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要素”构建铜仁农业产业发展新体系

 昇事静能量 2019-10-09

在“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中,我市深耕农村产业发展“八要素”(即产业选择、培训农民、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结、基层党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经济效益明显提升,辐射带动更加有力。

聚焦“主业”,选准产业

我市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以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市场化为导向,以标准化、规模化、集群化为目标。聚焦生态茶、中药材、生态畜牧业、蔬果、食用菌、油茶六大主导产业,抓好“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加快调减附加值低、市场潜力不足的传统作物种植面积,推动产业发展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粗放生产向依靠科技创新转变、分散经营向多元经营转变、单一环节生产向整产业链延伸转变,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经济作物占种植业的比重显著提高。

0-3

2018年以来,我市新增茶园8.38万亩、中药材13.89万亩、精品水果19.52万亩、油茶5.45万亩、食用菌2.14万亩;完成蔬菜播种面积136.08万亩,出栏生猪150.85万头、肉牛10.58万头、肉羊50.16万只、家禽833.4万羽,蛋类产量2.65万吨。

聚焦“培训”。素质提升增动力

全市围绕扶贫产业的引苗、播种、剪枝、供水、施肥、病虫防治、日常管护等重点内容,通过“田间讲堂”“乡村夜话”“专题讲堂”“流动课堂”多种方式开展技术指导培训,真正实现农户强技能、增本领、提素养,累计组织生产技能培训2197期(次),培训农民7.04万人,其中贫困人口4.25万人。全市上下通过实施“春晖”“雁归”“雨露”等各类培训项目,立足产业发展实际、脱贫实际,围绕“农民缺什么学什么,需要什么教什么”,创新开展对全市有劳动能力的农民进行分批次有针对性的培训,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保障一户贫困户至少有一人掌握一项就业技能。

聚焦“服务”,作风转变提质量

全市抽调80名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成立了10个产业扶贫专业技术指导组分赴10个区县开展产业扶贫技术指导,并组建11个“三农专家服务团”,统筹了相关专家2709余人,对268个深度贫困村开展“集中会诊”,对全市开展技术指导和咨询8.22万人次。充分依托“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利用科技特派员、农技专家、科技入户工程、涉农信息服务平台等,大力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农机具的培训与推广。

0-6

聚焦“投入”,资源整合保落实

我市围绕基础条件和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开展农业大招商工作,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涉农项目投资、建设、运营。充分整合各个渠道的涉农资金,优化农业资金投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2018年以来,全市争取财政扶贫专项资金6.84亿元,拨付资金6.59亿元,拨付率为96.37%,并安排市级财政预算2000万元为脱贫攻坚提供重要保障。全市累计116个扶贫产业子基金项目已通过金融机构评审,审批金额96.65亿元,目前已实际投放项目59个,投放资金39亿元。全市极贫乡镇子基金已拨付到位10.6亿元,使用金额5亿元。全年计划整合财政涉农资金规模39.8亿元,已整合资金15.47亿元,已完成支出资金2.75亿元,涉农资金整合率达38.86%。目前全市向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信贷1.57亿元,惠及3334户,有效破解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缺乏资金的难题。

聚焦“主体”,集约发展促带动

我市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培育、申报和认定力度。大力开展农业大招商工作,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跨区域联合发展。鼓励和引导返乡下乡人员通过承包、租赁、入股、合作等多种形式,创办领办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领更多农户增收致富。

近年来,成功引进了英国太古集团、北京顺鑫集团、香港劲嘉集团、广东温氏集团、四川铁骑力士、山东九丰农业、贵茶集团、贵福菌业、特驱希望等一批国内外优强企业,累计发展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0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716家、市级家庭农场1667家,100%的贫困村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00%的贫困人口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

0-7

聚焦“品牌”“品牌”,绿色先行强市场

我市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着力培育“梵净山珍·健康养生”绿色农产品公共品牌,成功打造了梵净山茶、石阡苔茶、思南黄牛、沙子空心李、铜仁珍珠花生、玉屏油茶等一批地理标志产品和特色品牌。

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选择重要区域中心城市、对口帮扶城市和经济走廊节点城市为重点目标市场,采取市级抱团推介,区县、企业各级重点推介的方式,开展常态化推介活动,先后4次组织参加各类推介会专题推介“梵净山珍·健康养生”绿色农产品,其中:北京玉渊潭“品黔茶·赏樱花”万人品茗活动实现销售收入500万元,签约项目7个,签约金额达6.6亿元。充分利用东西部扶贫协助的优势,加强与苏州市农产品龙头企业的产销对接,在2018年年初实现将生鲜蘑菇8000斤销往苏州迎来产销对接开门红后,又在苏州高新区举办了万山产业推介会,现场销售额45.3万元,现场签订了黑木耳干2万斤、薯片1000份采购协议。

同时,我市创新开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社对接”“对口帮扶”等产销对接机制,创建产销协作平台。通过教育部门与农业部门建立对接平台,仅到2018年5月底,全市共成功签约生产基地253个,累计采购本地农产品13937吨,总采购资金14929万元,其中从贫困地区采购资金9169万元,占总采购资金的61.4%。

聚焦“效益”,因势利导助脱贫

我市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的思路,创新“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探索企业与贫困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明确贫困户、农户在绿色优质农产品产业链、利益链中的位置,保障农民利益。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广万山“九丰农业+”、中华山“622”、玉屏温氏生猪养殖“411”等典型模式,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生产领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真正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

0-8

聚焦“党建”,夯实基础保落实

我市通过组织领导,充分贯彻运用“五步工作法”,解决好“推得动、落得实”的问题。把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区县、乡镇党政“一把手”工程,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机制,实施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抓具体,各县组建农业产业结构工作专班,专题指导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抓实基层党建推动形成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合力。

积极创新“党建+”模式,大力推行“民心党建+春晖社”“民心党建+议和堂”“民心党建+微平台”等乡村治理新模式,加强基层组织引领作用。通过建立“片区党总支”,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建立了产业带动型、以强带弱型、综合治理型“片区党总支”,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铜仁日报全媒体记者 曾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