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绝笔于获麟”——中国古人竟然这么痴迷“吉祥物”

 姚说 2019-10-10

大家可能想不到,吉祥物这个词听起来很新颖,却是人类原始文化的产物,可能诞生于十数万年前,是原始人在不断进化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的原始文化。

“孔子绝笔于获麟”——中国古人竟然这么痴迷“吉祥物”

当人类早期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时,便围绕生存需要为中心,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趋吉避凶的观念。于是便创造了一系列祈求万事顺利的象征物,以满足内心向往、追求幸福美好事物的心理需求,这边是吉祥物的起源。

原始社会早期各个部落的图腾,从某种角度上来讲,也可以称其为吉祥物,比如龙、凤、麒麟之类。

“孔子绝笔于获麟”——中国古人竟然这么痴迷“吉祥物”

而中国古人对于“吉祥物”的喜爱几乎到达了痴迷的程度,吉祥物在古人的生活当中几乎是无处不见,当然古人的这种爱好很好的遗传了下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尽管我们平时可能并没有注意到。

举个例子,之前在朋友圈疯狂转发的“锦鲤”、‘杨超越’的图片,这其实就是人为地将某事物予以放大或延长,使之衍生成富有吉祥意蕴的含义,更最重要地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将其故事、原理流传下去,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可,遂相沿成习。这就是一个吉祥物的诞生。

“孔子绝笔于获麟”——中国古人竟然这么痴迷“吉祥物”

一、为什么中国古人会痴迷于“吉祥物”?

区别于其他文明,华夏文明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更多地是考虑如何在现世生活得幸福,因此对宗教显得较淡漠,并没有将吉祥物的痴迷转变为宗教信仰。并且宗教信仰具有排他性,所以没有哪个人同时是多个教派的虔诚教徒。

中国人对于吉祥物的痴迷,其实深埋着万物有灵、鬼神崇拜的信仰。

例如家里有小孩已经上高中,亲戚朋友家里的孩子高中已经毕业,并且取得了不错的高考成绩,便会向其父母讨要他曾经使用过的书桌、台灯,甚至服饰之类的物品,也算是沾沾人家的功名气运。无论这个方法是否有效,这讨要的书桌、台灯之类,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吉祥物。

过去哪家小夫妻成婚多年,一直未有生育,父母便会从庙里请一张“胖娃娃”的年画,贴在小夫妻卧室的墙上,据说可以通过这幅画感应到送子娘娘,送一个小孩投生到这个家里。

“孔子绝笔于获麟”——中国古人竟然这么痴迷“吉祥物”

二、中国古人对吉祥物痴迷但不迷信

中国古人可以说是现实的,也是很理智的,因此只是痴迷、崇拜于吉祥物,可并不迷信、偏信,反而有一套价值判断的标准——吉祥物虽然可以给人带来好运,但是个人本身也需要付出努力,以德行与之匹配。

秋七月,有神降于莘。惠王问诸内史过曰:「是何故也?」对曰:「国之将兴,明神降之,监其德也;将亡,神又降之,观其恶也。故有得神以兴,亦有以亡,虞、夏、商、周皆有之。」

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一者也,依人而行。

据《左传·庄公三十二年》中记载,周惠王十五年七月,有神明在莘地下降。周惠王向内史过询问说:“这是预示着什么?”内史回答道:“国家将要兴起的时候,神明就会降临,来观察这个国家君王的德行;国家将要灭亡的时候,神明也会降临,来观察这个国家君王的邪恶。因此有的国家得到神明的降临而兴起,也有的国家得到神明的降临而灭亡,虞、夏、商、周都有过这种情况。”

“国家将要兴起,需要听百姓的;国家将要灭亡,才会听神明的。神明是聪明正直的,回按照不同的人而行不同的事。”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在春秋时期,古人对于天降祥瑞等现象虽然崇拜、痴迷,但是已经明白在事物发展的过程当中,人的主观能动性才是最重要的,并不迷信于现象事物。

“孔子绝笔于获麟”——中国古人竟然这么痴迷“吉祥物”

三、西狩获麟,孔子绝笔《春秋》

麒麟,中国神话中的瑞兽,传说麒麟为仁兽,含仁怀义,叫起来声音像音乐,走路也是中规中矩中规,入水必逆流而上游,脚下从不踩踏虫子,身体从不折青草,不群不旅,不入陷阱,不入罗网,身上有着美丽的花纹。

麒麟现世象征着明王在位,太平盛世,因此比龙更加受到古人的重视。后来用麒麟来比喻才能杰出、德才兼备的人,可以说是中国古人最喜爱的吉祥物。

“孔子绝笔于获麟”——中国古人竟然这么痴迷“吉祥物”

那古人究竟有多痴迷于麒麟呢?据《史记·孔子世家》当中记载,鲁哀公十四年春,孔子七十一岁时,管理山林的人在鲁国巨野县一带打猎,权臣叔孙氏的管车仆从鉏商捕获了一只奇怪的野兽,叔孙氏认为这是不祥征兆,便要赐予管理山林的人。

孔子却断定此兽为麒麟,当时孔子正在著《春秋》,认为麒麟是祥瑞的“仁兽”,只有在太平盛世才会出现,而此时正是春秋诸侯争霸,百姓身处水火之中,因此非常的感伤,在《春秋》当中写了“西狩获麟”这句话后,就停笔不再续写。

这就是“西狩获麟,孔子绝笔《春秋》”的故事,虽然我们现在并不确实“西狩获麟”中的野兽真的是传说中的麒麟,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如孔子这般博古通今,富有大智慧的圣人,依然也逃脱不了对吉祥物的痴迷。

“孔子绝笔于获麟”——中国古人竟然这么痴迷“吉祥物”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为的就是希望有开明君主将自己所奉行的“克己复礼”采纳,无论是广招门生,还是著书立传,都是围绕着这个目的所展开的。

但是在“西狩获麟”后,孔子绝笔,不再著书,显然是承受了相当大的打击,用《史记》原话来说就是:

及西狩见麟,曰:“吾道穷矣!”喟然叹曰:“莫知我夫!”

孔子对吉祥物麒麟的痴迷,可见一斑。

尽管吉祥物是建立在万物有灵、鬼神崇拜基础上的特殊事物,但我们可以从中国人观念当中蕴涵着天人和谐的思想。龙凤麒麟等吉祥物的出现,也就是太平盛世的出现,更是需要人与万物和谐相处,这正是当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看来古人比我们领悟的早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