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品】一生的战争(下)

 周易八卦养生堂 2019-10-08

此文由文学创作一级作家 西篱 所撰,讲述了年近古稀的李朝龙教授依然致力于振兴中华医药及深入基层精准健康扶贫的事迹。文章发表在国家级杂志《十月》2017年第二期

一生的战争

(下)

/西篱

迎接中医药的春天

“地球从形成至今,历经数十亿年,其自然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今天地球的地形地貌和生态结构,已不是当初的模样。长期以来,人类最缺乏的理念是尊重自然。人类对大自然的掠夺,已经到了非常的严重的地步。科学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人类有得有失。生活资料不断丰富,使人类逐步摆脱饥饿、贫穷和恶劣的生活环境。杀虫、杀草、杀菌、杀癌的结果,也伤害了人类自身,人造化学品作为人类的生活资料和药品,其利其弊,值得人类反思!”

恰其时,党和政府极力推行大健康服务产业,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政策。国务院成立由36个部级单位参加的部际委员会,专门负责中医药协调和统筹工作。广东省举办“中医药文化与健康产业国际论坛”,李朝龙参加论坛,广东省在发展中医药方面的成就和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令他感到振奋。可以预见,未来中医药健康服务将成为新常态下推动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李朝龙这个“老兵”感到了肩上的责任和神圣的使命。

12月17日,李朝龙教授新出版的《中医流体学理论与实践——疑难病“清补运”通用治则临床验证》,在广州复大肿瘤医院举行发布会。发布会上来了许多被李朝龙用“清补运”法则治愈的患者。广州番禺退休在家的闵先生,自患上帕金森症后,动作迟缓、全身无力,生活不能自理。某天在家滑倒后瘫在地上5个小时,从此只能坐轮椅了。他按李朝龙开的药方服药3天,失眠、便秘改善;服药一周,手脚有力,可以拄拐行走;服药20天后,生活能自理,可以做些家务,每天散步2公里。还有来自佛山的曾患罕见性格林巴利综合征的马女士,还有来自中山曾患晚期肺癌伴多发性骨转移、纵膈淋巴结转移的胡先生,还有……

《中医流体学理论与实践》发布会

李朝龙即席演讲,介绍他为中医中药创新发展创立“中医流体学”,其宗旨在于为中西医结合架桥,为中医现代化、国际化铺路,为医学大众化给力,为攻克不治之症开路。

演讲之后,李朝龙接受了媒体记者的采访。

“李教授,大家都公认现在医学已经相当发达,研究深广。您对这个怎么看?”

“医学是最复杂的科学和技术,当今医学以细胞为核心,研究越来越深,越来越广,从基础到临床,研究成果累累,高级论文多多,但是能治病的很少。我认为,医学研究的理念、方向、重点有问题,研究鱼太多了,研究水太少了,本末倒置,远离根本,疗效平平。人体是细胞的培养箱,流体是细胞的培养液,维护流体的结构比例、温度、压力、酸碱度、酶的活性是细胞生存的基本条件,离开这些相互制约的基本条件,去研究细胞及其因子不会得到真实的资料和有用的结果。”

“您的《中医流体学理论与实践——疑难病“清补运”通用治则临床验证》强调人体流体的作用,建立‘医学流体学’研究学科。您书中介绍的流体结构‘精气神血水电’,是以中医的‘精、气、神、血、津、液、经络’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中的化学元素、呼吸之气、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网络系统、血液、水分、生物电融合而成。您的理想目标应该是中医和西医的融合吧?”

李朝龙:“中西医结合是‘国策’,国家医学发展战略强调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但由于中西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所以,我选用人体内的流体作为这座桥的主体,促进中西医结合,或最终实现中西医融会贯通!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中医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有数千年的沉淀,是世界医学的珍宝。中医是生态医学,不是‘实验室医学’,中药是天然药物,不是人造药物。因此中医中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21世纪医学的向往。有人反对中医,说中医不科学,我们要努力增强中医的科学性,促进中医现代化,必须使中医药实现数字化、程序化。中医流体学理论体系文字精简,语言大众化,研究‘流体结构、动态变化、生态维护’,不为细胞、组织、器官等形态结构所左右,普通百姓都可以学得到、用得上。”

“我明白了,您的‘中医流体学’和‘华医学’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的,目的都是要让中医中药为大众所学、所用,造福人类。今天到会的,除了复大肿瘤医院的医生,还有更多是您的患者,他们来自广东甚至全国,甚至世界各地。他们要么是在您的手术刀下得救的,要么是被您用中药治愈的疑难杂症患者。能介绍一下您运用‘中医流体学’理论及‘清补运’法则治愈了哪些疑难杂症呢?”

“包括癫痫、帕金森、肺癌、脑痴呆、脑中风偏瘫、癫痫、梦游、遗尿、腔隙性脑梗塞、垂体瘤、小脑出血、脑性高热、病毒感染性高热、重症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头痛、重度神经衰弱、狂躁型精神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面部肌肉抽搐症、抑郁症、格林巴氏征、慢性病毒性结膜炎、面部黑斑、慢性过敏性鼻炎等等,等等。有120多种疑难杂症!”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12月25日是个难得的周日,李朝龙回访病人回来感到十分焦渴,他刚拧开一瓶矿泉水,就接到女儿电话:“爸,快看电视,中医药法!”

他打开电视机,找到央视新闻频道,立刻看到新闻直播——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在人民大会堂台湾厅举行新闻发布会,就12月19日开幕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正在审议中医药法草案、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草案、环境保护税法草案等回答记者提出的相关问题。

电视上正在回答问题的,是国家卫计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长王国强。

王国强说:“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但是,中医药法制建设相对滞后,对中医药事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因素。《中医药法》作为第一部全面、系统体现中医药特点的综合性法律,将党和国家关于发展中医药的方针政策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将人民群众对于中医药的期盼和要求用法律的形式体现出来,对于中医药行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李朝龙一口气喝下半瓶矿泉水,感到痛快无比。

“这是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中医药的春天来了啊!”他由衷地说。

2016年的最后一天,新年前夕,晚间新闻,国家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环球电视网)和互联网,发表2017年新年贺词。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一年来,又有100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同志们辛苦了,我向同志们致敬。新年之际,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他们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能不能过好新年、过好春节。我也了解,部分群众在就业、子女教育、就医、住房等方面还面临一些困难,不断解决好这些问题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全党全社会要继续关心和帮助贫困人口和有困难的群众,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连日来,冬天的广州,繁花烂漫,每天都是艳阳高照,蓝天白云。

2017年元旦,意义不同。新年伊始,李朝龙要登高,要呼吸大自然中各种植物的气息。

在柔和的晨光中,他呼吸着花草的气息。

白云山处处是茂盛的绿,呈现出永恒的生机。

他要在既陌生又亲切的大自然中,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去细细体会内在的万象更新。

他健步如飞。他感到自己依然年轻,就像当年刚刚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的李朝龙一样,激情饱满,四肢灵活,步伐轻盈。

他很快登上了摩星岭。

这是一个心愿,也是一个象征:已经快要接近古稀之年的他,人生里还有那么多计划,生命要一次次再出发!

他抹掉额头的细汗,微风拂上颜面,清凉无比。

这时,他看到东南方天空,黄蓝相溶的美丽天色里,淡淡的白色月亮的旁边,一颗硕大的星星,晶亮欲滴,似在遥遥向他问安!

金星伴月!

童年时光,他在家乡,每年都会有一两次,在黎明里看到这种美丽的景象,每次都令他心中激动。

生命如此短暂,黑发童颜时无论有多少梦想,都无法一一去实现。他曾经想做一个像语文老师那样的人,当一个作家,用手中的笔描绘出乡村无言的大美;他想当一个数学家,一个像华罗庚一样可以自学成才的数学家;他还曾想当一个画家,将所有的美景永存……

而命运听从最最善良的愿望的指引,让他最后成为了一名医学家。

他听从了命运,并尽力与之合作。

生命时光有限,他只能选择那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事情,用毕生精力去完成。

当朝阳普照大地,整座白云山沐浴在冬日的温暖阳光中,紫荆艳丽,绿萝翠绿。像飘带一般从山顶直铺到山下的大路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登山者,那些据说是“抗癌团”的病友们,还一路放开喉咙唱起了歌。他远远地望着他们的身影,在洁净的大路上缓慢向上移动,心中感慨万端。

他想向他们大喊:“人啊,我爱你们!我要竭尽此生能力,帮助你们!”

生命多么美好,多么令人眷恋,人类与疾病的抗争又是多么的顽强!

他突然想念云舍村了,想念李章带们,他们朴素的脸上忠厚的笑容,百看不厌。

他想起他们给他念的一句顺口溜:“救护车一响,一头牲畜白养;致富十年功,大病一场穷。”

这就是农村现实生活的写照。

李朝龙教授快速下山。

疾病已成为农民致贫、返贫的首要因素,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因病失去劳动力而致贫,二是由于因病花费医药费用导致家庭贫困。首先是昂贵的医疗费用,让农民普遍“生不起病”,或小病拖成大病,无疑增加医疗费用;其次是一些医院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存在重复检查、“治小病开大处方”等问题,医疗费用居高不下;三是农村合作医疗报销的比例低,范围窄;四是农村优质卫生资源不足,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滞后;五是某种疾病在农村特定区域多发。

所以,要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必须找准贫困的主要原因对症下药。打造“精准扶贫”的关键工作之一,就要做好医疗扶贫,进行“精准健康扶贫”,抓住精准扶贫的主要矛盾,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

他踏着晨光,合着新年第一天的节奏,回到的书房,坐到写字台前。

他像拿柳叶刀一样握笔,开始拟定“李朝龙华医学”健康扶贫工作组与省扶贫办、民政部门、各县镇村三级扶贫小组座谈协商的内容,拟定对重大(疑难)疾病后期的医疗定点帮扶的设想。

他的设想包括:

1.由当地扶贫办、民政局、社保局确定因病致贫人员名单,医院根据名单提供医疗定点援助,“李朝龙华医学”健康扶贫工作组开方治疗,通过新农合、大病救助等政策,帮助贫困户解决药费报销问题。报销的差额部分,由当地政府通过低保、五保政策和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及驻点帮扶单位的扶贫资金进行直接补贴,还包括组织捐物捐款、安排义工上门服务、节假日生活物资及慰问金的赠送等等。

2.为了全面落实国家和广东省提出的要将中医药融入到卫生与健康工作中去,推动中医药服务资源向基层下沉,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提高农村医生用中药防病治病、治疗疑难病症的能力,提升基层医疗技术水平,满足农民群众医疗需求,由当地卫计局牵头,扶贫办协助,组织各贫困村的基层卫生院医务人员,由“李朝龙华医学”健康扶贫工作组授课,义务开办基层医务人员“快速精准中药配方”培训班。

3.按照国务院关于“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中医馆、国医堂等中医综合服务区,加强中医药设备配置和中医药人员配备”的发展规划。“李朝龙华医学”健康扶贫工作组帮助落实镇村建设以中医为主的医疗服务机构。

通过开办基层医务人员“快速精准中药配方”培训班(免费)和帮助镇村建设以中医为主的医疗服务机构,建设起村级中医医疗体系,提高基层医护人员的医疗水平,争取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在村养”的医疗模式,拔除“因病致贫”之根。拟在韶关乳源先行试点。

4.发挥“华医学”原创、独立的知识产权,从“医、养、教、研、药”五个方面,把符合条件的贫困山区建设成中医药扶贫致富的典范。首个初步选址就在云浮云舍村。

他要一再地,把他的理念传授给朴素而时常显得无助的村民们:“健康是自己的事,医学是大众的事,普及医学教育,提高医学素养,让自己把握健康、主宰生命。” 

李朝龙教授带领“华医学”健康扶贫工作组进行精准健康扶贫

中医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始终将“天人合一”作为导向,利用大自然的产物和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创造了世界上较为成熟的中医学,护卫着中华民族的健康,使之快速繁衍、经久不衰。中医给人类留下了包括药法、手法、功法等一整套护卫健康之法,形成了药物、手法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系统医术,是人类医学和健康生活的瑰宝。德国慕尼黑大学波克特教授研究中西医数十年,得出结论说,中医是一门成熟科学和精密科学,当代人类不能缺少中医。

李朝龙在用中药治疗疑难杂症时,有尝药和试吃的习惯。每当他给病人用一种新的药方,他就自己试吃。妻子是检验学生化专家,他也让她试吃。他认为,传统中药是无数先人用口尝出来的,“神农尝百草”就是其中的一个例证。

他说,数千年的人体验证把中药的功效和毒性都搞清楚了,我们可以大胆应用,不能不说我们太幸运了,先贤们把中药的“人体试验”早就做完了,而且是世界上样本最大、历时最长的“人体实验”,太宝贵了。西医没有那么幸运,小白鼠和人类共同做实验的研究方法永远不会结束。近两百年的临床应用结果表明,实验室医学的盼头渺茫,基于动物实验结果制造出来的化学合成药品越来越令人可怕。人类基因中没有遗传如何识别、检测、处理化学合成品。这些东西进入人体后,和谐被打破了(阴阳失调),脾气躁了(过敏),秩序乱了(电子运转失常引起功能状态异常),最终,人体基因被改造了(不是原来的人了)。现在出现很多疑难杂症怪病,与化学产品不无关系!

长期以来,西医在中国医学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当然,中医发展受限,也有自身的原因。中医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形成的固定模式,致使一些中医博士生毕业后坦然说没有学会辨证施治,因为辨证施治的内容太复杂了,复杂的东西很难传播发展。因此,李朝龙认为,中医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大众化、简单化,尤其重要的是找到中药立方的普遍原则。

数十年来,李朝龙一直是在上述问题中找答案。他创立的融合中西医学精髓的新型医学理论体系,针对流体结构和运化状态,目标清晰,能够让年轻医生快速掌握开方方法,在疑难病症面前有条不紊、治疗有方、效果确切。

华医学将各种疾病归纳为五种异常状态:盈态、亏态、毒态、结态、阻态,从本质上概括了疾病的性质、成因和现状,让疾病容易判断和处理。不论功能性或器质性疾病,都在清补运兼用的处方原则下进行状态调节,既有精准的目标调节,又有混沌的整体调节。综合调节不仅治好了要治的病,也意外地治好了其他病,这就是华医学清补运法则产生的综合人体效应,也是引导“疾病医学思维”向“健康医学思维”转变的基本点。许多服华药时间较长的病人,体质和免疫力增强了,感冒也很少发生,身体各系统功能普遍向好发展,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在生命的长河中,空气、水、食物是生存的三要素。丰衣足食的人们都想回归大自然。依靠大自然保护自己,才是人类的健康之路!

2017年就那么刻不容缓地到来了,李朝龙再次细分了自己的时间。除了医院首席外科专家的工作外,还要应诊来自全国各地的疑难杂症患者,节假日他要去扶贫。这与其说是他的善心,不如说是他的医学使命、社会理想使然。

中午和傍晚的休息时间,他在微信群里,义务为爱好中医学的人们授课,为越来越多慕名而来的病人义务开方。

他几乎没有属于个人的时间。

时间不够用,永远不够用。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但如果有一批又一批的人将中医大众化的理念和方法传播出去,那么,中医走向世界,成为全人类的福利,那一天就不远了!

这就是李朝龙渴望看到的。

左手中草药,右手柳叶刀,除患疾,为苍生。这就是李朝龙一生中永不停歇的战争。

夜深了,李朝龙还在伏案写作。

手机发出轻微的“滴滴”声。这是一个电信号码发来的信息——

“李教授好,我是您的帕金森患者白**,昨天上午安全到家,谢谢您精心医治,使我康复很快,心情舒畅。在回哈尔滨的列车上,听说是您用华药治好了我的这个怪病,同车的人无不点赞,纷纷把您的电话要去记下来,可能会有很多人来麻烦您。我今天上午按您新开的方买了药,晚上能煎出來,继续服用巩固效果,直到治愈。听我们的好消息吧!谢谢李教授!”

这个患者,翻身困难,步态不稳。她头摇个不停,浑身发抖,说话不利索,无法下蹲、不能久坐。如今,吃李朝龙开的中药两个疗程后,她已经可以生活自理,手可以穿针引线了。

这个短信就像睡前的安眠音乐一般令人愉快。

李朝龙深深地吸一口气,感到疲累,很快睡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