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易被粉饰的财报科目系列-固定资产投资相关科目入账要点及常见粉饰(调整)方法

 亲斤彳正禾呈 2019-10-09

作者:中债资信工商企业信用品质研究团队

摘要

企业违约的最后一步是资金链断裂,而造成这一步的原因千差万别。通过分析违约案例,我们发现这类企业的财务报表在违约前已经提供了各种蛛丝马迹供投资者识别风险。企业财务报表的任何一个科目的异常、三张表的勾稽关系异常以及其他如会计估计的异常变更等均可成为判断企业信用风险的突破口。此外,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企业财务信息真实性的判断难度较大,给投资者清晰识别企业风险形成较大障碍。中债资信现推出“那些易被粉饰的财报科目系列”研究,内容涉及货币资金、固定资产、应收账款、商誉等科目异常情况的分析,试图从财务信息的角度探索一些方法帮助投资人识别各财务科目背后隐藏的信用风险。本期为系列研究的第三篇,《那些易被粉饰的财报科目系列——固定资产投资相关科目》。   

2018年以来,债券市场违约案例多发,违约原因多样化。除去突发事件导致流动性危机之外,多数违约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财务报表造假以掩盖真实的经营情况。近年以来,财务造假手段不断升级。企业最传统的造假方式为虚增应收、预付类经营科目,由于这一类企业净利润与现金流长期背离,较易被识别,因此企业造假手段不断升级。目前,企业中较为流行造假方式为虚增资本类出科目(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等),同时辅之以投资性现金流,将资金从企业体系内转出,然后再以购买企业商品等经营活动将资金流回体系内,从而达到虚增利润、同时做大资产的目标。

固定资产相关科目造假相对隐蔽,需要结合行业特征、同业对比、财务表现等多方面抽丝剥茧,逐步深入挖掘才可以辨别。因此,中债资信在对历史上风险企业的案例深入研判后,推出固定资产相关科目造假系列研究。

固定资产投资相关科目造假研究分为三部分:本篇为第一部分,主要总结固定资产投资造假涉及的财务报表科目入账关注点、常见粉饰(调整)方法。后续两部分将梳理总结固定资产造假的常见模式,并通过案例介绍固定资产造假的粉饰方法和识别方法

固定资产投资是指企业通过购建机器设备、厂房等资本性支出以达到扩大生产规模的行为。狭义的固定资产投资仅包括有形资产的购置(如机器设备、房屋等),主要涉及的资产类科目为固定资产、在建工程、长期待摊费用、其他非流动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等。特殊的行业(如畜牧养殖业)还涉及生产性生物资产等科目。本系列文章讨论的是更为广义的固定资产相关投资,除上述科目外,还包括无形资产相关资本性支出,主要涉及无形资产、开发支出等。

固定资产造假为系统性财务舞弊,涉及三张报表多个科目。本部分对固定资产投资相关的资产科目入账方式进行介绍,并对涉及财务舞弊的入账要点以及粉饰方法进行总结,为后续识别财务造假奠定技术基础。关于固定资产投资相关科目粉饰的具体操作手法、对于三张报表科目的影响和识别方法将在研究报告后续两篇中予以分析。


1、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1)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2)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通常,固定资产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以及其他固定资产。根据《公开发行债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准则第15号——财务报告的一般规定(2014年修订)》,公司应分类列示固定资产的账面原值、累计折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以及账面价值的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和本期增减变动情况。此外,公司还应披露本期在建工程完工转入固定资产的情况,期末暂时闲置固定资产的账面原值、累计折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以及账面价值,期末未办妥产权证书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及原因。

固定资产折旧是由于固定资产在使用期间的磨损和损耗而转移到产品或服务中的那一部分价值的体现,反映了固定资产对于当期经营的贡献。确定固定资产原值、折旧年限、残值、折旧方法以后,就可以计算出每年计提的折旧金额。常见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折旧计入的利润表科目因行业和企业的会计政策不同而不同,折旧政策是常用科目,企业可以通过调整折旧计提年限、方式等来调节利润,因此需对企业折旧政策频繁变更情况给予关注。同时,折旧可以消化掉虚增的资产,即每年折旧把历史上虚增的固定资产等逐年折旧,进而掩饰虚增资产。

固定资产入账要点包括:(1)固定资产项目本身建设的必要性和合理性;(2)资产价值的合理性和真实性;(3)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合理性,是否存在财务大洗澡嫌疑;(4)固定资产与在建工程科目相互转化调整的合理性;(5)折旧政策以及变化情况,是否存在调节利润的情况。

固定资产科目的常见粉饰(调整)方法包括:(1)虚构或虚增固定资产项目;(2)夸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3)折旧方式调整;(4)资产减值“洗大澡”,一次性解决前期累积虚增的固定资产等,做实资产。

2、在建工程

在建工程,是核算企业基建、设备等建设和改造期间发生的支出,反映了企业尚未到达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在建工程成本,包括物资成本、人工成本、相关税费、资本化的借款费用等。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在建工程项目按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作为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同属于非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的主要差异在于:(1)在建工程不计提折旧;(2)在建工程相关的借款费用可以资本化。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之规定,企业为购买或自建固定资产发生的借款费用,符合一定条件的,可以进行资本化。购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时,借款费用应当停止资本化,之后所发生的借款费用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基于上述差异,在建工程转固时点往往成为企业操纵报表的手段,过快或者过慢转固均需关注。新会计准则对转固规定做出调整,所建造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自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日起,根据工程预算、造价或者工程实际成本等,按估计的价值转入固定资产,并按本公司固定资产折旧政策计提固定资产的折旧,待办理竣工决算后,再按实际成本调整原来的暂估价值,但不调整原已计提的折旧额。新企业会计准则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对于在建工程转为固定资产要求变更为“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而非旧准则的“办理竣工结算”,有效避免了企业人为地拖延办理竣工结算手续而迟迟不进行固定资产转固,同时由于“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以主观判断为主,缺乏明确标准,也增加了审计师判断转固时点的难度。

在建工程科目入账要点包括:(1)在建工程项目本身建设的必要性和合理性;(2)在建工程入账价值的合理性和公允性,同业水平差异化比较;(3)在建工程转固进度是否符合行业水平,过快或过慢转固均需关注;(3)项目资金使用进度和工程进度的匹配度;(4)借款费用资本化情况。

在建工程科目的常见粉饰(调整)方法包括:(1)虚构或虚增在建工程项目;(2)夸大在建工程投资规模;(3)转固进度不合理;(4)借款费用资本化不合理。

3、生产性生物资产

该科目属于农业(畜牧业)特殊的非流动资产科目,属于畜牧企业具有固定资产属性的科目,主要用于核算作为生产资料的种牛、种猪等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核算方法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明显区别。中国有很多较为大型的奶牛养殖企业选在香港上市,对生产性生物资产核算一般采用公允价值法进行计量,如现代牧业、圣牧高科、中国蒙牛等。而在内陆上市或发债的企业如三元股份等则多采用国内会计准则规定的成本法计量。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往往成为调节资产和利润的工具。

成本法计量:以成本法进行计量的生产性生物资产,其属性与固定资产类似,无论是未成熟牛还是成熟牛,均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未成熟牛属性类似于在建工程,达到一定状态(产下头胎并进入泌乳期)转入成熟牛群体。对于成熟牛,每年计提折旧(一般采用年限平均法)并计入营业成本。经过5年左右的折旧后大部分价值消失(残值一般为20%)。由于其折旧被计入成本,使其毛利率相对于公允价值法计量明显较低(平均可使毛利率降低5~10个百分点)。

公允价值计量:未成熟牛,年龄为30个月以内且尚未进行产奶的奶牛(包括已怀孕但尚未生产的奶牛),采用14个月龄母牛市场价格进行厘定。不足14个月小母牛公允价值为14个月龄母牛市场价格减去各自年龄起至满14个月期间奶牛饲养所需估计饲养成本。超过14个月小母牛公允价值为14个月龄母牛市场价格加上由14个月龄至各自年龄期间小母牛饲养所需估计饲养成本。成熟牛为在产奶期及不在产奶期但月龄在30个月以上或曾经生产过的奶牛,根据该成熟牛未来可产生的净现金流折现对其进行估值。

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当估值模型中采用较高的未来日均产奶量和乐观的奶价预测时,生产性生物资产的估值将大幅上升。采用较高的14个月龄牛市场价或采用较低的贴现率,亦将使生产性生物资产的估值大幅上升。由于其估值中体现了未来生产产品(牛奶)的现值等,除非遭遇行业极端情况,公允价值计量下单头奶牛的入账价值明显高于以成本法计量的奶牛。两种方法无对错之分,但均可通过不同手段调整企业盈利、杠杆和现金流账面表现。

公允价值计量和成本法计量对于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各不相同。一般来说,公允价值计量下单头奶牛的入账价值明显高于以成本法计量的奶牛。由于公允价值估值法涉及参数多,人为可操作空间大;同时饲养成本亦存在较大调整空间,因此需关注奶牛养殖企业生产性生物资产的入账方式及其入账价值的合理性、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否合理以及饲养成本调节。

生产性生物资产入账要点:(1)入账方式选择的合理性。公允价值计量和成本法计量需符合当地会计准则;(2)成熟牛与非成熟牛的划分是否符合行业标准;(3)公允价值计量下,不同参数的估值标准与行业水平比较是否和例。如14个月龄小母牛市场估计售价、成熟牛日均产奶量、当前奶价及未来奶价增速预测、小牛出生率及死亡率、淘汰率、牛龄结构、未来公犊牛价格预测、未来淘汰牛价格预测、平均饲喂成本及其他成本、贴现率等参数假设,不同企业估值差异较大。

生产性生物资产常见粉饰(调整)方法包括:(1)虚增资产规模,包括使用不合理的估值模型和参数虚增资产价值;(2)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调节盈利;(3)混计成熟牛和未成熟牛的养殖成本;(4)资产减值“洗大澡”。

4、其他非流动资产

其他非流动资产是指资产负债表上所列非流动资产项目以外的其他周转期超过1年的长期资产。与固定资产投资相关的包括预付工程款、预付装修款、预付设备款、预付股权投资款、委托贷款等;此外,特殊行业,如收费公路企业会把已取消收费的二级公路路产计入其他非流动资产。该科目核算内容较为多元化,如未列示明细则不易辨别,企业可以把一些不方便归类的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本支出相关的各类支出计入其他非流动资产,因而该科目亦成为固定资产造假的重要手段。

其他非流动资产入账关注要点:(1)该科目向固定资产、在建工程转化进度合理性;(2)科目核算资产的真实性和合理性;例如,医药企业预付临床试验费用等计入其他非流动资产,如果支出规模巨大、与企业研发规模和投入不匹配、款项去向疑似关联方等则需重点关注;(3)一般来说,该科目在公司总资产中占比相对较小且不应长期保持较大规模。例如,公司以固定资产建设名义采购设备、支付工程款,通过虚假采购将款项支付给关联企业使用,该科目长期挂账,并未看到固定资产投资建设进度变化或者并未转入固定资产等科目,则需关注该类可疑情况。

其他非流动资产常见粉饰(调整)方法:虚增该资产科目,即将虚假的不合理支出以预付设备款等名义计入该科目,导致资金被挪用。

5、长期待摊费用

长期待摊费用,核算企业已经发生但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负担的分摊期限在1 年以上的各项费用,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无法计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开发支出等具有资本化属性的费用和支出通常被计入长期待摊费用,并在未来一定期限内进行摊销(通常摊销期限低于固定资产等,3~10年居多)。具体来看,包括几种典型类型:(1)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发生的改良支出等。例如酒店、餐饮、连锁零售店等行业往往需要租赁店面,并进行品牌的门店装修装饰,这部分装修费用支出需要列入长期待摊费用进行逐年分摊;(2)采矿业的矿山剥采费用。矿山开采需先去除矿石外层岩石等方可进一步采矿,该部分费用对企业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当期,因此计入长期待摊费用进行分摊较为合理;(3)广播电视行业节目内容、小区宽带网络铺设支出等预计会在未来一年以上产生收益的支出。

长期待摊费用和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区别与联系:(1)均需计提折旧(摊销);(2)长期待摊费用摊销年限较短,通常按照资产使用年限、租赁期和经营期孰低原则进行;(3)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界限并不十分明确。例如模具制造企业的模具费用可以计入固定资产或长期待摊费用;另外,企业可以把不满足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入账要求的资本支出计入本科目;(4)长期待摊费用中资产变现能力差,不及固定资产中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以及无形资产的专利权、采矿权等。

长期待摊费用入账关注要点:(1)资产价值的真实性和合理性。(2)计入长期待摊费用的合理性。如果计入长期待摊费用而非当期费用,可以在未来多年进行摊销,成为利润调节的工具。判断是否应计入长期待摊费用,可以从能否在未来超过一年的时间产生利益的流入进行判断;避免企业将本该费用化的支出资本化进入长期待摊费用。(3)在总资产中占比的合理性,需关注占比偏高的情况;通常住宿和餐饮、文化传媒、电视广播等行业长期待摊费用在总资产中占比较高;公用事业行业占比较低;(4)摊销期限的合理性。

长期待摊费用常见粉饰(调整)方法:(1)费用与资本化费用混计,把应该当期费用化的计入长期待摊费用,人为延长摊销期限;(2)虚增长期待摊费用;(3)摊销方式调整,例如年限等。

6、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通常包括专利权、商标权、采矿权等。无形资产对于当期经营的贡献体现为摊销。摊销与折旧对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影响机制类似,也可以成为调节利润、掩饰资产的手段。无形资产与固定资产在财务造假方面殊途同归,具体模式可参照固定资产(折旧)部分内容。

7、开发支出

开发支出反映企业开发无形资产过程中能够资本化形成无形资产的支出部分,包括所使用资产的折旧、消耗的物料、开发人员的工资、租金以及借款费用等。无形资产开发过程包括研究和开发阶段。研究阶段支出需直接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开发阶段支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计入开发支出,其余则计入当期损益。

开发阶段费用资本化的条件:(1)完成该无形资产具有技术和出售的可行性。(2)具有完成和出售该无形资产的意图;(3)无形资产的有用性、具有市场;(4)具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支持完成该无形资产;(5)开发阶段支出能够可靠计量

开发阶段支出资本化较费用化总体利大于弊,因此企业倾向于尽可能进行资本化处理。根据2018年税法最新规定,未形成开发支出的研发费用按照实际发生额的75%在税前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在上述期间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75%在税前摊销。资本化可以导致当期税前利润、所得税和净利润增加;同时在未来资本化形成的无形资产摊销期间,税前利润、所得税和净利润均降低。从总额来看,费用化和资本化所体现的利润和所得税总额并无差异。资本化只是将利润和所得税提前至当期体现和释放,以牺牲未来的利润为代价。

开发支出入账关注要点:(1)相关计入该科目的合理性,即所发生的支出是否发生在开发阶段(而非研究阶段),且该开发支出未来是否能够计入无形资产;(2)科目在资产中占比合理性。开发支出和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占比应该符合行业特征,例如医药研发与制造、软件开发和信息技术、计算机和通信设备制造等产业该类科目占比相对较高。

开发支出常见粉饰(调整)方法:(1)资本化和费用化的研发费用混计,把应费用化的部分计入开发支出;(2)虚增开发支出,即虚构研发支出以将资金虚假流出体外。

8、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

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是由于会计和税务在确认收益、损失、费用时的计算基础不同而产生的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额之间的暂时性差异。该差异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结合所得税率即可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

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可以作为反映固定资产等真实性的一面镜子,一方面,对比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的规模倒推出与会计和税法所计提折旧摊销的差异,通过折旧摊销实际计提金额可以反映出固定资产真实性;另一方面,公司会为了保持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与固定资产等科目的匹配,在实际缴纳税收等方面造假,这种情况通常需要去结合企业真实缴纳的税收和报表反应缴纳的税收对比去判定固定资产等科目是否造假。

后续研究将梳理总结固定资产造假的常见模式,并通过案例介绍固定资产造假的粉饰方法和还原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