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上书中的《新编导言》 杨志刚撰 顾德希先生审定 一、《论语》的重要性 《论语》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对它的产生和基本内容,《汉书·艺文志》是这样说的:
由此可见,《论语》是一部关于孔子言行思想的记录。记录者和编纂者,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者。 两千多年来,《论语》在中国文化中地位举足轻重。北宋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虽不免夸张,但凸显了对《论语》的看重。而以下两方面的事实则足以说明,《论语》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确乎是普及面最广的重要著作。第一,《论语》是中国古代基础教育的教材。古代教育识字启蒙之后,就开始读“四书五经”。《论语》便是“四书”之首(其他三书是《孟子》《大学》《中庸》)。第二,《论语》是科举考试的必考之书。自宋代以后,特别到了明清两代,“四书”列入科举考试命题的范围。正因为如此,在我国古代,《论语》的普及程度堪比西方的《圣经》,研究《论语》的著作更是汗牛充栋。 如今,上述两个原因都不存在了,但《论语》的文化价值仍不可忽视。要想了解我国传统文化,要想修身养德,具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素养,《论语》仍是不容忽视的必读之书。 二、《论语选注》的最大特点 《论语》现存二十篇,四百七十余章(这里的“章”实际上等于独立的“段”)。其篇题分别是:
《论语》本不分篇,上述篇题是后人添加的,仅取篇首章的前两三个字而已。例如,“学而时习之”章是首篇首章,此篇则被命为“学而”。再者,《论语》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同篇未必讨论同一问题。例如《学而》篇便涉及到了“学”“治国”“忠”“信”“仁”“孝”等众多问题。有鉴于此,本书选注者将《论语》内容进行了分类重组,拟了八个主题,并选取与之相对应的内容附于其下,形成八篇:
这样分类重组很有道理(详见《原书绪言》)。这些篇题,简明扼要,条理清楚,较之原书的二十个篇题,更有利于初学者了解《论语》内容。记住这八个篇题,就迈进了阅读《论语》的大门。 三、读《论语》的四点建议 初学者怎样读《论语》?下面提供四条建议供参考。 (一)想见其人 《论语》是一部阐述儒家思想的典籍,说理多于叙事。但说理性文字往往枯燥,初学者较难进入“情境”。因此我们建议,不妨先读本书的《孔子言行篇》,获取对孔子其人的感性认识,这肯定有助于进一步阅读。比如读下面几章:
孔子是有人生大格局的人。与重视功业成就的世俗之人不同,孔子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中,没有说自己是殷商贵族的后人,没有说自己曾官至鲁大司寇,没有说自己曾删《诗》、作《春秋》,他不炫耀,不夸饰,不做作,只强调心灵成长的历程。这样的孔子,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孔子是能坚守道德底线的人。孔子并非不愿“富且贵”,他多次想把自己推销出去,说“我待贾者也”,还说过“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这样的话。但他却坚决不跨过“不义”这条红线,不像小人那样穷则无所不用其极。“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样的孔子,难道不值得我们尊敬吗?
孔子是能坚守理想并为之不断努力的人。孔子周游列国终不能用,还被人嘲讽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明知做不成功还去傻傻坚持的笨伯。孔子为什么要做这样的笨伯?他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而天下大乱,难道人人都去做与“鸟兽同群”的隐士吗?假如人人都袖手旁观、洁身自好,都不愿去改变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会自动变好吗?这样的孔子,难道不值得我们感动吗? 读了“孔子言行篇”,还可以读读《史记·孔子世家》,那里有对孔子更完整的介绍。你会发现,孔子不但是博学的人,坦荡的人,他还是率性洒脱、颇有幽默感的人。他与常人一样,有高兴之时,有哀痛之时,有自信爆棚之时,也有悲凉无助之时。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大概我们亲近了孔子这位“至圣先师”,信其道会更容易些。 (二)修身养德 前文已经说过,今天读《论语》的意义,在于了解中国文化与修身养德,而后者的意义更重要。宋儒程颐说:
简单地说,读《论语》最紧要处便在于“学做人”。钱穆先生说:
怎样做人,用《论语》里的说法,就是要学做君子。本书《观人篇》较为集中地谈及了君子的问题(本书其他各“篇”也有所涉及),值得我们学习、反思与践行。比如下面几章:
君子胸怀坦荡,以成就他人为乐事。
君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不苟同于人,却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君子清醒善察,不感情用事。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君子向至善靠拢,能不断反思、改正自己的过错。 也许有人会说,君子的道德水准高到难以企及,拒人千里之外,我们普通人达不到。毋庸讳言,君子的确是一种理想人格,连孔子本人都说“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抛开谦虚的因素,孔子大概也体味到了实现道德圆满的难度。不过,理想中君子的道德水准虽难以完全达到,却可以无限接近,至少也应如司马迁所言:“虽不能至,心乡(向)往之。” 所以,读《论语》日有所思、日有所进即可,读一章有一章的收获便已足够。如“心有戚戚焉”而尽力“躬行”,你便在通向君子的道路上了。 (三)慎思明辨 “学而不思则罔”。读《论语》也要慎思明辨,多一些思考与追问。比如读下面几章:
这样的“孝”一定合理吗?难道不必问“父之道”正确与否、合理与否吗?
如果没有生产力发展与制度进步,所谓“明君政治”真有如此效果吗?“小人”(人民大众)真的只能做无主见无意识的墙头草吗?
有种意见认为,把“成仁”看得比“求生”更重要,不对,是道德绑架。有种意见认为,前提是要不要做“志士仁人”,要做志士仁人,就一定要“杀身以成仁”。但还有种意见认为,孔子并没有说“一定要”,而只是说“有”。你怎样理解呢? 可见,把《论语》简单地看成金科玉律,懵里懵懂地亦步亦趋,是不行的。如果读《论语》而不思考,便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了。 (四)积累语言 《论语》中座右铭式的嘉言俯拾皆是,遇到“心有戚戚焉”的警句,抄写之记诵之,无疑十分有益。比如下面各章便很值得抄写记诵:
请你进一步抄写,争取抄写五十条,如能自行分类就更好。 四、拓展阅读书目 如果想进一步研习《论语》,建议读以下几部书: 《论语译注》。今人杨伯峻撰。正文分原文、注释、译文三部分,书末附《论语词典》。此书是最易得的权威版本,可作为《论语》的普及读本。 《论语集注》。南宋朱熹撰。此书是《论语》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著作。明清以降,几乎无人不读“朱注”。此书既注重探寻文句的本义,又注重义理的阐发,是作者穷尽毕生心血所著。如希望深入了解《论语》,可读此书。 《论语集释》。近人程树德撰。此书集古今《论语》注疏之大成,引录古籍600多种,取舍严谨,博而不滥,疏解详明。如希望对《论语》有更深理解与研究,可读此书。 商务印书馆“学生国学丛书新编”简介: “学生国学丛书新编”,以商务印书馆 1926年至1948年期间陆续出版的“学生国学丛书”为基础新编而成。 新编主持人为北师大教授王宁老师,新编顾问为著名特级教师顾德希老师。 丛书原主编为王云五、朱经农,选注者多为当时教育界、学术界知名学者,如胡怀琛、叶绍钧、沈德鸿、傅东华、庄适等。 丛书提倡有指导的自学。丛书从“经、史、子、集”中甄选了在思想内容和语言艺术上均最有价值的著作,采辑足以表见其书、其作家之思想精神、文学艺术的精要篇章。 新编本秉承原丛书的编选理念,在充分尊重原选注者学术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下读者需要,对原丛书从以下五方面进行了编订,以求为当代中学生提供国文课外阅读、自立攻求之用。
“学生国学丛书新编”已出版第一批共十种: 《学生国学丛书新编》第二辑10种: 《韩愈文》《柳宗元文》《二晏词》《李后主词》《诗经》《礼记》《论语》《左传》《国语》《战国策》。
|
|