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榆次风云3——秦汉两晋篇(上)

 如蚁人生234 2020-10-09

 业余撰写 仅供参考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您的关注和点赞就是故园音画创作更新的动力

榆次的历史源远流长,这片看似平凡的土地上,出现过不少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发生过许多载入史册的历史事件,这些人物和事件又与榆次的古代城池、古老村落、历史遗迹等息息相关。《榆次风云》结合中国历史大背景,通过参考和梳理史籍文献、史志丛书、网络信息中的榆次元素,用大众视角、通俗语言,分远古夏商、春秋战国、秦汉两晋、唐宋金元、明清民国等五个历史时期讲述这些风云故事。笔者提示:本人非历史专业人士,文章部分内容未经考证,仅供参考。

【本篇摘要】

公元前247年,秦国派大将蒙骜夺取了赵国的榆次。

公元前201年,匈奴越过了雁门山,直逼晋阳城,榆次被匈奴占领年,刘邦率军收复了榆次。

公元25年刘秀命大将军杜茂引兵屯田晋阳,榆次成为晋阳的门户。

公元122年,鲜卑人南下攻太原郡、破榆次掳掠杀戮而退去。

公元312年,匈奴汉国政权的大军与西晋并州刺史的部下,在榆次陈侃一带的武观城激战,榆次被汉国占领

【本篇正文】

公元前247年,秦国派大将蒙骜夺取了赵国的榆次。第二年,秦设置太原郡,榆次县为太原郡所属。至公元前221年,秦国用十年时间灭掉了六国,结束了数百年来诸侯分立、割据混战、生灵涂炭的局面,统一了中国。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在巡游途中,秦二世胡亥即位。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率九百戍边壮丁揭竿而起,各地民众纷纷响应,反秦起义迅速遍及全国,但陈胜、吴广先后被内奸杀害后,第一次农民起义陷入了低潮,而随后的另一位农民领袖刘邦所带领的起义队伍却最终获得了胜利。

公元前202年,历时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结束,刘邦称帝,建立了西汉王朝。汉初统治者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的体制,七个辅佐刘邦的异姓诸侯王被分封各地。与名将韩信同名的韩王信(战国时期韩襄王庶孙)被封于晋阳,以太原郡所辖的榆次等三十一县为韩国,后韩王信又被改派到代地,建都马邑(今朔州)。

匈奴冒顿单于趁中内乱控制了塞北蒙古草原后,西汉王朝不断受到来自北方匈奴的骚扰和挑衅。公元前201年,匈奴攻打诸侯国代国都城马邑,面对匈奴人的强劲攻势,韩王信投降。匈奴越过了句注山(雁门山),直逼晋阳城,榆次被匈奴占领

公元前200年,刘邦亲率三十二万大军北伐韩王信和匈奴,收复了榆次。然而,由于轻率冒进,在平城(今大同)被匈奴四十万精兵包围,险遭丧命。公元前196年,雁门、太原两郡并为代国,刘邦封其子刘恒为代王,太原东太堡发现的汉代大墓很可能与代王有关。榆次县属代国管辖时,将榆次南部地区被划入阳邑(今太谷)。

新兴的汉朝无力与匈奴大规模长期作战,只能采取和亲安抚。刘邦曾将汉宗室之女,作为和亲公主嫁给冒顿单于,并与冒顿单于相约为兄弟,所以,冒顿单于的后世子孙都以刘氏为姓。怀柔政策只换取了汉匈关系短暂的和平与宁静,却无法保证长治久安,匈奴一遇灾荒便撕毁合约南下掳掠,成为大汉心头之患。到汉武帝时,国家的实力有很大的提高,对匈奴转守为攻,大大地削弱了匈奴的力量。

西汉末年,政权腐败、民生困苦引发了社会动荡。公元8年,西汉王朝寿终正寝,王莽建立了新朝。新莽天粉元年(公元14年)榆次县改为太原亭(当时郡县下设置乡、亭、里,十里一亭,十亭一乡)。因王莽改革失败,社会更加动荡,各地纷纷爆发起义。

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登基,成为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东汉之初,趁中原混战再次兴起的匈奴威胁着北疆。于是,刘秀命大将军杜茂“引兵北屯田晋阳,以备胡寇”,代理大将军马成驻守晋阳。秦汉两代,晋阳均为边塞重镇,战略地位相当重要,而此时的榆次为晋阳的门户。

旷日持久的对匈战争反反复复始终不断,成为东汉王朝无法甩掉的沉重包袱,也给榆次的黎民百姓带来无限痛苦。公元122年,鲜卑人南下攻太原郡、破榆次掳掠杀戮而退去。连年战争和灾荒瘟疫,使很多榆次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流浪乞食成为流民。

榆次境内户口有文字记载始于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当时有9631户,而到了东汉顺帝永和元年(公元140年)时仅剩3201户,减少了三分之二,人口的大量流失导致榆次城内极度空虚。

东汉军队多次击败强大的匈奴(胡)人,却没有取得毕其功于一役的战绩。于是,刘秀再次采退让之策,两次将并、幽二州数郡边民东徙、南迁,山西北部的大片土地成为匈奴、鲜卑的疆域。匈奴分裂为南、北匈奴后,南匈奴积极与汉和亲,并声称愿为东汉戍边,光武帝接受南匈奴的归附请求,为后来匈奴入居太原盆地埋下了伏笔。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汉王朝再次滑入乱世。归附东汉近二百年的反叛南匈奴与黄巾军联合,攻破太原、河东等郡,渗入汾河流域中游的太原盆地及环周边地区。

公元200年,曹操统一了北方。为巩固北陲,曹操用安抚怀柔之策,引进并安置南匈奴五部于太原郡的今汾阳、祁县、忻县、汶水等县,成为“并州之胡”。公元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取代汉献帝,汉王朝灭亡,曹魏王朝建立,榆次成为曹魏统治区的一部分。

公元265年,司马炎逼小皇帝曹奂退位,改国号为晋,司马炎成为晋武帝。公元279年,晋武帝举兵伐灭东吴,西晋实现了统一。晋武帝分封27个皇宗室为王,立二十七国。汉魏以来的太原郡改置为太原国,下辖晋阳、榆次等十二县,原榆次所属的东部地区新建置了寿阳县。经历黄巾之乱和三国纷争的榆次,至西晋时人口再次减少。据记载,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榆次户口为2321户,较东汉的3201户再减少四分之一,较西汉的9631户则减少了四分之三。

西晋在短暂的太平之后又一次进入乱世,在晋武帝死后的公元291年到公元306年,先后有八个当初被晋武帝分封的王,加入争夺权力的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造成了西晋王朝,尤其是黄河流域严重的经济崩溃,人民遭受了极其严重的灾难,也为“五胡乱华”创造了机会。

匈奴、鲜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扰中原,先后建立了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政权。“五胡乱华”期间,榆次先后被五胡创立的后赵、前燕、前秦、西燕、后燕政权占据。

西晋太康十年(289年),晋武帝曾任命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的后裔刘渊(今忻州人)为北部都尉,刘渊是一个完全汉化的匈奴贵族后裔,其可追溯为汉朝王室的外甥。汉朝虽然早已灭亡,由于汉初的匈奴经常与汉朝皇室和亲,因此,刘渊就以汉朝皇室宗亲刘姓子孙的身份,以复兴汉室为借口,于304年在左国城(今离石)自称汉王,建立汉国,成为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的第一个政权匈奴五部纷纷投奔到他的门下。

305年,西晋并州刺史司马腾出兵讨伐刘渊失败。306年,司马腾改任东燕王,刘琨出任并州刺史。据《晋书.刘琨传》记载,永嘉元年即307年,并州各县发生饥荒。因多年战乱和饥荒,当刘琨来到晋阳时,“府寺焚毁、僵尸蔽地、荆棘成林、豺狼满道”景象极其悲惨。并州府地尚且如此,榆次城也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于是,并州的晋阳、榆次一带二万户民众随原并州刺史司马腾流亡冀州(河北一带),为了生存他们大多加入了共同对付胡人的“乞活军”。

308年,刘渊正式称帝,迁都平阳(今临汾),改国号为“赵”,史称“后汉”、“汉赵”、“前赵”。310年,刘渊的四子刘聪称帝,攻破洛阳俘虏了晋怀帝。此时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并州刺史刘琨继续留在中原与匈奴汉国政权对垒。

312年,刘聪派儿子刘粲、族弟刘曜进攻军事重镇晋阳,刘琨张乔拒敌,在榆次陈侃一带的武观城激战中张乔战死,刘曜夺取了晋阳,榆次也被匈奴汉国占领。羯族将领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为并州刺史,北方的西晋势力基本上被刘聪的汉赵肃清。

榆次汉民人口外迁后,胡汉人口比例发生了逆转,面对强大的胡族,无力外迁的榆次汉族下层民众,为规避战乱纷纷远离城邑,委身于地方豪强在东部丘陵地势险要之处所建的坞壁以求自保胡人随即涌入榆次城。

胡人的游牧习性对城市而言是灾难,可能正是从这时起,始建于战国早期的所谓“汉故城”开始加速衰落。(未完待续)

请关注本公众号近期更新的《榆次风云3—秦汉两晋篇(下)》

直接点击可阅读以下文章:

榆次风云1——远古夏商篇

榆次风云2——春秋战国篇(上)

榆次风云2——春秋战国篇(下)

更多榆次怀旧文章和视频,请识别下面二维码,关注故园音画公众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