,其平均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相较于获奖前5年均出现明显下降,甚至合作性也出现下降,其表现明显差于那些诺奖潜在提名者。

不少诺奖获得者在获奖后感受到了被之前的同伴和团队孤立。

他们称,在获得诺奖后,曾经的亲密合作者纷纷离去,因而,就合作性而言,诺奖“中伤”了他们之间曾经亲密无间的合作关系。

一位诺奖获得者沮丧地写下了下面这段话:

“自从获奖后,再也不能像之前那样专注地去做很多事了,好比一个人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他必须要做出一个决定。如果可以,我宁愿放弃这许多的荣誉,只想回到从前去安心地做事。可是你要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你得先卸下这许多已经叠加到你身上的责任,还得不断地同新来的责任做斗争。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另一位诺奖获得者安德烈·洛夫(Andre Lwoff)则这样描述诺奖带给他的变化:

“诺奖让我从一个小跟班一跃而成了大明星。这于我而言简直就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我完全不习惯去到处露面,这让我完全没法继续工作……我生活得一点都不开心……以前,我可以一门心思都扑在工作上,然而一夜之间,这一切就都变了,我发现我莫名其妙地要去面对各种各样的责任、义务……”

对科学家而言,他们是内在动机驱动的,工作本身就是对工作最好的激励,过早地出名和获得各种荣誉,对他们的创造性而言,无疑将是一种严重的破坏,即便是最负盛名的诺贝尔奖也不例外。

领导和父母的奖励,是如何“毁”掉一个员工或孩子的?

无数的实验反复论证了这样一个事实:外在激励削弱人的创造力,而内在激励则促进人的创造力。

对于那些不需要太多思考的重复性工作,外在激励可以提高他们重复这些行为的外在动机,但如果试图通过外在激励去提升人的创造力,就会适得其反。

大多数组织里,在外在激励的刺激下,员工通常倾向于聚焦那些能快速提升效率和生产率的事,创新通常会排在其次,甚至被忽略掉。

这就是为什么那些提供高物质激励的组织,拥有很强的执行力,却创新匮乏的根本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