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谢幕:生命流程的痕迹与燃烧孤独的忧思(中)——简评青年诗人明杰的诗歌创作

 我的小夜曲 2019-10-10

早在戊子年四月十四日(2008年5月18日),撰写了一篇评论,题为“《生命流程的痕迹与燃烧孤独的忧思》——试评青年诗人明杰的诗歌创作”(12000字),这是我读了青年诗人明杰七部诗集的情感剖白。而这个“情感剖白”就刊发在《中国文学》(2008年7月·总第122—123期)上。在这期《中国文学》上,还刊发了我的一首长诗“《感动:在废墟上凝固永恒》——致汶川地震灾区的受灾者和救援者”(312行)。这首长诗《感动:在废墟上凝固永恒》,之后又刊发在《大别山诗刊》(2008年第2期·总第3期)。这首长诗是在汶川地震后的第八天,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写成的。据说,这期《中国文学》首次就发往四川灾区5000册,后又根据四川灾区的要求又加印了2000册。

戊子年九月十二日(2008年10月10日),又收到了青年诗人明杰寄来的三部英汉对照珍藏经典版诗集(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年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如下:

人生三部曲之一青春卷《生命驿站》,明杰著,曹苗、高洪霞译。

人生三部曲之二爱情卷《生命本色》,明杰著,曹苗译。

人生三部曲之三生活卷《生命之门》,明杰著,高洪霞译。

这三部诗集是青年诗人明杰与青年翻译家曹苗、高洪霞紧密携手,以宣传奥林匹克理想和价值为己任,推出了中英文对照珍藏经典版的“人生三部曲”。而这是三部诗集是“北京奥组委”,作为献给“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礼品,赠送给奥运会官员和运动员。这也是诗人明杰想通过这三部曲作为一个桥梁,借用这个奥运会的机会,让全世界更深入地了解和发现这个令人神往的国度,了解和发现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人民。而这个良好的初衷却结出了一个想象之中、意料之外的硕果,令人崇爱和敬慕。

本篇评论仅就诗人明杰的英汉对照版的“人生三部曲”进行品评和赏析。

一、根:生命的意象与青春的承诺

中华文明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而中华文明的古老之根,就是指中原文化而中原是指黄河

流域的中下游,中流是指山西、陕西及内蒙河套等地域,而下游则指河南、山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黄河文化是指黄河流域,而核心则是河南和山东,这是中华古老文明的根。诗人明杰就出生于黄河下游流域的山东,他的生命和诗也就植根于这个中华文化摇篮地域的黄河流域。作为意象,诗人明杰把生命的根拟寓为黄河了,这就是诗人明杰的“人生三部曲”的意象呈示。

       作为诗人明杰,那人生中的驿站而言,他的生命伊始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个驿站。之后,他用奋斗、搏击为桨;以勤奋、毅力为帆;以理想、希望为目标,向着成功的彼岸航行,向着他那生命的崇高境界一步一个脚印地迈进,而这每一步所留下的脚印则是其生命的驿站。

我一直鼓励和支持诗人杰明写一些以黄河为意象为核心为地域牲的诗。诗人明杰出生在沂蒙山区,长在黄河岸边,那沂蒙山的朴实性格和黄河奔放的激情,在他的诗中交织出了一曲不屈不挠、拼搏奋斗的进行曲,他用他的脚印,证明了他那每一个生命驿站的价值和成就,那是成长的记录,成功的辉煌,诗人明杰向我所演示的意象和承诺,在我们不断的寻寻觅觅之中,终于在其“根”的感觉中找到感慨的答案。

“Give my eyesight to the Yellow River

Give my soul to the Yellow River

Give my body to the Yellow River

Kneel down for the Yellow River

I,the man with indomitable spirit

At the Yellow River bank

Feel myself so insignificant

Nearly nothing”

这是写黄河的一首短诗,题为《What’s for the Yellow River》(《把什么交给黄河》),其译诗为“把目光交给黄河/把心灵交给黄河/把肉体交给黄河/把魂魄交给黄河/为黄河而跪/我这个顶天立地的汉子/在黄河岸边/感觉是如此的渺小/如此的一无所有//”这种磷磷闪光的情感倾囊酬谢在意象和具象的温柔而慷慨的思索之中,这是一种澎湃的放纵,面对着黄河,诗人明杰可以双膝跪拜,作为顶天立地的汉子,上跪天地,下跪父母,而诗人明杰的这一跪则是“为黄河而跪”,黄河在地上,可黄河之水却来自于“天”,这一跪是尽忠诚之志,聚情感之波,耸理想之愿,把目光、心灵、肉体、魂魄等等全部都交给了黄河,这个孕育了炎黄子孙的发祥之地,这个孕育炎黄文明的伊始之源。他把黄河寓为“思想之河”,是“一尘不染”的诗篇,是生命故事一个接一个的延续,是生命的睿智与欢乐,在黄河的情感中,摇曳出来的则是痴盼多年的梦,在芳香弥漫黄河天际之时,倾听黄河之声,感受黄河往事,则是诗人明杰深植在情感的冥冥之中那留金的岁月和佛偈的禅宗,这就是诗人明杰生命的释解和释解中的生命之根。

当飞机在10200英尺的高度,窗外是零下42摄氏度的低温,向南飞越过2007年的时候,诗人在翻阅两本印刷精美的《AIR TRAVEL》、《WINGSOF CHINA》的刹那,诗人明杰在这个巨大的AIR CHINA的电子银幕上,看到了2008年的春天,这个春天对诗人明杰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也就在这个春天,诗人明杰开始孕育了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生三部曲”,其实,早在2001年7月13日,当国际奥委会将2008年奥运会主权授予中国北京的时刻,他已下决心用自己的行动,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盛会,诗人明杰站在一个民族的角度,怀着民族的情感,精心地打造了这部英汉双语对照的珍藏经典版。作为一种情感的寄托诗人将黄河作为情感的源和根,寓释了更具特殊意义的拟旨。

“……//遥想许多年前/那些独自思念的不眠之夜/一个名字在呼唤/北方,北方/坚挺的胸脯扎下诗歌的根/甘甜的乳汁来把大地浇灌/无言的泪水夜夜伴风长鸣/你在哪里,在哪里//……”——《遥远的呼唤》(选自诗集《生命驿站》)

“38个春秋转瞬即逝/沉静与浮躁一路走来/老天曾经给我平安的礼遇/大地也曾带来祥和的垂青/季节轮回一切都是那么短暂/时常在10000多个日日夜夜里/打开一本农历的书/任其把往事撕开/随风而散//……”——《岁月随想》(选自诗集《生命驿站》)

自14岁就发表诗歌并走上了创作之路到2008年已是39岁的明杰,却已经走过了25年创作历程了。在这期间,诗人明杰已在全国各地报刊杂志发表各类体裁的作品近千篇(首),计400余万字,这在许多与他同龄,甚至在许多比他年龄还大一些的写作者中也是十分罕见的。这是诗人善于思索,勤于写作的结果。他知道岁月如歌,却转瞬即逝,In countless trivial days(在无数个琐碎的日子),诗人明杰伴随着“沉静与浮躁一路走来”,而“老天”却给了他“平安的礼遇”,“大地”也给他“带来了祥和”,虽然“季节轮回”的“一切都是那么短暂”,可他却享受到“天道酬勤”的快乐和幸福。可是,他知道,他所走过的路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那个让无数个思念的人失魂落魄的“时冷时热的天气”里,诗人明杰了只能收拾起风中飘落的残花,仔细地掩埋着,埋在自己的记忆之中,并且,也只能暂且回归到钢筋水泥堆砌的房间里,对着镜子,将自己那憔悴的容颜重新打理,他“打开一本农历的书”,任其春夏秋冬把往事撕开,在感觉的驿站里享受着感觉的心慰和幸福。这其实是一种境界,诗人情感中只可会意不可言说的最高境界。

“How can the insistence of a man for 40 years

Be easily concluded with reasons and excuses

The conversion from none to all

The pulse in the depth of life

And the epitaph born inherently

Are all fixed between changes and eternity ”

这是《The Eternal Self—esteem》(《自尊的永恒》)的第一节,全诗共有两节,其汉译为:“一个男人四十年的坚持/又怎能用理由与借口来轻易定论/从一无到所有的转化/生命

里最深处的脉动/乃至骨子里生就的墓志铭/在变化与永恒之间定格//从没有给自己偷懒的机会/一步一个深深浅浅的脚印/努力让自己走到现在/为了最初那些光芒四射的梦想/以运动般的激情对抗压力/马不停蹄勇往直前/当梦开始的地方结出了丰硕的果实/甜美的未来才算有了一个稍息的驿站//”——《自尊的永恒》(选自诗集《生命驿站》)

我很喜欢这首诗。

这是一个作为诗人作为男人的内心剖白和宣言。

这是一个作为诗人作为男人的一种特别的感觉。

在诗人明杰38岁的时候,他写了一首《岁月随想》。

今年,在诗人明杰40岁的时候,他又写了一首《自尊的永恒》。

在他的人生历程中,每一个生命的驿站,都会留下他诗之情感的印迹和诗之理念的总结。“情有所感,不能无所寄,意有所郁,不能无所泄。古之为词者,多抒其性情,所以悦己也。今之为词者,多为其粉饰,务以悦人,而不恤其丧已,而卒不值有识者一噱。是亦不可以已乎!”(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陈廷焯强调写诗要“情有所感”,“意有所郁”,不抒不泄就不快时,才能抒真情。诗如果粉饰造作,堆砌词藻,反而有伤于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一般的诗论都认为,诗应该讲究真实,而真实又包括客观的真实和主观上的真实,按理说“月是故乡明”是不符合客观真实的,但由于诗人是在表达了一种情真意切的思乡情感,表达了一种强烈的主观感受,这就符合了艺术的真实了,因而使诗增添了艺术魅力和感染力了。“吾学诗数十年,近始悟诗境全贵质实二字,盖诗本是文采上事,若不以质实为贵,则文济以文,文胜则靡矣。”(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潘德舆提倡诗应该“质实”二字,所谓“质实”,也就是质朴、真实;反对“文济以文”,绝不能靠文字上的接济、修饰,而使“文胜则靡”,以词藻害内容。质朴是内容真实的基础,堆砌词藻,必然以词害义。“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不真。陶渊明自庚子距丙辰十七年间,作诗九首,其诗之真,更须问耶?彼无岁无诗,乃至无日无诗者,意欲何明?”(清·刘熙载《艺概·诗概》),刘熙载认为作诗应该情真意切,必须是自己的真实感受,即使长时间没有作诗,也不能无病呻吟,粗制滥造。陈廷焯、潘德舆、刘熙载在其诗论中均强调的是真情实感和质朴,这些都是诗的生命和诗人的诗的生命。

这些,我将会在明杰的宣言诗《自尊的永恒》中找到诸多的答案。

当然,在诗人明杰的许多诗中亦可找到佐证,如《在朝内大街的思索》、《新年的钟声》、《黑暗的力量》、《父亲的秋天》、《孤独的小屋》、《面对自己说》、《康桥的夜》、《创世纪》、《日子》、《生命》、《归宿》、《当归》、《药》等等。诗人明杰用那“负重的劳作”给我们呈现出来了许许多多情感的细节,这就是诗人明杰作为守望者对前来朝圣的真情告白,而这种感觉对于诗人和读诗的人,则是最佳的艺术境界。

二、爱:生命的意象与箴言的无题

其实,一个真正的诗人,其诗的生命源于情,没有情诗就会枯竭,枯竭的诗也就失去了

了生命,而这种生命的意象则是用爱呈现出来的,这也是作为诗人延续其诗之生命的根本和源泉,是本色,是伊始,也是过程,更是结果,没有情的生根,就不会有恋的过程,更不会有爱的结果。这一路走来的幸福,让诗人明杰在生命的意象中放飞着爱的心鸽,在箴言的无题中写真着爱的誓言。

              “Faced with the late love

              I bought March

              March, your eternal light

              Let us particularly feel hard after the rain”

在这里,我们选录了《Lunar March》(《阴历三月》)诗的第一节,让你感受一下,在翻译家曹苗女士用英文诠释下,是如何将诗人明杰的《阴历三月》生情并茂地和盘托出,这种英汉对照地读诗,感觉真好。其诗《阴历三月》汉译文如下:

“面对迟到的爱/我买来三月/三月,你永恒的光芒/让我们雨后倍感艰辛//井,三月是爱的井/家族中一口病了的井/井中水被你饮干/而我,只能日夜干渴//一起踏青去/剖开爱情/看桃花灿烂/焚烧思念无比宽广/爱不是土生土长的呼唤//”——《阴历三月》(选自《生命本色》)

对于阴历三月,我有特殊的热恋,因为,我也是阴历三月出生在北国鹤城齐齐哈尔,长在冰城哈尔滨。当然,塞北的三月与齐鲁大地的三月是有所不同,当我用塞北三月的情感去体悟齐鲁三月的质实时,我感觉到了有那么多的心有灵犀,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情感交融。是的,为了寻求,为了等待,那千百年前散落的诺言,诗人明杰无时无刻地期盼着,特别是在跨世纪回首的刹那,他更是用爱接近春天的情感去拥抱春天,而春天给予诗人明杰一个坐地成佛的契机,春天亦给了诗人明杰与信念为伍的理念;他用爱接近夏天,夏天给予诗人明杰一个日影带领着葱茂的禾苗与鸟儿合鸣的朦胧传奇;他用爱接近秋天,秋天给予诗人明杰在一张纸上进行楚楚动人的表演,虽然一次又一次地错过了流行的粉饰,在其冷漠的呻吟不绝于耳的时刻,他还是选择在心与心之间的路程,点燃爱的烛光照亮一个爱的思念;他用爱接近冬天,冬天给予诗人明杰以普希金的沉默,那是如金的沉默,在如金的沉默中,诗人明杰终于等到了,震耳欲聋的暴发之声,这让他兴奋不已,想象到那演绎历史的编钟之声,想象季节之外的企盼,他幸福地享受着以感觉中的风光作为背景而缀满爱与恋,深情与梦幻的诗句。

在明杰的诗中,我们感受到干净的语言、纯色的意象。诗,是抒写心灵的艺术,是表现情感和经验的艺术,早在他十四岁发表诗歌以来,就注定了他的生活被诗演绎,他的生命被诗传奇,他的爱被诗甜蜜,在明杰的诗歌中,那众多的意象和繁茂的语言,总是这样或者那样地在有意无意间成为了东方那神秘精神生命的体验者,他用诗的另类呈现来证明他的实践的独特,或许是诗人明杰对齐鲁大地特别眷恋和沉浸的缘故,他的诗呈现了一种宽宏、沉静和肃穆的气度,既有现在文明在一定程度上人性那肉体与心灵的柔化,又有潜伏在血液中的力与火交融而成的生命激情。在深深地抓住现实的同时,也特别注重了对过去的忆念和对未来的展望,明杰的诗歌文本,在更广阔的空间,为我们打开了精神原型之门,并且,郑重地告诉我们“剖开爱情/看桃花灿烂”(《阴历三月》P18)、“一杯醇酒/在有你相伴的夜里侵入本质”(《婚姻》P154),并且他相信“季节的词语/被雪花和处女般纯粹的语言/在手心温暖的山谷里/融化成宁静的湖泊”(《在很远的地方》P220),他相信他用生命作为代价的诗歌历程是对他的生命价值,将是一种升华,他执固的认为,诗是一种生命的现象对他的生活是一种高质量的开发和升华,从生命价值的角度讲,诗理当包涵着深邃的生命体验,从生活现象的角度讲,诗必须承载着独特的生活发现。“诗是诗人用自己思想的火花照耀过、感情雨露滋润过的精神佳酿。”(巴·布林贝赫《心声寻觅者的札记》),这里,巴·布林贝赫以形象化的语言,说明诗的实质是经过诗人敏锐的思想发现,而又经过感情陶冶过的东西,它是“佳酿”,是美酒,那就必须经过发醇、酿制,而这种酿制的过程就是情感的陶冶。

“……当皎洁的月亮高悬在夜空/我的脸儿紧紧贴在窗前/是谁,在很久很久以后/辽阔了半壁河山/将柔婉的爱情重归梦境/……”——《第一日》(选自诗集《生命本色》)

“……//也许来年的今日/没有询问,没有亲吻/但我会在梦中,对你露齿而笑/谁言你的遗憾永不复归/谁言你的暴行永不回响/……”——《第二日》(选自诗集《生命本色》)

“……//其实我知道/你浪途远方/正如那弯明月/在为芸芸众生寻找爱情//”——《第三日》(选自诗集《生命本色》)

“……一封封十一月的信/让棵棵榆树作为悔悟的幻想之光/……让你的眼睛失神/……”——《第四日》(选自诗集《生命本色》)

“……你就像彩虹脚下的理想之地/寻找金子的现实结果/你做了这个屏风//……我问星空,关于那种雨/那种给人启示的雨中/是否开满白色的野花//”——《第五日》(选自诗集《生命本色》)

“如果我能使一颗心免于哀伤/会用手指摸索你的灵魂/如果你能在秋季到来/秘密将出口/……”——《第六日》(选自诗集《生命本色》)

“白发的我,从围栏中放出/不仅仅从我这肋骨棱上的胸膛发出/那一个小时的狂想和喜悦/啊,一个女人等着我呀等着我//……”——《第七日》(选自诗集《生命本色》)

面对着诗人明杰用生命与诗歌交织出来的大意象,我们终于可以感觉到了一种大题旨在其诗人无疆的爱恋和艾怨中演进和转化的过程,在明杰诗意般富有哲学深度的灵魂拷问中,无疑是对诗意的宏观指向的提升,把诗歌由原本是生命外部的历史内容陈述,导向生命内部现实生存的定位和现实生命价值的自我人性的剖析,从而理顺了主观内容在整体诗意结构中的关系和客观形式在诸多意象贯通中呈示的内涵,使其诗的历史性描写和现实性透视具有一种与心灵融通的现实维度,这种走向纵深的努力使诗拓展了诗意空间。

在读明杰这七首诗时,我们感觉到了“日子”在诗人明杰的生命历程中,是被诗人如何呈现得五彩斑斓和富有情趣,诗人明杰并没有回避现实生活中五光十色的时代文化景观,并且睿智地用深思和冷静艺术地塑造了具有个性体验的宏观阐释。这也是明杰之诗思想内涵极具地域个性的重要原因。

可以说,七日的感觉只是诗人明杰感觉中的一个缩影,然而,这种缩影一旦被放大,那可将是感觉倍数的无限之至之极。“诗不外情事景物,情事景物要不离于真实无伪,一日有一日之情,一日有一日之景,作诗者若能随境兴怀,因题着句,则固景无不真,情无不诚矣。不真不诚,下笔安能变幻而不穷?”(清·黄子云《野鸿诗话》)。黄子云认为情、事、景、物皆不离真诚,诗作才能变化无穷。外景随时变化,人们的感受也会随之而不同。若能真实地写出变化之景,表达出随之而变化之情,诗作才能有新意。其实,作诗的根本关键,就是真诚,有了真诚,情才能真,那种伪饰之举,永远是写不出好诗的,真诚既反映了诗人的本质,也反映了诗的本质,因为诚,才能出情,而真正的诗则是情真意切的表现,是诗人心声的呐喊。诗人明杰用不同的情感写出了他情感中不同内涵的七日,七日的内涵是具体指向的,其外延则是指生活,指的是生命,日子是一首不老的歌,伴着诗人寒来暑往,伴着诗人离合悲欢;日子是一番祈祷,是一朵玫瑰,四溢着爱的芬芳,放飞着爱的希望;日子是一个奇妙无比的梦境,是天空的彩虹,给人以遐想,给人以欣慰;日子是摆渡中企盼收到和寄出的信,让人渴望,让人眷恋;日子是情人间彼此燃烧的火焰,让人心甘情愿地无私奉献;日子代表着诗人明杰对待生活和生命的态度,而日子和诗人明杰之间则是绿叶对根的情谊,这就是诗人明杰对爱的理想和对爱承诺的全部。显然,诗人明杰是用生命为抵押,以爱情为箴语,以生活为场景,以无题为感觉,在其更永恒的时刻,阅读着疼痛的空间和流浪的时光,让动荡的灵魂回归到田野,回归到生命之约的渡口,回归到灯下的心情和禅悟,回归到阴历三月的绝唱。让太阳之火,在黎明独占成无言的话题,让颂章成为梦想,让梦想成真……

在英汉对照珍藏经典版《生命本色》中,有几首长诗值得特别关注,如《在正午的阳光下,歌唱我永生永世的爱情》(132行)、《天地中,一个明杰》(120行)、《诉说的理由》(98行)、《唱给母亲》(74行)、《放牧爱情》(71行)、《气氛》(70行)、《永恒的时刻》(68行)、《和某某一起睡眠》(64行)等,在本集中30—60行之间的诗也占相当的比例,而30行以下的诗占二分之一左右,可见在这部诗集中,其中长诗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在我读到的一些汉英对照诗集中,几乎都是一页一首的短诗,最多也是两页而已,像明杰将这么长的诗翻译成英语,也真是很有见解和想法的,这也给英语世界提供了汉语长诗的范本。我感觉读明杰的一首长诗,就像读一篇中篇小说似的,绝不是短篇小说或微型小说所能替代的感觉。其实,我也很愿读长诗,像191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卡尔·施皮特勒(瑞士)著的20000余行的长诗《奥林匹斯的春天》,我就曾通读了两遍,并且,还在精彩的片段做过标记。当然,我还读过伊兹拉·庞德(美国)著的长诗《比萨诗章》,在《比萨诗章》里,庞德引用《大学》2次、《中庸》4次、《论语》21次、《孟子》9次,而且还在《比萨诗章》里一共出现93个俊秀的书法汉字(包括少数重复的汉字),在英文诗中出现如此众多的汉字实属绝无仅有的。当然,还读过一些长诗,我觉得读一首好的长诗,能给读者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而且,更多的是理念的认可和激情的融合及回味,这一点很重要,这也是为什么特别提醒读者注意的原因。当然小溪有小溪的感觉,但是瀑布的震撼力还是强大的。

三、路:生命的门扉与步履的标点

明杰的诗总是那么质朴、那么超然、那么宁静,但不缺乏激情,他的诗并没有什么乖巧的技巧,没有那些被大都市那气喘吁吁的马达声所时髦,也没有被时下举个旗帜就称为“诗派”的“弄潮者”那胡说乱讲的“理论”所左右,他只写他自己所熟悉的所钟爱的诗,他用他全部的身心讴歌善良、纯澈、透明,他是用心的圣洁在灵魂深处奏鸣一曲生命的音符,那从生命中传出的强音,在生活的层面不断地凝聚和升华,直达情感梦幻的蓝天。

“The beauty of love is accompanied by sorrow

The sweetness of life is accompanied by misery

The easiest to wither is affectionate love

The most permanent is the oath of belief ”

在此,我选录了《My Belief》(《我的信仰》)诗的第三节,其译文为“爱情的美丽伴着忧伤/生活的甜蜜伴着苦恼/凋落最快的是脉脉的爱情/永恒慢长的是信仰的誓言”。明杰的这首诗写的实实在在,却道出了人生的哲理。诗人明杰相信缘分,相信信仰。他热爱生活,他用他生活的每一份成功来装点他的生命,他也特别注重用他事半功倍的步履坚定地走在从一个成功到另一个成功的路上。其实,我知道他也知道,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事实上他也真是在风吹雨打中走过了坎坷荆棘,但他还是走了过来,他用成功证明了他的能力。

“……//作为一意孤行的诗人/我只想让春天/重塑我的王宫/馈我祭诗的羊群//……”——《春夜写生》(选自诗集《生命之门》)

“……//回想永不再来的辉煌/我沉醉于一种哲理/白天和黑夜加在一起/或乘,或除,或加,或减/于是,想象结出一种必然的结果/在心渴望水城时,我饮水过度/以致昏睡百年,泪流成河//”——《心祭》(选自诗集《生命之门》)

“……//风声很大/贴近也缘,干涸的泪水清洗不掉/爱情的痕迹,亲人的情怀/我,感到一阵阵对死亡的渴望/这种对残废的忠诚使生存无望/却使我必须学会,在这两者之间种植顽强//……”——《站在顶端》(选自诗集《生命之门》)

孤独,作为生命的一种状态,在诗人明杰的感觉中成为了有意无意的行为了,他认为自己“作为一意孤行的诗人”,他要做他想做要做能的事情,他想用诗和一个诗人那原始的力量“让春天”为自己重塑一座“王宫”,这是用一个男人成为一个真正男人的那种力量来审视和要求自己如何想做要做和能够做及必须做到。他用情感的目光,审视和感知自己那生命的底蕴,追求一个更为开阔的人生境界,这儿既可以说是诗人明杰作为感性的象征的情怀指向,也可以说明诗人明杰作为理性的灵魂剖白,作为诗人明杰,对孤独的体验,虽然经历了痛苦,甚至是磨难,但他却收获了苦尽甘来的硕果,也许,正是由于生命的苦难成就了诗人的“独旅”,这也是诗人特别的审美视角,他是用一种从外在深入到内在的细密来感知一切,以经验的“材料”,让“春天”为自己建造一座“王宫”,那是另一种的情感境界,令人倾慕不已。

“歌者,这被人类推到边缘的孩子/手掬杯杯烈祖烈宗的坟土/十指的光芒照耀荒芜的土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歌者,站在季节之外/抚摸民族的灾难/苍茫十指支撑肃穆高大的教堂/远离装自我的墓穴//歌者,永守孤独的领地/铺满大师灵魂的沉思/空荡的十指漠视万物/只对爱人微微一笑//”——《歌者随想之门》(选自诗集《生命之门》)

歌者的随想充满着希望和期待,也有些许的惋惜和遗憾,诗人明杰所要展示的是诗人的灵魂在经历苦难的刹那所激起的疼痛感和莅临第一现场的当事人的心态及心路过程,而苦难的结局显然并未揭穿,但人们已经可以从生活的经验中得到了印证和补充说明了。如果说,我们把诗人明杰这首诗看成是对于人性和民族性的一种审视,并在艺术上作为提升的例证来看,是因为诗人明杰在此诗的处理方法,显然不同于以往他诗歌创作的某些模式化物格局。此诗不长,也只有三节计12行,却呈现给读者更广阔空间的随想,对于诗人明杰,他早已度过了稚纯的人生阶段,随着他人生经验的丰富和观察体验的深入,那种带着童声气的歌唱早已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正是诗人明杰对人生人性的思索和对民族命运的关注了,而那种充满着复杂的思维和凝眸审视成了他关注生存、生活、生命的重要手段。我反对那些拉大旗做虎皮,特别是自我无限标榜的叫嚣,我认为诗人就是诗人,没有什么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之分,更不需要什么主义和什么派别的争斗,那些只是一些外在的形式而已,更重要的是作为诗人把诗写成诗就可以了,至于诗以外的一些其他什么什么的论争都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因此,我对那些真真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写诗的真正从生活深处和对人生真谛的领悟所发出来的心声充满着崇敬。我知道,一个真正的诗人从来不会站在所谓的“派别”上摇旗呐喊,而是在生活中寻求他所竭力要把握和表现的那种诗的原始情愫的,而这种情愫则是民族固有的一种信仰。“这是上帝亲自给人制定的法律!这一点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重要,它变成我们文学家的义务,不要摹仿那些为艺术而艺术的人。要努力给自己找到一种对祖国或对人类的强烈的信仰,以便使你有了可能将自己的努力和思想同祖国或人类联系起来。”(法国·贝朗瑞:《给青年文学家艾·列尼维的信》)。贝朗瑞强调诗要有信仰。而诗的信仰就在于诗人必须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追求,努力跟祖国,跟人类联系起来,这种信仰就是必须使诗给人尽量地带来益处,这是必然的“法律”,也是应尽的“义务”。的确,“诗,不是诗人对于世界的盲目的无力观望,也不是诗人对于一切时代所遗留的形式之卑贱的屈膝;不是术士的咒语与卖艺者的喝叫,也不是桃符与焚化给死者的纸钱。诗,必须是诗人和诗人所代表的人群之对于世界的感情与思想的具体的传达和为了适应这个传达的新的形式之不断的创造。”(艾青:《诗与宣传》)。作为一个真正的诗人,总是不断地寻找有利于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那种形式,而这种寻找的过程,则是创造的过程,老诗人艾青用一种否定的句式,说明诗是对于现实生活的积极反映,为了更好地反映现实,表现内容,需要不断地创造着诗的形式,并使之与内容完美的结合。

诗人明杰,将这“人生三部曲”三大卷本诗制作成汉英对照珍藏经典本,作为北京奥运会的礼物赠给参加北京奥运会的官员和运动员的举止,这其实就是爱国行为,他采取了用文化的方式来将中国介绍给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他是以一种责任感来完成他作为一名歌者的义务,这种行为的本身已经超越了诗歌文本的承载而赋予了更深刻、更广泛、更高层次的意义了。这也是诗人明杰用这“人生三部曲”(362首)向中国读者和世界各国读者传递出来的烙印着具有东方文化的神秘与神圣。这种交流具有世界意义。

此刻掩卷,我的心绪还沉浸在诗人明杰“人生三部曲”中那362首诗的意境之中,犹如眼望着瀑布挂在山上,并在山腰的小溪中悠闲沐浴的那么一种感觉,既有惬意的心灵陶醉,又有心悦的舒畅之吟。如果说,诗人明杰将他的作品作为一种文化信息传递给域外,那么,这三部英汉对照珍藏经典版诗集则是一张很好的名片。作为一种交流的方式或过程,这张名片或许会拉开一个很好的序幕。说句真心话,这是诗人明杰很睿智的举止,在这个恰当的时候,又选择了这么恰道好处的方式,真是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诗人明杰用实际行动为我们开了一个好头。的确不错。



作者简介:谢幕,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