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法家论智

 三辅 2019-10-08

法家对智也有深刻的论述。

如《商君书·开塞第七》:“故曰:民愚,则知可以王;世知,则力可以王。民愚,则力有余而知不足;世知,则巧有余而力不足。民之生,不知则学、力尽则服。故神农教耕而王天下,师其知也;汤、武致强而征诸侯,服其力也。夫民愚,不怀知而问;世知,无余力而服。故以王天下者并刑,力征诸侯者退德。”

商鞅在这里讲:所以说,民众单纯朴实,那么智慧就能称王天下;世上的人聪明,那么雄厚的实力就可称王天下。民众单纯朴实,就会力量有余而智慧不足;世上的人聪慧,就智慧有余而实力不足。人生到世上的本性,不懂就要问而学,力量用尽了就会屈服。所以神农教会人们从事农业生产而称王天下,这是因为人们学习了他的智慧;商汤和周武王创建了强大的实力而征服了诸侯,这是因为屈服于他们的实力。民众单纯朴实,心中没有知识,就要向别人请教;世人聪明,可是当用尽力量时就会屈服。所以靠智慧称王天下的就会抛弃刑罚,用实力来征服诸侯的人就把使用德政排在后面。

还如《韩非子·主道第五》说:“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穷于智。”韩非是说,明智君主治国的道路,就是使有智慧的人竭尽他们的思虑,尽量把他们的谋虑说出来,而君主就根据他们的谋虑来决断政事,所以君主就有用不完的智慧。韩非子认为,君主的智慧不在于事必躬亲,而在与善于运用有智之士的智慧,成为天下大治的明君。

《韩非子·八经》说:“力不敌众,智不尽物。与其用一人,不如用一国,故智力敌而群物胜。揣中则私劳,不中则任过。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是以事至而结智,一听而公会。听不一则后悖于前,后悖于前则愚智不分;不公会则犹豫而不断,不断则事留。”韩非在此说,一个人的力量不能抵抗过众人;一个人的智慧不能尽知万物。与其靠个人的智慧和力量,不如用全国人的智慧和力量,所以就能抵抗了众人的智力而且胜过万物。君主遇事只靠自己忖度的话,即使对了,也要花费个人精力;一旦错了,就要自己承担责任。下等的君主竭尽自己的才能,中等的君主竭尽别人的力量,上等的君主竭尽众人的智慧。因此遇到事情时,就要集中众人的智慧,一一听取公众在会议上的议论,把大家在会议上的意见集中起来。如果君主不一一听取并记载公众的议论,臣下后来发表的意见就可能悖于原先的看法,这样君主就不能分清臣下的愚智。如果君主不听取公众在会议上的意见就会犹豫不决,犹豫不决则事情也就得不到处理。

《韩非子·八说》:“古人亟于德,中世逐于智,当今争于力。古者寡事而备简,朴陋而不尽,故有珧铫而推车者。古者人寡而相亲,物多而轻利易让,故有揖让而传天下者。然则行揖让,高慈惠,而道仁厚,皆推政也。处多事之时,用寡事之器,非智者之备也;当大争之世,而循揖让之轨,非圣人之治也。故智者不乘推车,圣人不行推政也。”韩非的意思是:古代的人在道德上竞争,中世的人在智谋上角逐,现在的人在力量上争斗。古时候事少而设施简单,器具粗陋而不完善,所以有蚌壳做的除草农具和简陋的手推车。古时候人少而互相亲爱,物品丰富轻视财利而容易谦让,所以有拱手把天下禅让给别人的君王。既然如此,那么他们行礼谦让,推祟仁慈恩惠,称道仁义忠厚,就都属于推诿的施政行为。处在矛盾复杂多事的时代,却仍用事少时的简陋器具,这不是智者的办事方法;处在争夺激烈的社会,却仍沿用拱手禅让的老规矩,这不是圣人治理国家的方略。所以智慧的人不乘坐简陋的手推车辆,圣明的人不施行推诿式的国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