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金银首饰探源-明代(篇)手镯、戒指和纽扣类

 你我入画 2019-10-09

成功的设计师应具备以下几点: A、强烈敏锐的感受能力 B、发明创造的能力 C、对作品的美学鉴定能力 D、对设计构想的表达能力 E、具备全面的专业智能。HCDart作为珠宝设计师吸收专业知识的资源平台,深度探源东、西方古代金银饰的历史,为大家从零散的信息中提炼精华知识,并从中挖掘首饰设计的故事、灵感、美感、工艺等表现元素,为大家汲取首饰文化精髓。

小引 

从元人手中接过封建社会接力棒的大明帝国,金银首饰的风格,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一改宋元金银首饰的草根本色,雍容华贵,宫廷气十足,明代金银首饰有趣的事儿,还远不止这些。明代各种金银首饰在名称上,有了细致的分别。

手镯

 [chuàn]  关键词解释:

钏来源于镯,传统腕饰,流行于全国各地。其多用金、银、玉等制圆环,束于臂腕间。汉代即有。几个手镯合并在一起,被名为“钏”,后来,通常将金银条锤扁,盘绕成螺旋圈状。臂钏的具体形制,两千多年间变化不大。钏又叫“跳脱”。

据说此词是外来语。钏有臂钏和腕钏。臂钏又形象地称作“缠臂金”。

明代礼部志稿中记载皇家婚礼制度,其中纳征礼物一项列出腕饰四种,即是金钑花钏一双(二十两重),金光素钏一双(二十两重),金龙头连珠镯一双(一十四两重),金八宝镯一双(八两重,外宝石一十四块)。这里差不多包括了明代腕饰的主要式样,湖北钟祥明梁庄王墓出土金钑花钏一对、金累丝嵌宝镯一对,即这里所列四项中的两项。金累丝嵌宝或曰金八宝镯,造型略呈椭圆,长径六点二厘米,短径五点七厘米,其一重一百二十七克,其一分量稍稍逾之。手镯内里一层光素无纹,其表以金累丝缠枝卷草为地子,上面八个金累丝菊花托内分别镶嵌红、蓝宝石和祖母绿。宝石之华贵自非寻常可得,累丝的工致也显示着宫廷特色。

金钑花钏与金八宝镯湖北钟祥明梁庄王墓出土

式样几乎完全相同的金八宝镯也见于南京江宁将军山沐斌夫人梅氏墓、南昌市明宁康王女菊潭郡主墓等等,可见如此宫样已成定制。这一类活销式开闭的手镯虽然唐代既已出现,如陕西或咸阳市郊唐墓出土双龙戏珠金手镯,如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唐代窑藏中的金镶玉手镯,但仍应该说,它在明代以前并未成为通行样式。

金八宝手镯南京江宁将军山沐斌夫人梅氏墓出土

金八宝镯   南昌市明宁康王女菊潭郡主墓出土

金素光钏和金钑花钏,便是宋元以来流行的缠钏,明代在式样上没有大的变化,不过镯头装饰纹样宋元多用打造,明代则以錾刻亦即钑[sà]花为多,镯子,明代俗称镯头,又有金压袖之称,金银龙头连珠镯即样式之一,它盛行于元,而为明代所继承,实物即如江苏江阴青阳明邹令人墓出土的一副。惟出自常州武进马杭东风的一副水晶连珠金龙头镯,虽式样如常,但材质殊异,是不多见的一例。

金龙头连珠镯江阴青阳明邹令认墓出土

水晶连珠金龙头镯 常州武进马杭东风出土

也有的只在镯头錾刻龙首,如南京江宁沐昌祚墓出土金龙头镯一对,似已开启清代手镯样式。此外如三才图会中的钏图,也是明代镯子的流行式样,实例有南昌青云谱京山学校出土一对金二龙戏珠镯。三才图会名之为钏,则是为了说明它的古已有之。

金龙头镯南京江宁沐昌祚墓出土

金龙头镯南京江宁沐昌祚墓出土

《三才图会》(钏图)

金二龙戏珠镯南昌青云谱京山学校出土

 戒指

女子戴戒指,风气的流行始于宋,南宋时,金戒指又与金钏、金帔坠一起成为彩礼中的三金。不过就式样来说,此际尚算不得丰富。自元以来,戒面嵌宝成为时尚,明代此风尤炽。与簪钗相同,戒指也多是成对打制。嵌宝戒指通常式样比较简单,如湖北钟祥梁庄王墓和北京右安门外明万贵墓出土金镶宝葫芦戒指,而分别出自上海卢湾区明潘允徵夫妇墓与李惠利中学明墓的几枚金镶宝戒指,式样也是完全相同的。

金镶宝葫芦戒指 湖北钟祥明梁庄王墓出土

金镶宝葫芦戒指 北京右安门外万贯墓出土

金镶宝戒指  上海卢湾区明潘允徵夫妇墓出土

金镶宝戒指  上海卢湾区明李惠利中学明墓出土

金银戒指的戒面又或装饰花鸟图案和吉祥文字,南京中华门外西善桥出土一对活口式金戒指,戒面近方,其上錾刻莲花、鹭鸶、慈姑叶,正是传统的满池娇。上海潘允徵夫妇出土金戒指一对,也为开口式,两个戒指的戒面均为一朵菊花,花心分别装饰松柏二字。出自江阴华士砂山明墓的两对,戒面造型为金锭,其上分别饰以长乐和长安、寿山与福海。

满池娇纹金戒指 南京中华门外西善桥出土

金戒指 上海潘允徵夫妇墓出土

金戒指 阴华士砂山明墓出土

上海卢湾区李惠利中学明墓出土的一枚,戒面做成委角方形,边框与芯子分制而以活轴相连,芯子因此可以两面翻动。芯子的一面装饰一个安字,另一面打作一幅人物故事图。画面中一男一女,女子身后一株桑树,树荫下男女牵手,二人之间横置一物,状若金锭。

双转轴金戒指上海卢湾区李惠利中学明墓出土

与此式样相同的一枚金戒指也发现于江苏太仓牌楼万家队明王忬墓,戒面做成一朵蜀葵,花心设活轴,一面焊忍字,一面焊耐字。这一枚戒指的纹样设计,便有些不同寻常,虽然百忍本来也是为时人所欣赏的一种儒者风范。

金转轴式戒指江苏太仓牌楼万家队明王忬墓出土

式若马镫的戒指为造型简单的一种,在明代最为常见。以各地出土辽金元时期的金属马镫,山西右玉宝宁寺明代水陆画中的马镫式样为比照,可知戒指的这一名称是很形象的。浙江余杭塘栖超山明墓出土的金戒指,即为此式。相同的式样中,还有一种为开口式,分别出自南昌永和大队明昭将军戴贤墓和上海徐汇区宛平南路明代夫妇墓的两对。

铜马镫 黑龙江泰来县六合乡出土

马镫 山西右玉宝宁寺明代水陆画

金马镫戒指 余杭塘栖超山明墓出土

金马镫戒指 上海徐汇区宛平南路明代夫妇墓出土

金马镫戒指 南昌永和大队明昭将军戴贤墓出土

手镯中的龙头连珠也或用于戒指,如上海卢湾区的李惠利中学明墓出土一对,戒面纹样独特者,还有上海闵行区吴泾镇明何文瑞家族墓出土一枚银鎏金婴戏纹戒指,戒面是一个右手支颐横卧的小儿,身披云肩,头顶一撮祧尖发,指环部分为连珠式,一小截残断。整个儿戒指示空心的,包括连珠式指环,陕西高陵县院张村明代张氏墓出土金狮银戒指一枚,指环和戒面的石碗均为银制,银石碗内卧一个小小的金狮子。

金龙头连珠戒指上海卢湾区的李惠利中学明墓出土

银鎏金婴戏纹戒指 

上海闵行区吴泾镇明何文瑞家族墓出土

纽扣

女子上衣使用金或金镶宝纽扣,这一习俗的盛行始于明代,因为这时候女子穿的对襟袄子上边有了竖领,或者叫立领,竖领前面便是一对纽扣。竖领和竖领纽扣的出现,标志着明代女子服饰的一大变化,从此绝少再如宋代女子一般,作为外衣的对襟衫袄微开或半开,可以露出粉颈、内衣乃至抹胸。明代女子所穿对襟袄子的基本样式,即如《三才图会》中的襖子图,竖领上面的一对纽扣在这里也是表现的很清楚。

《三才图会》襖子图

明代金银纽扣就扣结方式言,其实就是搭扣。蝶赶菊、蜂赶菊,是最为流行的纹样。花心为扣,花瓣为扭,一对赶花蜂蝶做了两边的襻。金或鎏金蜂蝶赶花式纽扣在北京定陵以及右安门外明万贵墓,南京、江西、四川等地明墓都有出土式样大体相同,不过纹饰的细部处理略有变化。基础形制之下,尚可以创出更多新式。

金镶宝蝶赶菊纽扣

北京定陵以及右安门外明万贵墓出土

蝶赶花金纽扣  江西明益端王夫妇墓出土

金镶宝蝶赶花纽扣 江西明益端王夫妇墓出土

金镶宝蝶赶菊花纽扣 江西明益端王夫妇墓出土

蝶赶菊金纽扣   明益端王夫妇墓出土

通行的蜂蝶赶花式样之外,还有鸳鸯戏莲、童子戏花,前者如上海黄浦区明孙氏儒人墓出土金纽扣,后者如南京太平门外徐俌夫人墓出土金纽扣和银纽扣。

鸳鸯戏花金纽扣上海黄浦区明孙氏儒人墓出土

童子戏花金纽扣 南京太平门外徐俌夫人墓出土

童子戏花银纽扣 南京太平门外徐俌夫人墓出土

定陵出土同一类型的金镶宝纽扣,却是把婴戏化作吉祥题材,于是花心的一个大寿字占了主要。宋元时代盛行的龟游莲叶,明代纽扣的设计也使它见出新意,如上海卢湾区明潘允徵夫妇墓出土一副金纽扣,它以一只小龟为扣,叶边微微闪合的一枚莲叶为纽扣,一对被风吹卷的莲叶在两边做了纽襻。并不是复杂的图案,然而见风又见水。钮襻不妨再纵向伸展一组,如明益庄王夫妇墓出土的两对,用作扣的花心嵌了一颗绿松石,纽扣相合,便成交杵纹。

童子捧寿金纽扣北京定陵出土

龟游莲叶金纽扣 上海卢湾区明潘允徵夫妇墓出土

金镶绿松石交杵纹纽扣 明益庄王夫妇墓出土

这一类纽扣多是两两成对钉在对矜袄儿的竖领上面,如果外穿上罩或礼服,竖领也总是露出来的,即同明代皇后像及名人容像中的样子,纽扣一对自然是不容忽视的妆点。

明孝靖皇后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人容像   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金银和珠宝玉石的结合,重要的是烘托和映带,金银和珠宝俱为构图的元素,要须根据这些元素不同的特性而安排位置,使得光和色在相互映衬之下显出和谐与生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